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胡蜂蛰伤经验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18
胡蜂应急预案
一、胡蜂的危害。
胡蜂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昆虫,当它们感到受到威胁时会发动攻击,其蜇伤会导致疼痛、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胡蜂的应急预案十分重要。
二、预防措施。
1.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穿着鲜艳的衣物,因为这会引起胡蜂的攻击。
2. 注意不要靠近胡蜂的巢穴,以免触怒它们。
3. 在野外活动时,携带急救包,并确保包内有抗过敏药物。
三、胡蜂蜇伤的应急处理。
1. 当发现胡蜂蜇伤时,立即离开蜂群所在的区域,避免引起更多的胡蜂攻击。
2. 将被蜇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或敷上冰块,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3.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立即使用急救包内的抗过敏药物,并立
即就医。
四、胡蜂应急预案。
1. 在户外活动时,应当在固定的地点设置急救箱,并确保箱内
有抗过敏药物。
2. 对于可能出现胡蜂的地方,应当设置标识,提醒人们注意胡
蜂的存在,并避免触碰它们的巢穴。
3. 在发现胡蜂攻击时,应当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紧急
处理。
五、胡蜂的灭除。
1. 如果发现胡蜂的巢穴,应当立即通知专业的灭蜂公司进行处理,切勿私自处理。
2. 在处理胡蜂巢穴时,应当穿着防护服,并确保周围没有其他人员。
3. 处理完胡蜂巢穴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避免其他胡蜂再次聚集。
总之,对于胡蜂的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才能有效减少胡蜂蜇伤带来的危害。
村医适用之胡蜂蛰伤的急救措施因夏秋季节气候干燥、高温少雨,胡蜂(马蜂)活动频繁,同时又是人们野外出行、旅游的季节,导致蛰人伤亡事件频发。
一、蛰伤后的临床表现被蜂蛰伤后,轻者伤处中心有淤点的红斑、丘疹或风疹块,有烧灼感及刺痛,如蛰伤后20分钟无症状者,可以放心;重者伤处一片潮红、肿胀、水疱形成,局部剧痛或搔痒,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昏迷;有特异体质者对蜂毒过敏,可迅速发生颜面、眼睑肿胀,荨麻疹,喉头水肿,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现象,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亡。
被蛰后不论情况是否严重,最好送医。
二、蛰伤后的处理1.当被蜜蜂蛰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疼痛和搔痒,还会伴有红肿热等过敏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
如果蜜蜂的毒针刺到皮肤里,一定要取出来。
如有刺应用黏性大的胶带拔除,清水彻底冲洗。
2.用冰块敷在蛰咬处,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物。
3.如果有蔓延的趋势,可能有过敏反应,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而敏等抗过敏药物。
过敏严重者,可用0.1%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
4.密切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发现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急救。
三、预防胡蜂蛰伤夏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裤。
如与蜂群相遇应尽快躲避,不要主动拍打和驱赶。
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如被蜂蜇,检查有无皮肤内的毒刺,发现毒刺应拔除,用清水冲洗伤口。
马上涂抹一些碱水,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来源:整理于网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胡蜂蛰伤的急救治疗胡蜂(wasp),亦名马蜂、黄蜂等,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胡蜂总科(Vespoidea)。
胡蜂种类较多,目前世界已知胡蜂约6000 余种,我国已发现的胡蜂达200多种[1]。
胡蜂毒素含数种致过敏物质,如抗原-5蛋白、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等,膜翅目昆虫蛰伤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三大诱因之一(其他两类诱因为食物和药物)[2]。
蜂蛰伤后会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及多系统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损害、急性心肌损害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为此早期对蜂蛰伤患者开展急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2013年8月~10月我院收治的2例胡蜂蛰伤患者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病例一患者,女,48岁,胡蜂蛰伤3+h入院。
3+h前患者在田间劳作时被胡蜂蛰伤多处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蛰伤处肿痛麻木,无尿等症状。
在家自用”消肿止痛酊”外搽,症状无缓解并逐渐加重。
入院查体:体温37.5℃,呼吸30次/min,心率125次/min,血压96/68 mmHg。
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急促浅快,脉细速,四肢发冷,口唇甲床发绀,头面部肿胀。
患者头部、背部、腹部、四肢见蛰伤20余处,蛰伤处皮肤红肿、瘀斑、皮下出血,伤处中心见直径3~8 mm的小片状黑紫色皮肤坏死。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0×109/L,中性细胞11.6×109/L,中性细胞比率89.5%,淋巴细胞比率8.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4 u/L,尿素(UREA)7.94 mmol/L,肌酸激酶(CK)15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 u/L,乳酸脱氢酶(LDH)252 u/L,肌钙蛋白(-)。
1.1.2病例二患者,男,35岁,胡蜂蛰伤14+h入院。
蜂蜇伤的急救方法
蜜蜂、黄蜂、胡蜂等昆虫是常见的蜂类,它们在自卫或受到惊扰时可能会蜇人。
蜇伤会引起疼痛、红肿、瘙痒和局部肿胀等不适症状。
在遭受蜂蜇伤后,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并减轻不适感。
以下是蜂蜇伤的急救方法:
1. 立即远离蜜蜂或黄蜂等蜂类,确保自己的安全。
2. 将被蜇伤的部位置于心脏以下的位置,以减缓毒液的传播速度。
例如,如果
被蜇伤的是手臂,可以将手臂抬高。
3. 使用刀背或指甲轻轻刮除蜂刺,切勿用手指或钳子捏住刺针,以免挤压毒液
进入体内。
4. 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洁被蜇伤的部位,以防止感染。
5. 冷敷被蜇伤的部位,可以使用冰块或冷水毛巾。
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6.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局部消肿药膏或抗组胺药物。
请按照
药品说明正确使用。
7. 如果疼痛剧烈或症状严重,建议就医。
医生可能会给予局部麻醉剂、抗过敏
药物或其他治疗。
8. 注意观察被蜇伤部位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全
身性过敏反应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急救。
9. 预防蜂蜇伤的发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避免穿着鲜艳的衣物、不穿香水
或有强烈气味的产品、不赤脚在草地上行走等。
总结:蜂蜇伤的急救方法包括立即远离蜂类、刮除蜂刺、清洁伤口、冷敷、使
用药物缓解症状等。
如果症状严重或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预防蜂蜇伤的发生也是重要的,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被蜂蜇伤。
蜂子蜇伤的急救方法蜜蜂、黄蜂、胡蜂等昆虫蛰伤是我们在户外活动等场合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蜂蜇伤一般会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和皮疹等症状,少数人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因此,正确的急救方法对于蜂蜇伤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关于蜂蜇伤急救的方法。
首先,在进行蜂蜇伤的急救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第一:确定蜜蜂或黄蜂已经离开现场,避免被其他蚊虫再次蛰伤。
2.检查伤口:首先观察伤口是否还有蜂刺残留在皮肤上,如果有需要用指甲或消毒夹子轻轻刮除,切记不要用力挤压或用钳子夹,以防引起毒液进一步渗入。
3.了解伤口情况:伤口是否出血,是否有分泌物等,了解伤情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了解以上几点后,我们开始介绍具体的蜂蜇伤急救方法。
1.冷敷:首先要对伤口进行冷敷,可以使用冰袋、冷毛巾等,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冷敷3-4次,连续3-5天即可。
2.创口处理:如果伤口有出血,我们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进行轻轻按压控制出血,如果较为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如果伤口有分泌物,我们可以用生理盐水或含酒精的纱布进行清洗,但是要避免过度擦洗。
处理完伤口后,我们可以用无菌的敷料进行遮盖,避免继续感染。
3.止痒消肿:对于局部瘙痒和肿胀,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止痒消肿。
例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瘙痒;方舟子酯、酮替芬等可以减轻局部肿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止痒消肿,并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
4.消炎药物:对于伤口局部感染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消炎药物进行处理。
例如:酯苄青霉素、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可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消炎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
5.止痛药物:如果伤口疼痛明显,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减轻疼痛感。
然而,我们在使用止痛药物时要注意不要超量使用,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蜂蛰伤急救治疗蜂蛰伤是指被蜜蜂、黄蜂、胡蜂等蜂类昆虫螫伤后引起的疼痛和局部反应。
对于蜂蛰伤的急救治疗,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标准格式文本:一、蜂蛰伤概述蜂蛰伤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螫伤,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红肿、瘙痒和热感等不适症状。
在某些个体中,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因此,对于蜂蛰伤的急救治疗非常重要。
二、蜂蛰伤急救治疗步骤1. 迅速远离蜜蜂等昆虫,避免再次被蜇。
2. 将被蜇部位抬高,减少血液循环到该部位,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3. 用肥皂和水清洁被蜇部位,避免感染。
4. 用冷敷物(如冰块或冷水)冷敷被蜇部位,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5. 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来减轻瘙痒和过敏反应。
请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来使用。
6. 如果有严重的过敏反应症状(如呼吸困难、喉咙肿胀、胸闷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尽量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静。
三、蜂蛰伤的常见误区1. 切勿用手指或其他尖锐物品挤压被蜇部位,以免导致蜂毒进一步扩散。
2. 不要用醋或尿液等物质清洁被蜇部位,这些物质可能引起刺激,增加疼痛和不适感。
3. 避免自行处理严重的过敏反应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蜂蛰伤的预防措施1.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被蜇的机会。
2. 避免穿着鲜艳的衣物和使用花香型的香水等,以免吸引蜜蜂等昆虫。
3. 注意不要赤脚行走在草地上,以免被蜜蜂等昆虫蜇伤。
4. 在花丛附近或有蜂巢的地方要保持警惕,尽量远离这些区域。
五、蜂蛰伤的就医指引如果蜂蛰伤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1. 被蜇部位出现严重的肿胀、疼痛或感染迹象。
2. 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症状,如呼吸困难、喉咙肿胀、胸闷等。
3. 被蜇部位出现持续性的瘙痒、红肿、渗液等症状。
4. 被蜇部位周围出现红线症状,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六、蜂蛰伤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 儿童和老年人对蜂蛰伤的反应较为敏感,应特别注意。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在处理蜂蛰伤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胡蜂蛰伤的预防与急救近期,陕西的安康、汉中等地频发胡蜂蛰人事件,目前已累计蛰伤1600余人,40多人不治死亡。
因夏秋季节气候干燥、高温少雨,胡蜂活动频繁,同时又是人们野外出行、旅游的季节,导致蛰人伤亡事件频发。
蜜蜂和黄蜂尾部毒囊中的毒液通过尾端一枚连接毒囊的螫针刺入皮肤进入人体。
蜂毒液中含有蚁酸、组织胺样物质、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神经毒素等,除引起刺伤局部反应外,还可引起神经、溶血、出血等全身症状。
对蜂毒过敏者可发生过敏反应。
密蜂刺人后,螫针断留在伤口;黄蜂刺后,螫针可缩回,重复刺人。
人被蜂刺后,局部有疼痛、红肿、麻木,数小时后能自愈;少数刺伤处出现水疱,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
但是被群蜂多处刺伤,在很短时间内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发生溶血、出血、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抽搐、昏迷和急性肾功能衰蝎。
对蜂毒过敏者,迅速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和(或)气管痉挛,可导致窒息,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者导致心跳呼吸停止。
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
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
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3.被蜂蜇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胡蜂蜇伤诊疗原则》发布2013-10-08《原则》指出,夏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胡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裤。
如与蜂群相遇应尽快躲避,不要主动拍打和驱赶。
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要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