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格式:docx
- 大小:10.48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三国鼎立在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生分析:1、经过学习新教材和新教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三国演义》作品,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方面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体验: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三国资料设计好具有引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想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知识问答: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公面前耍大刀,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小短文
政治权力的分立与民族的交融
随着对政治权力和民族间的交往的加强,政治权力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正在成为一种实际结果。
政治权力的分立实质上是政体系分化,它将政治权力分散,不集中,在皇权上第三方也有一定权力,从而屏蔽强权政治。
民族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流行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都会有所交融,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不管是政治权力的分立还是民族的交融,都是社会的发展的良好趋势,都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政治权力的分立是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以它的内在结构方式来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这种结构方式就是分权和集权的表现形式,只有将政治权力分散,使政治分权,才能落实民主政治制度,避免被集权主义控制。
例如有五国实行联合政体,它们之间享有一定的联合自治,除了联合执行其它外交事务外,它们的任何内政也不能受到外力的影响,促进了五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深入发展,释放了低关系的积极力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民族交融是一种文化交流,它反映出“接纳异乡人为己任、混杂文化中各自保留风格和精神”的理念,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和国。
民族交融是一种互相尊重文化差异的理念,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还能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它能够给社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拉美,原住民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相互融合,拉丁文化就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多元化的文化宝藏;在欧洲,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各民族文化,如希腊、罗马、英格兰等,也都形成了交融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的仇恨转为友好的相互尊重。
政治权力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都是主宰人类发展历史的力量,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
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
【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
(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
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
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
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
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叙述】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据史料记载,当时南迁的人口近百万,故土难离,可是他们为什么偏偏要到并不发达的南方去)?学生:因为北方战乱,那么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战乱是什么?三国之间的战争。
【叙述】五胡内迁三国的面积相对来说,就这么一小块,在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从自然环境上讲,是居住在寒冷地方(南方土地肥沃,降水充足,光热条件非常好,适宜发展生产,中原地区就略逊一畴,但是还有更恶劣的更北的地方,在那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物资经常不足,怎么办?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乱,中原地区人民要反抗,战火纷纷,又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展示迁移图),南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羝、羌等族,这在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活动】“猜一猜”放映动画片“敕勒歌” ,让学生猜一猜,这首民歌和哪个少数民族有关?学生:(鲜卑)。
鲜卑族的皇帝是谁?出示孝文帝图片。
【叙述】北魏出了一个优秀的皇帝——孝文帝,名叫拓拔宏,他实施了改革。
大屏幕展示孝文帝图片。
简介: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小深受祖母冯太后的影响,熟知汉族文化。
他非常有才华,据史书记载,行军打仗途中,在马背上口授文章,随从记录,整理后不用改动一字。
他在位时,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生活动:对比观察地图:说一说:鲜卑族的政权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南迁移)。
【提问】那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能站住脚吗?能,如鲜卑族就进入了中原还建立了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北魏。
那怎么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呢?我们知道,压迫越大,反抗越大,而且老是镇压又是打仗,对中原的发展肯定不利,所以只能采取改革。
学生活动:猜一猜,凭图片,猜内容。
并让学生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生:(略)。
同时,汉族也有深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地方,比如,胡床的演变。
师:北魏孝文帝进行大胆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请大家看图归纳改革措施
【活动】通过“猜一猜”活动得出孝文帝采取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迁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
族通婚)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使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或者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启发】从这些措施看,是鲜卑学习汉族,为什么?(汉族的文化更先进)
那么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不是的,汉族也同样有接
受外来文化的表现。
这里有一个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那就是我们坐
的椅子。
【展示】中国古代是席地而坐的,后来从少数民族那里传入了椅子(展示图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简制胡床—类似马扎,它收放自如,携带方便。
【总结】由此,我们其实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璀璨的中华文明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欣赏】最后,让我们在一首熟悉、好听的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一课。
课外作业:链接生活: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教学提纲:
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军阀混战(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民族融合(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① 北方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② 少数民族人民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