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良渚古玉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05 MB
- 文档页数:26
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良渚文化玉蝉,透闪石玉料,3×1.5cm,红色沁,外附灰皮,为氧化失透所致,江苏镇江南郊出土,采用了良渚典型的圆雕工艺,灵气十足,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圆雕动物器形之一,该玉蝉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头、眼、翅、尾都具有丰满的立体感,直接影响了后世3000年的玉蝉文化现象。
该良渚玉蝉头至尾间钻一直径0.5CM的小孔,内存对钻所致的螺旋纹,为良渚后期的典型工艺。
此阶段良渚文化由于祭祀需求,大量采玉造成透闪石玉料缺乏,加之用玉已经从神玉向民玉转移,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配饰出现,且性体较小,多为用制作玉琮、玉璧剩下的边角料改制而成。
玉蝉为明显的红褐色沁,此类良渚玉器多为镇宁地区出土,尤以常熟寺墩出土的多节玉琮为代表,2009年昆山民间国宝评选,就有一件13节的神人纹良渚玉琮摘得桂冠,也是深绿色红褐沁,近年在广东古玩市场常见到一些店铺有成堆的仿良渚玉器出售,为酸蚀加高锰酸钾染制,沁色斑驳而浮于表面,沁斑与玉质有明显的边界,开窗也不自然。
而真品红色沁良渚玉器深入肌理,再度氧化后往往呈现先红后白的现象,彻底钙化的即呈现鸡骨白间杂红斑的现象,红斑部分尚余1MM左右的透光迹象,为玉质缜密难以钙化所致。
有别于浙江良渚反山、瑶山出土的鸡骨白玉器,与安溪土、双桥土的半钙化玉器和焙玉的灰沁也明显不同,藏家当细辨之。
【市场交易价格】:10万元,【藏友交易价格】:5万元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1"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3625b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1"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1">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2"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2F6a978c5ah986fbe732a54%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2"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2">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3"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580c8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3"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3">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4"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 %2F6a978c5ah986fbeb04058%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4"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4">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5"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ddf63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5"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5">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6"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1b15d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6"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6">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410/48717046_7"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df9175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7"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7">玉蝉(细图)"name=image_operate_70591293505652197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8"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85d1f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8"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8">。
玉见良渚——良渚的玉器及其纹饰良渚,意为美好的水中小岛。
现实中毗邻杭州的良渚镇,也确是一个山明水秀、物阜民丰的静谧村庄。
如果不是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一次偶然发掘,人们实在很难将这里与“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联系起来。
正是基于1936年的那次发掘和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环太湖地区的不懈工作,我们才得以在今天逐渐展开良渚文明的恢弘图卷。
图一“良渚遗址群”景貌——良渚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杭州西北部的良渚、瓶窑、安溪(现隶属余杭市)一带,江苏、上海等地区也发现许多重要遗址。
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之光”,这个距今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处在同一时期。
2006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良渚遗址群内发现并发掘出面积巨大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同时期分布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内还有大型水利系统、祭坛和权贵墓地等,遗址群总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图二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一览——由内至外为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工程。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对研究良渚社会有着重要价值。
仅反山、瑶山两处的墓葬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单件超过6000件。
除了数量惊人,这些发现于不同墓葬的玉器既体现出良渚玉器风格的一致性,又因墓葬等级、墓主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图三反山M20玉器出土状态(局部)1从“玉琮王”与“神人兽面纹”说起“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纹饰。
最典型的神人兽面纹出现在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上,“玉琮王”高约8.8厘米,最宽处17.6厘米,重达6.5公斤。
这件看似笨重的玉琮并不符合人们通常认为的“大巧不工”,相反地,玉琮上雕有精致的纹饰,特别是在玉琮四面的中间直槽处,均雕刻着两个精巧的神人兽面纹,在3cmx4cm的范围内刻画出繁密的纹饰,最细致处甚至在1mm内阴刻了4-5根线条。
图四反山M12:98玉琮——因器型硕大、纹饰精美而被誉为“玉琮王”图五反山M12“玉琮王”微痕照片(带比例尺)顾名思义,“神人兽面纹”分为“神人”和“神兽”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