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11岁,主因间断发热伴面色进行性苍白11个月入院。
发热以午后明显,高达40℃,患儿精神好,不用退热药体温可自然恢复,无寒战、盗汗、皮疹等,伴右下肢疼痛。
静滴菌必治、红霉素,体温一过性下降后又反复上升,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5次/分,呼吸20次/分,贫血貌,咽充血,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以颈部明显,最大约2cm×2cm,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脏右肋下3cm,脾肋下2.5cm。
末梢血常规:白细胞6.0×109>/sup>/L,红细胞3.4×1012/L,血红蛋白105g/L,中性粒细胞0.51,淋巴细胞0.49,血小板120×109>/sup>/L,网织红细胞0.9%,异淋2%,血沉43mm/小时,血凝系列正常。
肝脏功能:ALT 43IU/L,AST 81U/L,血清白蛋白32g/L,LDL 915U/L,HBDH 634U/L,球蛋白37g/L;乙肝五项正常,EBV-IgM阴性,抗“O”阴性。
入院后1周,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 3.8×1012/L,白细胞2.0×109>/sup>/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正常,Ⅰ、Ⅱ、ⅢavF双向,T波异常。
胸片:双肺门及下肺纹理粗乱,心外形不大。
双膝关节X线无异常。
骨髓片:增生明显活跃,G 54.8%,E 31.6%,G:E1.7:1。
粒系:中晚程以下为主,可见双核及多核,淋巴结胞11.6%,入院后静滴青霉素、菌必治、阿昔洛韦并肌注干扰素治疗10天无效,颈部淋巴结活检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2天,体温正常,连续服药10天,肝脏缩小,淋巴结、脾脏无肿大。
例2:患者,男,8岁,主因间断发热20余天入院。
无咳嗽、盗汗、皮疹。
体温波动于38~39.5℃,静滴青霉素、病毒唑治疗6天热退后间隔1~2天体温复升至40.5℃,接种过介苗。
淋巴坏死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淋巴坏死想必大家对此病了解较少。
本次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什么是淋巴坏死,及其相关症状。
一、什么是淋巴坏死淋巴坏死又叫做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及菊池病等。
该病属于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该病在国内报道较少,但在日本的报告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此病占颈部淋巴结3%到9%。
多在青春期人群产生,多见女性,老年人群发生率较低。
目前,淋巴坏死的病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按照临床表现,该病在发病初期可见呼吸道感染史,白细胞降低以及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加和淋巴结表现为非化脓性炎症等。
此病采取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以及自限性特点,表示该病有一定的几率和急性病毒感染相关。
临床上较多的学者对多种病毒,例如腺病毒、微小病毒等施行研究。
初期多集中于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分析,后期则多在具有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但目前无法表明EB病毒、HHV8病毒于此病中的关系。
Huh等对本病26例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在其中的8例中发现了KSHV/HHV8的DNA,似乎提示HHV8可能与本病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该研究中未用原位杂交明确有意义的病毒DNA阳性细胞数,因此也不能说明本病与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二、淋巴坏死的病因淋巴坏死细胞凋亡是最近几年组织学上的主要发现。
国外学者采取DNA末端标记法于淋巴坏死受累组织中发现细胞核DNA断裂的情况,该为凋亡的初期特征。
另有学者通过油镜发现受累组织中的确存在凋亡细胞典型形态学改变,例如核染色质凝聚和凋亡小体的产生等。
在病坏死区原位免疫组化分析中表达Fas和FasL存在较多组织细胞以及一些淋巴细胞中。
相关研究表明,CD8 细胞多表达Fas和FasL,然而CD4+表达较少,此病的累及以外组织以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Perforin、Fas以及FasL细胞均未见。
免疫组化表达bcl-2于该病累及区中呈现为降低,然而bax表达有明显增加。
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张慧洁;闫会丽【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方法将本科4例SN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共同症状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NL病因不确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21【总页数】2页(P89-90)【关键词】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作者】张慧洁;闫会丽【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儿科临床少见病,病因不明,好发于年长儿,男性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白细胞减少、肝脾肿大、皮疹等。
本病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感染、淋巴瘤等混淆。
现将我科2007~2011年确诊的4例SNL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SNL。
其中男3例,女1例,男女性别比3:1;年龄8~14岁;病程14 d~3月。
1.2 方法将4例SNL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2.1.1 症状与体征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7.5℃ ~40.5℃,热型不规则,热程>2周。
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伴触痛,无融合;其中1例同时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1例患儿出现皮疹。
均无肝脾肿大。
2.1.2 实验室检查 4例患儿:3例白细胞数减少,1例白细胞数正常。
2例CRP正常,2例CRP轻度增高。
3例血沉增快,1例血沉正常。
2例血涂片见异型淋巴细胞,<6%。
EB病毒检测未见异常。
血培养均为阴性。
PPD实验均正常。
结核抗体均阴性。
抗体谱均未见异常。
ASO及RF正常。
1例患儿行骨髓穿刺,无异常。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刘国敏王旭升王存金【关键词】组织细胞;淋巴结炎,坏死性;小儿;诊断1病例报告男患儿,11岁,因发热9d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前9d 开始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在27.6~40℃之间波动,同时发现右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在外院用抗生素治疗2d无效后加用地塞米松,当日体温下降,但每日用药前体温仍在38.0~39.3℃.3d前口腔黏膜散在糜烂伴干咳,精神差,未见皮疹,出血,无关节痛.入院前4wk曾有“上感”病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查体:体温39.3℃,呼吸2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10kPa,体质量30kg,急性病容,精神差,口腔黏膜散在糜烂,双侧颈部各触及一枚1.5cm×2cm大小淋巴结,颌下可触及4枚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地较硬,与周围的组织粘连,稍有压痛,心肺腹未见异常.白细胞8×109/L,中性0.44,淋巴0.54,嗜酸细胞0.02,血沉22mm/h,类风湿因子、抗“O”和ANA (抗核抗体)均阴性;骨穿符合感染骨髓象;心电图S T段下移约0.5mV,超声心动图、心内结构正常;B超示肝脾轻度肿大;淋巴结穿刺无特殊改变.先后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炎、败血症”等,但治疗无好转,肝脾进行性肿大.入院1wk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症状逐渐消失,淋巴结、肝脾缩小,体温正常,10d痊愈出院.2讨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亚急性坏死淋巴结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1].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独立性的疾病,但意见尚未统一.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有关,或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激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应与恶性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疾病、亚急性败血症等相鉴别.病理特点为光镜下受累组织可见到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坯死灶.坏死灶中有多少不等的组织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浸润,可见到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的现象,但缺乏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周围也有大量的组织细胞浸润.我们认为本病有以下特点:发热(伴有乏力、寒颤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或面蝶形红斑,肝脾肿大,白细胞不升高,激素治疗有效.本病诊断靠组织学上淋巴结内出现凝固性的坏死灶伴细胞反应性增生、无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对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不升、肝脾肿大、蝶形红斑的患者应尽早做淋巴结活检,以免误诊.早期大剂量激素治疗有效且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参考文献】[1]宫恩聪,丁彦青,黄高昇.大学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67-470.。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2T13:21:06.4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叶贝[导读]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提高对儿童HNL的认识,减少误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杭州 310051【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提高对儿童HNL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HNL多发于学龄期儿童,男多于女,其临床特点为发热(17 例),淋巴结肿大(17例)及白细胞减少(15例),部分可伴皮疹、肝脾肿大,大多数伴CRP、血沉、LDH升高,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抗生素治疗无效,主张激素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4例复发,1 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者,应及时行淋巴结活检确诊,HNL是良性、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部分易复发,可同时患有或发展至SLE,应长期随访。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儿童;临床特点;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又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Fujimoto病,1972年由日本学者Kikuchi、Fujimoto首先报道,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
该病儿童少见,较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HNL 患儿病例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HNL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9.6±2.5)岁;全年均有发病,3~5月5例,6~8月2例,9~11月5例,12~2月5例。
2、临床表现:(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最高体温38.5~40.7℃,热型不定,热程5~81天。
其中,9例以发热首发,5例与淋巴结肿大同时伴发,3例以淋巴结肿大首发。
淋巴坏死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我们都知道淋巴是遍布全身的,当淋巴出现了问题后,往往就会蔓延到全身出现问题,病情相对就会比较的严重。
在淋巴疾病中,有一种叫做淋巴坏死的疾病,但从名称上来想,应该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但是这种疾病到底是怎样的?严重吗?能够治疗好吗?应该怎么治疗呢?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3%~9%。
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10岁~30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
女性多见。
治疗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与治疗无关,但其中5%的病人在数月以至数年后复发。
因此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但发热、淋巴结疼痛时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通常用抗生素无效,症状显着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
治疗药物
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但也可有多脏器官受损的并发症及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故应尽早治疗及长期随访。
综上所述,虽然淋巴坏死这种疾病的名称听起来感觉很恐怖,但是这种疾病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好多时候,都不用治疗就可以自愈的,所以如果患病后,不用过于担心。
但是这种疾病不是所
有的人都可以自愈,还是应该看医生的,以免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很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而且在发病之前,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所以对这些疾病,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是要科学的用药降低副作用。
★一、特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及亚急性淋巴结炎。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多见于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西方国家甚为少见。
主要累及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临床上呈亚急性经过,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多数情况下为一种温和的自限性疾病。
★二、症状体征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 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
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
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
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 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三、用药治疗1.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
2.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
3.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