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中考文言文《刘安世为谏官》全文详细翻译-实用word文档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史·刘安世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
父航。
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
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
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
”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
登进士第,不就选。
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
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饶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
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
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
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
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
刘安世,字器之,庐江人也。
性刚毅,有节操。
仕汉,历位侍中、太常。
汉高祖崩,哀帝立,安世以旧臣旧德,擢为谏议大夫。
时汉室新有天下,万事草创,朝廷多故,安世独以正道自守,不随俗浮沉。
每有政事,必极言极谏,虽危言危行,无所避讳。
尝因侍宴,哀帝问安世曰:“朕闻古之圣君,必先知民之疾苦,而后能施政。
朕欲知民之疾苦,将何道?”安世对曰:“古之圣君,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陛下宜先自省,以正其身,然后可以问民之疾苦。
夫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疾苦,政之得失也。
陛下宜深察政事,以求其得失,则民之疾苦自见。
”哀帝深纳其言,遂命安世为谏官。
安世居谏官之位,数上疏言事,切中时弊。
每见朝廷有不正之事,必极言无隐,虽权臣当道,无所畏惧。
时丞相翟方进,权倾朝野,安世亦不避,屡上疏劾之。
翟方进虽恨,而不能害安世。
安世在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凡所规劝,必先自省,以身作则。
有谏议大夫孔光者,素与安世不和,尝因事劾安世。
安世不为所动,仍以正道自守,终孔光之任,安世亦不降其节。
汉哀帝崩,平帝立,安世迁为光禄勋。
时王莽专权,朝政日非,安世虽居高位,而不阿谀权贵,始终以正道自守。
后王莽篡位,安世遂隐退山林,不复出仕。
安世居谏官之位,前后二十余年,虽历尽艰险,而志节弥坚。
朝廷之政,得以清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安世之德,光耀汉室,后世称颂,至今不绝。
译文:刘安世,字器之,庐江人。
性格刚毅,有节操。
在汉朝,历任侍中、太常。
汉高祖去世后,哀帝即位,刘安世因是旧臣且有德行,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当时汉朝刚刚统一天下,万事都在初创之中,朝廷多事,刘安世却独自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
每当有政事发生,他必定极尽言辞,极尽谏言,即使言语和行为都很危险,也无所避讳。
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哀帝问刘安世:“我听说古代的圣君,必定先了解民众的疾苦,然后才能施行政策。
我想了解民众的疾苦,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刘安世回答说:“古代的圣君,必定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陛下应该先反省自己,端正自身,然后才能了解民众的疾苦。
刘安世传文言文1. 宋史刘安世传译文(原文)刘安世,字器之。
父航,终太仆卿。
(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
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
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
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译文)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
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已的要旨。
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
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
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
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
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
"母亲说:"这就不对了。
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
古诗刘安世仪状魁硕翻译赏析“刘安世仪状魁硕”出自文言文《刘安世为谏官》,其含义如下:【原文】刘安世,字器之。
父航。
终太仆卿。
安世登进土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③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
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待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
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
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
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翻译】刘安世,字器之。
父亲刘航,官做到太仆卿。
刘安世中进士以后,不去参加铨选,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
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后来伍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升任左谏议大夫。
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
在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任命儿为谏官。
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
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
”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
你有幸任此官职,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
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
王安石《谏官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王安石《谏官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谏官论》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以贤治不肖,以贵治贱,古之道也。
所谓贵者,何也?公御、大夫是也。
所谓贱者,何也?士、庶人是也。
同是人也,或为公卿,或为士,何也?为其不能公卿也,故使之为士;为其贤于士也,故使之为公卿。
此所谓以贤治不肖,以贵治贱也。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
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
故其位在卿大夫之上,所以贵之也。
其道德必称其位,所谓以贤也。
至士则不然,修一官而百官之废不可以预也,守一事而百官之失可以毋言也。
称其德,副其材,而命之以位也。
循其名,愫其分,以事其上而不敢过也。
此君臣之分也,上下之道也。
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孔子日:“必也正名乎!”正名也者,所以正分也。
然且为之,非所谓正名也。
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之有也。
蚳蛙为士师,孟子日:“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孟子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然则有官守者莫不有言责,有言责者莫不有官守,士师之谏于王是也。
其谏也,盖以其官而已实,是古之道也。
古者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能谏,谓之不恭,则有常刑。
盖自公卿至于百工,各以其职谏,则君孰与为不善?自公聊至于百工,皆失其职,以阿上之所好,则谏官者,乃天子之所谓士耳,吾未见其能为也。
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
不得已,若唐之太宗,庶乎其或可也。
虽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
唐太宗之时,所谓谏官者,与臣弼俱进于前,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
君不失其所以为君,臣不失其所以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
今也上之所欲为丞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
《宋史刘安世》原文及译文赏析刘安世,字器之,魏人。
登进士第,不就选。
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
”守礼为止。
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
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
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
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
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
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
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佑①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死葬祥符县。
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查办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C.章惇用事,尤忌恶之憎恨D.金人发其冢发现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吾当从汝所之纵一苇之所如C.啖以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默因劝为子孙计吾今为之虏矣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安史之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时刘安世者,山西太原人也,少孤,家贫,然天资聪颖,志向高远。
尝闻诗书,好学不倦,尤喜读兵法,欲为国家效力,以平定乱世。
【译文】在安史之乱时期,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
当时有一个叫刘安世的人,他是山西太原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生聪明,志向远大。
他曾经阅读过诗书,勤奋好学,特别喜爱兵法,希望能够为国家效力,平定乱世。
【原文】刘安世年十八,投笔从戎,拜将世充,委以重任。
世充深识其才,委以军国大事。
安世不负所望,屡建奇功,升迁至节度使。
【译文】刘安世十八岁时,弃文从武,投奔了名将世充,被世充委以重任。
世充深知他的才华,将国家大事交给了他。
刘安世没有辜负世充的期望,屡次建立奇功,升迁至节度使。
【原文】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皆奉刘安世为兄长,共谋平定叛乱。
安世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率军南征北战,屡破敌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译文】当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都将刘安世视为兄长,共同商议平定叛乱之事。
刘安世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屡次击败敌军,为国家建立了赫赫战功。
【原文】安史之乱平定后,刘安世被封为侯,授以丞相之职。
他秉持公心,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国家政治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译文】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刘安世被封为侯,担任丞相一职。
他秉持公心,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为国家政治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刘安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永远守护这片土地。
于是,他向皇帝请辞,退居山林,修身养性,以度余生。
【译文】刘安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永远守护这片土地。
于是,他向皇帝请辞,退居山林,修身养性,度过余生。
【原文】刘安世退隐后,世人称其为“安史功臣,清正廉洁”。
后世子孙继承其志,为国家繁荣昌盛,民生幸福,继续努力奋斗。
【译文】刘安世退隐之后,世人称他为“安史功臣,清正廉洁”。
古诗刘安世为谏官翻译赏析文言文《刘安世为谏官》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刘安世,字器之。
父航。
终太仆卿。
安世登进土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①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②始。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③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
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⑤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⑥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待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
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
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
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注释】①行已:是立身行事的意思。
②妄语:说假话。
③除:被授予官职。
④言路:指做谏官。
⑤正:纵然,即使。
⑥正:端庆、严肃。
⑦咨尽心行己之要:询问;关键⑧其面折廷争:当面⑨则执简却立:后退⑩伺怒稍解:渐渐【翻译】刘安世,字器之。
父亲刘航,官做到太仆卿。
刘安世中进士以后,不去参加铨选,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
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后来伍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升任左谏议大夫。
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
在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任命儿为谏官。
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
刘安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
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广交天下名士,学识渊博。
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刘安世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被选为进士。
此后,他历任秘书省正字、秘书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职。
刘安世在官场上以刚正不阿、敢言直谏著称。
他深知朝廷弊端,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在他任职期间,曾多次上疏皇帝,指出朝政得失,力主改革。
以下为刘安世翻译文言文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臣闻,古之贤君,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义为利。
是以天下归心,四方来附。
今陛下嗣位以来,仁政未施,礼义不兴,致民不安,国不宁。
臣愿陛下深思,早正其政,以安天下。
”翻译:“臣闻,古代的贤明君主,以仁爱为本,以礼仪为行,以正义为利。
因此,天下归心,四方归附。
如今陛下即位以来,仁政尚未施行,礼仪不兴,导致民众不安,国家不得安宁。
臣愿陛下深思,早日整顿朝政,以安抚天下。
”刘安世在文中直言朝政弊端,劝谏皇帝早正其政,以安天下。
他的忠诚和勇敢,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然而,刘安世也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一些权贵,多次被贬谪。
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刘安世被任命为给事中。
他再次上疏皇帝,指出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要求严惩贪官污吏。
他的奏疏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得到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刘安世一生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为我国古代政治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被誉为“直臣”,流传千古。
刘安世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其一生事迹,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刘安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我国古代政治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忠诚和勇敢,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以下为刘安世翻译文言文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臣闻,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陛下宜慎其德,修其政,以保国家之安。
臣虽不才,愿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之恩。
”翻译:“臣闻,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考文言文《刘安世为谏官》全文详细翻译
【原文】刘安世,字器之。
父航。
终太仆卿。
【安世】登进土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①之要。
光教之
以诚,且令自不妄语②始。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③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
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
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
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
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⑤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⑥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
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待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释】①行已:是立身行事的意思。
②妄语:说假话。
③除:被授予官职。
④言路:指做谏官。
⑤正:纵然,即使。
⑥正:端庆、严肃。
【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
父亲刘航,官做到太仆卿。
刘安世中进士以后,不去参
加铨选,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
司马
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后来伍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升任左
谏议大夫。
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
在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
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任命儿为谏官。
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
灾祸便马上临头。
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
免任此官职。
”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
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
你有幸任此官职,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
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
”刘安世于是
接受任命。
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
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有时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手版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
走上前激烈陈辞。
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退缩一边吓得淌汗,把他看作
“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服他的。
【简说】阅读此文,我们敬佩司马光的诲人之道:以真诚处世,自不妄语始;我们敬佩刘安世之母的教子之言:捐身报国,别无他求;我们更敬佩刘安世的为官之行:忠孝正直,扶持公道。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磊落光明的谏官名臣,刘安世无疑是其中的又一典型,其言其行对我们今天持身律己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