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电影专业课复习讲义共5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35 MB
- 文档页数:58
科目九:中外影视艺术发展史(待定)题型:简答3道,10分每题。
论述2道,20分每题。
作品分析30分(3题选1)复习重点:电影诞生、早期活动人物、意义。
早期叙述形式、旧好莱坞40—60年代、新好莱坞、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卓别林喜剧观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发展技术中的改进(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及发展)1第二章第四节: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卓别林简介:1889年出生,23岁赴美演出被启斯东老板凯塞尔和塞纳特发掘,在《谋生》中开始他第一部影片的拍摄。
后自编自导《阵雨之间》,转向爱赛耐公司,后又转缪区尔公司。
1917《安乐街》是一个转折。
后拍摄《移民》、《狗的生涯》《摩登时代》等。
一生拍摄80余部影片,1962获牛津大学荣誉学位,1971年获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高级绶带,1972年获奥斯卡荣誉金像奖。
1975年伊丽莎白授予他“爵士”称号。
他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与工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富有人性,有血有肉。
@影片的结构观念:视觉结构观念,强调画面动作等。
@影片的空间观念:喜欢单镜头,强调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
特点有四:一是善于使用全景镜头;二是借助全景镜头交代不同的与人物相适应的空间环境;三是以长镜头的形式表现喜剧冲突的连贯性;四是画面内部信息很多。
@电影的时间观念:注重具体动作实际时间的表现。
2第三章第三节: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诞生的背景:推翻沙皇的国内革命成功;共产主义集团建立社会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成功;他们在欧洲先锋主义的文艺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富有创造性地将革命的思想内容,将宣传和规劝形式美学化了。
@不同的实验场所:国有化的体制为苏联电影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先锋运动中的未来主义(时空新观念)和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罗德钦柯——照像蒙太奇)的影响。
~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他的创作纲领: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浅谈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班级:电视节目制作专科班学号:136703090115姓名:朱博冲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
一、蒙太奇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896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就已经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城市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这一次推翻沙皇统治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
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极为重视电影事业,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性商品,它承载着宣传和认知功能,传达社会信息和教育广大人民,对电影事业实行了国有化,苏联的艺术家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和生活的惨剧,苏联电影起步早,投入大,成就高,战前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法,尤其是在蒙太奇的理论发展方面。
而且当电影问世后,经由卢米埃尔、梅里爱、鲍特甚至格里菲斯,已在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在活动期间,也同许多欧美先锋派的电影艺术大师们相互借鉴,更是把蒙太奇的实践与研究推上了蒙太奇思维和电影美学的新高度。
二、前苏联蒙太奇理论第一位研究家和“库里肖夫肖效应”库里肖夫是前苏联电影界的前辈艺术家,代表作品为《死光》、《西伯利亚人》,他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蒙太奇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合者自己的拍片实践,完成了著名的“库里肖夫肖效应”和“电影模特儿”理论。
库里肖夫拿俄国“电影皇帝”莫兹尤辛的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的特写镜头,分别同桌上一盆汤、棺材里的女尸、一个小女孩的镜头相互组接起来。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第一章:电影的诞生#年月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电影的真正诞生#路易·卢米埃尔的作品按题材和内容分类:.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工厂大门》(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婴儿的午餐》.政治、文化、新闻实录:《代表们登陆》.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火车进站》#卢米埃尔作品的特点: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不同叙事形式的可能性。
#卢米埃尔的贡献:发明活动电影机、把电影与商业结合#梅里爱作品分类:魔术片《贵妇人的失踪》;排演的新闻片《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神话故事片《灰姑娘》;科幻探险片《月球旅行记》。
#梅里爱作品的特点:“乐队指挥的视点”、“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梅里爱的贡献:创建电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棚,并把戏剧方法引入电影;在电影技巧方面的贡献(停机再拍、二次曝光、合成照相、叠印、溶入溶出等)#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比较:不以艺术为目的,“再现生活”创造艺术,“改变生活”;表现生活完全是写实的、纪录性的“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再现主义表现主义;纪录片先驱故事片先驱。
#早期欧洲电影的两种倾向:“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艺术电影运动。
#“布莱顿学派”的口号:“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
特点:现实主义萌芽;向电影化迈进(多视点的时空观念的突破,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
#斯密士:交替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视为最早的“分镜头”原则;威廉逊:强调运用物体运动感来造成景别变化,用蒙太奇手段将不同情境的形象交替出现;柯林斯:“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后来成为经典情节剧的主要叙事语言)#艺术电影运动:《吉斯公爵的被刺》()。
其创作倾向和原则是“银幕戏剧”的发展,传统戏剧观念在电影中的延伸。
对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的根本否定。
第二章: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鲍特《火车大劫案》():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切换技巧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地流畅性和连贯性。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特点默认分类2007-09-03 15:41:08 阅读123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十月革命胜利不久,旧俄国的电影企业即被收归苏维埃政权。
以列宁“在所有的艺术中,对于我们,电影是最重要的”指示为行动纲领,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改革了旧俄国电影以拍无聊的娱乐片为主的制片路线,电影开始担负起宣传、教育和组织人民的责任。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实践,以蒙太奇手段为主,拍摄了反映革命斗争的影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世界电影这首交响乐谱写了华丽多彩的乐章。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应归功于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这四位艺术大师。
库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进入电影界之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
他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时建立“库里肖夫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剪辑实验。
1919年《党同伐异》冲破反苏封锁,进入电影学校课堂。
师生们反复观看此片,仔细研究格里菲斯大胆而细腻的剪辑手法,他们甚至重新剪辑影片的片断,观察由此产生的效果,以确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经过这番努力,库里肖夫和他的学生掌握了这位美国导演的剪辑规律,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库里肖夫在课堂上所用的某些电影片断已成剪辑的经典之作,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库里肖夫是一位甘为人梯的良师,他不仅培养了包括普多夫金在内的一批优秀电影人才,还不遗余力地指导过维尔托夫拍摄新闻纪录片。
此外,爱森斯坦也深受其蒙太奇理论的启迪和影响。
库里肖夫的理论著作《电影导演基础》曾是新中国电影工作者和电影院校师生必备的参考书。
维尔托夫(1896-1954)是在领导编辑《十月革命周年纪念》(1918)这部新闻纪录片之后创立“电影眼睛”理论的。
他宣称电影摄影机犹如人的眼睛,它是万能的:“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机械眼睛……我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协调宇宙中个别的或所有的点,由我主宰他们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