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道教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徐州彭祖祠的历史文化徐州彭祖祠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庙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是中国四大彭仙庙之一。
彭仙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祗之一,被尊奉为长寿之神,相传曾经活了800岁之久。
徐州彭祖祠是彭仙的主要供奉地之一,也是徐州地区的宗教与文化重地。
徐州彭祖祠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最早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徐州地区曾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的破坏,居民们希望祈求彭祖庇佑,避免灾祸。
于是,他们建立了彭祖祠,供奉彭仙,祈求他们的保护与庇佑。
彭祖祠占地面积较大,主要由大殿、神庙、钟楼等建筑物组成。
其中,大殿是最重要的场所,供奉着彭仙的神像。
大殿建筑宏伟,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殿内一尊雕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彭仙的形象,庄重肃穆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神圣与庄严。
彭祖是一个传说中的神仙,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之一,也是医学、养生和长寿的象征。
因此,很多人在求医问药、寻求长寿和幸福的时候会前往彭祖祠祈福。
每逢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会聚集在彭祖祠中,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彭祖的敬意和信仰。
这些活动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也是文化和社交的交流之地。
彭祖祠的历史文化对于徐州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代表了徐州地区古老的宗教传统和信仰观念,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彭祖祠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彭祖祠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与祈福。
他们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艺术和彭祖祠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宏伟的建筑和文化内涵之外,彭祖祠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献。
这些文物和文献记录了彭祖祠的建造历史、人物事迹和宗教仪式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徐州彭祖祠是一座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象征。
许多人会定期前往祠庙祭拜,表达对彭祖的崇敬之情。
他们相信通过祭拜彭祖,可以获得幸福和长寿,祈求家庭的安宁和子孙昌盛。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徐州,这个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神话传说。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神奇的徐州之旅,探索这些传说的奥秘。
故事的第一个篇章发生在东汉末年,地处徐州的平原上。
那时候,徐州是兵戈纷争的战乱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苦难之中。
然而,他们依然怀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据说,在徐州平原上有一座神秘的山峰,名为岳阳山。
岳阳山上有一位仙人,名叫庞仙子。
她容颜绝世,风华绝伦,遗世独立。
庞仙子倾心于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时常化身为一位普通村姑,前往乡村间传授农业技术和医疗知识,治愈百姓的疾病,解决他们的困扰。
人们对庞仙子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传说中,庞仙子拥有一件神奇的衣服,名为彩云袍。
这件彩云袍穿在身上,便可以让人变得如天上的仙子般美丽动人。
这引起了很多女子的梦想与追求。
然而,庞仙子深知人心的贪欲,不愿意将这件宝贝让与他人,因此她将彩云袍藏在了水井底下的一块石板下面。
这个地方后来被形成了湍急的流水环绕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月河。
庞仙子的彩云袍,成为了传说中月河的宝藏。
徐州古城里还有一条神奇的河流,名为清泉河。
这条河水清澈纯净,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清泉河流经徐州城内外的土地,流淌至今。
据传,清泉河的水来自深山之内,这座深山有一个神秘的洞穴,名为凤凰洞。
这个洞穴里有一口井,井的水源来自地底深处的泉水。
凤凰洞是仙人庙的所在地,它位于一个深山中的小村庄。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当地的居民会在仙人庙中举行庙会,亲手献花祀拜,于庙内诚心祈愿。
相传凡人只要心诚手勤,就可得到仙人的庇护。
继续探索徐州的神话之旅,我们来到了一处小城镇,名为盱眙。
在这个小镇上有一块被称为“盱眙珍宝”的神秘石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仙子因为触犯了天规,被神仙放逐到了凡间,她带来了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石头。
这块石头被独自丢弃在了盱眙地区的山峰之上。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被称为“盱眙珍宝”的地方。
“两汉文化看徐州”究竟看什么“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这个旅游广告语,是徐州市旅游局一位副局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先提出来的,着眼点在“两汉文化看徐州”。
于是,外地旅行社和游客就提出一个问题:具体“看”什么?回答是:至少有四“块”可看:一看徐州两汉文物“三绝”。
“三绝”,即楚王陵(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
这是徐州的三项出土文物,值得一看。
但西安的旅游界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说:两汉皇帝都埋西安和咸阳,而皇帝可比徐州的楚王大一级啊,看楚王陵不如看皇帝陵。
我们回应说:皇帝大于楚王,这是事实,但两汉皇陵都没有发掘,怎么看呀?徐州楚王陵已发掘了7座,这就打了个时间差,其中狮子山楚王陵,还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文物发掘之首。
咸阳有人说:我们这里的杨家湾也有汉兵马俑啊,而且早在1965年就发掘了,比徐州早发掘30年。
徐州人回应说:是的,两地的汉兵马俑在数量和体量上,都差不多,而且都是卫队性质,都是陪葬物,但是咸阳的墓主人没找到,而徐州的找到了,即西汉楚王刘戊,墓也发掘了,即狮子山楚王陵。
这一点与杨家湾的汉兵马俑有很大不同。
但与西安和咸阳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徐州的楚王陵(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这种“三绝”同聚于一地的现象,除徐州外全国并无二处。
三者紧密相联,使两汉文化内涵更加集中和丰富,而别处则多少显得有些单调,当然,游客也是可以看看的。
说到这里似乎该画句号了,好像“三绝”就是徐州两汉文化的全部,就只有这么多了,就看这么多吧,连不少徐州人都这么认为,都如此这般地介绍。
不,不能这么说,“三绝”仅是徐州两汉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以下更多的内容可看:二看徐州人怎样创建大汉王朝没有大汉王朝哪来的两汉文化?这是一种“皮毛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所以要看看徐州人怎样创建大汉王朝的?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徐州沛县人刘邦,跟随刘邦“马上”夺天下的骨干力量,也是徐州沛县人。
刘邦登基做皇帝之后,论功封赏,沛县人被封为丞相的有5个: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这些人还分别被封为侯。
徐州中岳庙之旅徐州中岳庙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庙宇之一,也是供奉武夷真人的道教圣地。
中岳庙建于北宋时期,规模宏大,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成为了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宗教于一体的重要景点。
下面,我将带您一起来探索徐州中岳庙的风采。
一、庙宇规模与建筑风格徐州中岳庙占地面积广阔,庙内明清式的建筑群布局严谨。
整体建筑融合了北方庙宇的雄伟和南方庙宇的细腻,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游客们踏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高大的石狮,雄姿英发,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中岳庙主体建筑是由山门、对联楼、大殿以及配殿组成。
山门高大庄重,气势磅礴,两侧有石狮镇守,宛如守护神。
进入山门,便是对联楼,楼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现了中岳庙的宗旨和理念。
过了对联楼,就是大殿,大殿为典型的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大殿内供奉着金身的武夷真人像,身姿挺拔,神情庄重,散发出威严的气息。
红色的藻井上绘制着精美的图案,繁华而不失庄重。
香火缭绕,令人心生敬虔之情。
除了主体建筑,中岳庙还有一些配殿和神坛,比如钟楼、鼓楼、发愿堂等。
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道教圣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
二、历史文化与道教传承徐州中岳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教传统。
据历史记载,中岳庙的创建与明代道教重要人物武夷真人密切相关。
武夷真人,又称李仙子,是道教的重要神仙之一,被奉为道教武当派的祖师爷。
中岳庙供奉的金身武夷真人是由金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再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加持,被认为具有灵验的法力。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岳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香客前来祈福。
届时,庙宇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在中岳庙内,还保存着许多历代文物和道教经书。
这些文物和经书不仅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游客们可以在庙内的展览馆里欣赏到精美的字画、古籍善本、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徐州云龙山:中国道教文化的中心徐州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云龙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云龙山的历史渊源、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这座神奇的山峰。
云龙山的历史渊源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角的人在云龙山上修炼道法,并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是中国道教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云龙山因而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后在历史的进程中,云龙山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座庞大的道教寺庙群。
隋唐时期,云龙山的规模更是达到了巅峰,庙宇众多,僧侣众多,成为了当时道教教派的核心。
云龙山的自然景观是其另一大特色。
云龙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山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山峰险峻,山水相辉映,被誉为“江南娇女”。
云龙洞是云龙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位于山腹之中,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犹如仙境般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云龙湖、云龙顶等自然景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云龙山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其道教文化。
云龙山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发源地之一,道教在这里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的历史。
云龙山内有众多的道教寺庙,如云龙宫、观音阁、五云洞等,这些寺庙保存了大量的道教文化遗产。
它们作为中国最早的道教建筑群,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寺庙内供奉着众多的道教神仙,每年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期间,上万信徒会聚集在云龙山,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祭祀仪式、道教音乐演奏、道教舞蹈表演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
除了道教寺庙,云龙山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
如云龙山石刻、春秋时期的口号墓、唐代的云龙山隋唐洞窟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云龙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云龙山石刻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石刻的“三绝”。
总的来说,云龙山作为中国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资源,而且自然景观独特优美。
江苏道教概况*导读:江苏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秦代时就有李明真人在句曲山(今句容茅山)炼丹。
西汉时,三茅真君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自陕西到句曲山采药修炼。
东汉时,太平道创立不久,徐州和扬州即为其主要活动地之一。
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晋代道教在江苏大有发展,著名道士有句容葛洪、海陵王冶和王鹿女等。
南北朝时在茅山形成了上清派道团,江苏成为中国道教盛行地之一。
元代,北方全真道、真大道传入江苏。
清代,江苏各道派相互融合。
清乾隆五年,茅山道派传入台湾。
民国期间,江苏建立了道教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江苏许多宫观毁于战火。
道士们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句容茅山道院成了新四军的抗日活动点。
1949年底,全省有道教宫观535座,道士(道姑)5000余人,主要分布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南通、扬州等地。
江苏为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茅山道派影响深远。
晋代葛洪在茅山撰《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书,系统整理神仙长生思想、神仙方术和医方。
刘宋朝陆修静在建康崇虚观编定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
梁朝陶弘景编纂《真诰》、《登真隐决》、《真灵位业图》、《上清修真法术》等经典,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
唐代司马承祯在茅山编撰《修真秘旨》、《天隐子》、《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及《坐忘论》等。
清代詹守椿在南京撰《碧苑坛经》。
民国年间,南通道教会主席戚季华创立尊经社,购买道藏刻印《阴符经》、《道德经》、《黄庭经》等经典数十部。
如皋灵威观先后出版《三教精华道源录》、《道教乐谱》等。
无锡道士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二泉印月》成为传世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宫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迅速恢复了秩序,开展生产自养,进行正常宗教活动。
1958年,江苏保留的宫观有182座,道士、道姑3000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场所恢复活动。
目前,全省道教宫观有110所,在观道士400多人。
句容茅山道院为全国重点宫观。
张天师祖天师张道陵张道陵字辅汉,生于丰县阿房村(今江苏徐州丰县),是张良的八世孙。
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
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
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
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
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
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中文名:张陵别名:张道陵,张辅汉,张天师国籍:中国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丰县阿房村(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出生日期:东汉建武十年(34)(甲午年)逝世日期:永寿二年(156)(丙申年)职业:道教的创始人,被尊为第一代天师主要成就:创立道教代表作品:《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道教祖庭:世界道教祖庭龙虎山天师府现主管道教:张金涛天师、张金华助理现任天师:张金涛天师张天师简述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
生于丰县阿房村(今江苏徐州丰县),是道教的创始人,被尊为第一代天师。
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
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
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
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
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
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
张天师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张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
徐州汉文化的来龙去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汉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史有确证,世有公认。
近年来,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骤然增加。
但是,谈共性的多, 谈一般的多,具体研究特定地理单元,例如苏北文化个案这样的项目相对地比较少。
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在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现实背景下,从学术层面上,就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组合形成、文化特征、历史贡献与如何弘扬作一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汉文化的涵义文化圈学说是一个三维的理论综合体。
第一,在空间概念上,因一定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而形成的区域文化范围,就是区域文化圈。
例如今天的徐州文化圈,就跨出行政区划而影响范围波及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第二,在时间概念上,因一定的历史文化高峰波段而形成的时间文化范围,就是时代文化圈。
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两汉文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不可重复的时代标志。
第二,在人际概念上,因一定的缘分组合因素而形成的事业圈和交际圈,就是社会文化圈。
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竹林七贤、扬州八怪,我们今天的亲友、战友、演艺圈、新闻界等都是以不同缘分组合的人际文化圈。
天时地利人和三维之体环环相扣,上下链接就形成了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史。
基于文化圈理论,我们初步认为,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鲜明特征,有深刻的内涵,有久远的影响以刘邦、项羽等徐州人(历史上宿迁长期隶属徐州府)为核心的政治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对祖国文化、世界文化都有杰出的贡献,研究其积极意义,弘扬其正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富国强兵,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认为,在我国沿海经济链中,淮海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最富强的一环,而现在则是最薄弱的一环。
徐州云台山:道教胜地徐州云台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境内,被誉为中国主流道教圣地之一。
云台山地势险峻,群山叠嶂,是一座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胜地。
该地因其灵秀的山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道教文化而吸引着众多游客,成为了登山、朝拜、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云台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秦国的著名军事家孟尝君曾在云台山修炼习武之术,使其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
随着历史的进程,云台山也渐渐转变为一座重要的道教圣地。
唐朝时期,道教名山洞天之一的云台山被列为“天下秀山”,成为了一处修道仙人的聚集之地。
云台山内的道教建筑和文化遗迹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台山道教建筑群,包括云台山神仙殿、潜灵宫、集阳观等。
这些建筑群以其古朴庄严的建筑风格和富有道教禅意的雕塑艺术而闻名。
在云台山的山间溪涧、崖壁上还刻有众多的道教石刻,这些精美的石刻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见证了云台山作为道教圣地的历史地位。
除了道教文化,云台山还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而吸引游客。
这里山峰起伏,云雾缭绕,植被茂盛,风景如画。
云台山的主峰海拔856.8米,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徐州市区,还能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云海。
云台山还有众多的飞瀑、溪涧和温泉,让游客在山间流水的声音和温泉的舒适中放松身心。
云台山是一处适合登山爱好者的胜地。
山体复杂多样,拥有六道十二峰,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独特的景致和历史背景。
登山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奇峰异石、古树参天的景观,并且可以体验到攀爬山峰所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而且,云台山还设有多条登山步道,适合不同难度和体力水平的游客选择。
除了登山,朝拜也是云台山的一大特色。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云台山上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虔诚的道教信徒和观光游客。
信徒们络绎不绝地爬山朝拜,祈求平安和福寿。
此外,云台山还有一座著名的神秘石室,称为“玉皇洞”,内有道教圣地“玉皇殿”,也是朝拜的重要场所。
云台山作为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信徒和游客。
㊃书评与信息㊃江苏道教思想文化研究第四届 太湖论道 学术研讨会综述孙鹏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无锡市道教协会㊁太湖三山道院承办的第四届 太湖论道 于2022年9月19至21日在江苏无锡顺利举行㊂来自江苏省内外的相关领导及数十位专家学者㊁道教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㊂ 太湖论道 是高水平道教文化研究平台,本届 太湖论道 以 江苏道教思想文化研究 为主题,面向全国专家学者和道教界共征集论文数十篇㊂综合来看,本届 太湖论道 主题集中,研讨深入,观点新颖,问题意识强,田野调查资料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江苏道教在历史上的影响;研讨内容及提交的论文对江苏道教史料作了深入挖掘,对道教中国化之路积极献计献策,对江苏道教流派作了全面梳理,对江苏道教历代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的研讨具学术前沿性,主要内容如下:一㊁挖掘江苏道教史料江苏自古崇道之风兴盛,高道辈出,为中国道教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道教思想文化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㊂本届 太湖论道 围绕江苏道教思想文化主题,挖掘出关于江苏道教的很多新资料㊁新内容,对江苏道教史料作了更趋完善的补充,为江苏道教史上的人物㊁事件㊁流派㊁信仰增添了新认识,对江苏道教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地方道派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梳理,以具体案例阐明江苏道教在历史上对政治㊁民俗及社会发展的影响㊂数位专家㊁学者以典籍文献及田野调查成果为基础,深入发掘江苏道教史料的思想文化内涵,紧扣时代脉搏和地域特色探讨道教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使命㊂关于张陵㊁张道陵㊁张天师以及天师道㊁巫鬼道㊁黄老思想㊁神仙思想之间的关系,是道教研究中需要弄清楚的问题㊂孙亦平教授在论文‘论江苏道教在中国道教中的地位与影响 以张道陵在江苏的活动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㊂孙教授指出,有关张道陵的生平事迹,至今仍给人以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相交织的印象;存在于史籍中的 张陵 是位历史人物,存在于道书及民间传说的 张道陵 则是颇具神异色彩的教团首领㊂孙教授以江苏的沛国丰文化为视角,从历史与神话双重记载出发,对有关张陵㊁张道陵㊁张天师的记载作考察,认为张道陵与东部地区传播的黄老道及神仙信仰关系密切;张道陵后来创立的天师道应是东部 青徐数州 的黄老思想㊁仙道文化与巴蜀地区巫鬼道等相结合的产物,就此意义上说,江苏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㊂道教对社会及民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江苏不少地方的民间艺术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成分,江苏道情就是道教与民俗结合的产物㊂张泽洪教授与张书采博士的论文‘清代民国时期的江苏道情“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论证㊂该文指出,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历史上渔鼓道情与地方民俗结合而形成各种地方道情,江苏道情就是道情与江苏民俗相结合的曲艺艺术㊂清代民国江苏道情在社会上颇为流行,道情演唱成为民间娱乐的重要方式㊂结合江苏道情的唱腔分类㊁演唱曲目㊁著名艺人㊁演唱场景㊁流派传承来考察江苏道情的传承史,可以发现江苏道情是小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从侧面反映出清代及民国道教影响民间社会的趋势㊂以江苏茅山为核心的上清派长期与皇室㊁政治有密切的关系㊂张广保教授在论文‘明代茅山㊁齐云山的道教与官道“中探讨了茅山㊁齐云山的官道及其所承担的国家祭祀㊁与明代官道网络的关联等问题,认为明代官道的主要构成是龙虎山大真人府为代表的正一派,而全真派则被排除在官道网络之外㊂该文指出,官道是明代道教与皇室政治相互结合以承接国家重大祭祀事务的产物;明代的官道体制是有明一朝最具制度创新性的国家重大礼制,该制度主要奠基于明初太祖㊁太宗时期,对于理解明王朝体国经野的独特立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㊂对江苏道教史料的研究不仅要读资料文献,也要进行田野调查㊂黄吉宏博士对徐州道教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大量调查㊂他在论文‘徐州城隍信仰及其 在地化 初探“中指出,徐州城隍信仰历经了正神㊁俗神与功能神三重意蕴的交织;徐州多处村庄宫观的碧霞元君信仰从微观层面佐证了道教世俗化渴求中求 能主 以应 感格 的土壤;对江苏道教史的研究尚需开展足够深入的田野考察㊂孙鹏博士结合文献及口述史资料对宋元时期茅山乾元观道脉传承作了考证,分析了茅山乾元观在上清道脉传承中发挥的作用,论述了曾经在乾元观修行的宗师㊁主持㊁高道为乾元观道脉传承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江苏道教史乃至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影响㊂人们习惯于认为真武信仰兴盛于湖北㊁西北等地区,本届 太湖论道 令人们认识到太湖流域真武信仰的历史和现状㊂无锡市道教协会方崇阳道长提交的论文‘无锡地区真武信仰初探“结合相关史料,探究无锡地区真武信仰的文化内涵㊁崇祀活动㊁民风民俗及相关修真高道的活动轨迹㊂方道长认为,无锡地区真武信仰以水神为主,以龟蛇之象的太湖流域文化为内涵,以此形成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民俗之广泛融合,成为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区域性道教研究是本届 太湖论道 的亮点之一㊂归潇峰道长在发言中指出,道教在昆山的发展历史悠久,有史可查的诸多宫观㊁山房㊁仙馆等地方道房先后在昆山建成;一些高道分别在昆山传道弘道,正一宗风一直传承至今;东晋时期孙恩及其义军的活动轨迹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道教在江南地方上传播的具体情况㊂归道长提交的论文‘道教传入昆山的时代新考“为追溯昆山道教历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㊂张崇玄㊁陈勉之道长的论文‘斗姥信仰在无锡地区的历史“介绍了斗姥信仰在无锡地区传播和演变的历史,指出吴地是道教在江南流传的重要据点㊂二、探讨道教中国化之路道教中国化是当前道教研究的热点问题㊂在本届 太湖论道 中,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对道教中国化之路献计献策,进行了深入的研讨㊂通过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道教自身的特质具有中国化的较好基础,道教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向着当代化㊁时代化努力,创新道教思想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社会㊁服务新时代,这是道教中国化的应有方向㊂与会人员还对道教中国化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江苏道教界更好推行中国化之路提供了思想指导,对道教中国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达成共识㊂郭武教授在论文‘道教在 中国化 过程中的发展机遇“中提出 两条主线,四个面向 的建议和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㊂郭教授指出,道教 中国化 应该注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目前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两大主线,从 修身 治国 健康 环保 这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㊂除了要着力在思想方面的梳理和诠释外,最重要的是在可操作的层面上推行之,在实践活动中贯彻之,面向广大民众㊂比如,可以在全国各地创立道教书院㊁开展养生培训㊁举办公益讲座,还可以面向青年学生举办相关的夏令营㊁暑期班㊁讨论会等,让道教文化的优秀成分直接造福社会㊁广泛服务民众,接近百姓日常生活㊂也只有如此,道教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更好地与当代文化相融合,更好地做到 中国化 ㊂孔令宏教授在论文‘道教中国化的内涵和前提“中指出,宗教中国化即是一种宗教本土化,而本土化就是要符合当地的国情,包括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基本层面㊂国家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和法律认同㊂道教本身具有开放包容㊁与时俱进的品格,道教不仅仅是汉族的宗教,也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宗教,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宗教的一些成分,也广泛传播到海外,这些是理解道教中国化的基本前提,也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必要性㊂孙敏才道长在发言中指出,未来道教的面貌取决于宫观状况及其文化含金量㊂实现道教中国化就要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道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展示新时代道教新形象㊂他在论文‘关于宫观在新时代道教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道教中国化目标的思考“中指出,道教中国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㊂一是在空间上,应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上,不断发掘道教文化所传承的优良基因;二是在时间上,道教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需要,保持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协同性;三是在实践中,道教界应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㊁时代进步㊁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㊂以史为鉴,拓宽视野,是推进道教中国化的可靠途径㊂王丽与黄吉宏的论文‘制名指实:从<应制撰道官敕文>看坚持道教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在梳理道教中国化相关先行政论性㊁事务性㊁学理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元明鼎革之际 道官 的历史为主线,考究洪武年间革新道教管理机构及‘应制撰道官敕文“㊂该文指出,从‘应制撰道官敕文“看,明代 道官 因循 圣人则之 理念,试图以 制名指实 精神协同礼乐教化治理的历史客体化称谓,反映出坚持道教中国化的主体化逻辑㊂汪玉兰在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教中国化发展“中指出,道教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可以为其在当今发展道路㊃432㊃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中坚持中国化方向提供基本路径: 重视生命存在 以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重视生命品质 以推动构建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㊂李政阳的论文‘论司马虚的道教研究“指出,法国学者司马虚的研究涉及到六朝道教史㊁道教文献㊁道教仪式等多个方面,重点关注公元6世纪前后宗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㊂该文通过对司马虚相关著述及观点与施舟人相关观点的比较,展现出司马虚道教研究的特点与问题意识,认为司马虚道教研究为道教中国化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域外视角㊂三、梳理江苏道教流派江苏历史上道派众多,各地宫观的斋醮科仪及道士们的修行重点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道教文化成果丰富多样㊂由于历史久远且部分文献资料的缺失,对于历史上是否有过一些道派的流传或是否在江苏区域内传播,不但缺少确凿的史料证明,甚至有国内外学者对一些道派的存在与否提出过质疑㊂历史上众多的道教流派和丰硕的道教文化成果丰富了江苏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内容,也为江苏道教史乃至中国道教史的撰写提出了较多需要考证的问题㊂本次研讨会对江苏道派传播及修行重点展开了广泛讨论和系统梳理,对历史上道教在江苏各地的发展情况展开了深入讨论,为江苏道教史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㊂白照杰的论文‘华阳洞天里的三观威仪 明玄先生孙智清“结合相关史料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孙智清与中晚唐茅山道教重新振作的密切关系,阐明了唐代 茅山道 或 上清道茅山宗 的复杂性,并且提出唐代茅山道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 统一体 以及 上清道 或 茅山宗 这样的概念是否适用于唐代的茅山道教等疑问㊂王驰博士以中医与道医之关系切入江苏道派及道教史研究,阐述江苏道教在道医方面的成就以及对中医学的影响,观点鲜明,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㊂他在论文‘上清法脉对宋元清微派之影响:以雷法为视角“中指出,较之擅长斋醮的灵宝派及依托符图的三皇经系,兴起于两晋的上清教法更注重对主体内在道性的反省与修炼;共为尊奉的主法祖师和类似趋同的修持方法,使得清微雷法成为上清法脉的新化身㊂王驰还在会议中发表了题为 中医藏象生命与道教人体修炼 的演讲,他结合‘修真太极混元图“谈论了五行与脏腑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上清派修炼者对 三魂七魄 的认识以及他对 五脏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脏各有所主 这句话的理解㊂六朝道教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思考的重点,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诞生㊂王皓月从学术反思的角度对六朝道教研究的各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评判,对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六朝道教提出个人的观点㊂王皓月的论文‘六朝道教研究之中的 元叙事 “指出,从‘灵宝经“到天师道,六朝时期道教出现末世论㊁开展降经活动与道教神话叙事是相呼应的;道教如何在历史的治乱循环中不断变革,发挥其作为 教 的作用,这是未来新的道教历史元叙事㊂上清派是历史上以江苏茅山为中心的道派,对中国道教在隋唐宋元时期的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江苏道教乃至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留下丰硕的成果㊂然而,国外学者也有过对道教上清派存在与否的质疑㊂高硕博士在研讨中以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对上清派存在与否的质疑为论题,以具体文献考证及案例为基础,论证了上清派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作用㊂高硕在论文‘关于唐代道教上清派合法性问题的探讨“中指出,日本学者小林正美从 上清经箓传授次第 并不等于是 上清派谱系 ㊁陶弘景和王远知生卒年㊁道教的位阶制度和受法教程三个方面否定了唐代道教上清派的存在㊂然而,通过对王远知生卒年的查证,对唐代上清派经典传承过程的考证,对唐代道士位阶制度和受法教程的考察,可以证明唐代道教上清派的存在㊂内丹学源远流长,其中的修炼理论及养生思想广受历代修道者青睐,亦是指导现代人养生修心的历史文化遗产㊂魏晋至唐末五代,内丹学理论体系逐渐发展成熟㊂宋元以后,形成内丹修炼的南㊁北㊁东㊁西㊁中等诸多流派㊂盛克琦道长在会议交流中谈论了他对发源于江苏兴化的内丹东派修炼的一些观点㊂他在提交的论文‘江苏兴化著名内丹家陆西星与<方壶外史>“中详细介绍了道教内丹东派创立者陆西星的生平及‘方壶外史“的内容,考证了道教内丹东派的来源,阐释了道教内丹东派的部分丹诀㊂道教各宗派在相关斋醮科仪中常有燃香的做法,香在道医治病及道教修行生活中更是广泛应用㊂周锋以香在道教实践中的应用为研讨内容,以出生于汉代沛国丰县的张道陵及历代江苏籍高道葛洪㊁陶弘景等人在宗教实践中使用香的案例为切入点,阐述了道教实践中的香道文化㊂他在论文‘香道文化的道教实践刍议“中探究道教用香的源起㊁道医用香的功效,以及道众行香的审美追求㊂周锋指出,香道文化起源很早,应用很广,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不多,宗教仪式及宗教生活中虽有很多对香的应用,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香道文化研究㊂㊃532㊃江苏道教思想文化研究 第四届 太湖论道 学术研讨会综述四、聚焦江苏道教人物本届 太湖论道 对江苏道教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展开了广泛深入交流,讨论了历代高道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发生于江苏地区的高道事迹作了新的考证并提出新的观点,结合新时代解读江苏道教思想及著作的社会价值,并结合李道纯的活动轨迹推导文献记载的一些地名与当代行政区划的关系㊂研讨内容及提交的论文反映了江苏道教人物的历史贡献及鲜明的文化特征㊂在道教仙人之中,彭祖以长寿著称㊂宇汝松的论文‘彭祖及其寿养之道“论述了彭祖与彭城徐州的关系,分析了彭祖寿至人极的历史演进过程,阐述了彭祖的寿养之道㊂该文指出,徐州仙道佳话极为丰富,彭祖以彭城为封国,使得彭城徐州名扬天下,长寿成为徐州文化的重要标识㊂被誉为 山中宰相 的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是茅山道教的奠基人物,也是中国道教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高道㊂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陶弘景晚年佛道兼修,既信道又信佛㊂本届太湖论道 中,蒋门马㊁祁至峰的论文否定了这种观点,他们的论文‘陶弘景受戒事佛置疑“从陶弘景受佛戒事㊁受佛戒缘由㊁事佛情况等方面对陶弘景受戒事佛的真实性提出置疑㊂该文结合古代史书㊁佛教书籍㊁野史记载㊁当代出土陶弘景墓砖中关于陶弘景受戒事佛的记载,参照陶弘景本人的诗文碑记㊁陶弘景的亲人时人㊁道教内部记传等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陶弘景不信佛教,没有受戒事佛,亦没有佛道双修㊂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李道纯博学多才,精于内丹学,博采众长创新内丹理论,并结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阐发内丹哲学思想㊂王晚霞的论文‘李道纯<太极图解>的诠释主旨:丹道炼养“指出,李道纯高赞周敦颐为万世人天之师,其‘太极图解“堪称‘太极图“道教解中的第一注本;李道纯将周敦颐‘太极图说“分为15章,以无极而太极㊁动静阴阳㊁二气五行㊁万物化生㊁主静立人极㊁原始反终六条进路予以诠释,旨在阐发道教身心意三家相见㊁三元合一的内丹思想,并将道教的虚静哲学提高到一个新境界㊂关于李道纯的籍贯是不是在江苏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史料和充分的逻辑推理才能证明㊂张维博士在论文‘李道纯籍贯 都梁 考“中指出,学界对于李道纯籍贯 都梁 属湖南还是江苏一直存在争议,从 都梁 代指籍贯的普遍性㊁ 都梁 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 都梁 文化象征的显著性等研究视角,参证地方志中关于 都梁 的记载,结合李道纯的主要活动区域,可以推断宋元时期指代籍贯的 都梁 是江苏盱眙的别称㊂具体人物对道教发展的贡献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影响,与其思想文化成果有必然的联系㊂刘康乐通过道士冷谦分析元末明初道教音乐在道教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资料丰富,选题新颖㊂他在论文‘元末明初传奇道士冷谦略考“中指出,冷谦是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一位传奇的全真道士,经历了世乱人生和宦海沉浮;诸多文献关于冷谦的记载十分零乱而驳杂,又加以后世文人野史和民间传说的不断踵事增华,不断附会的冷谦仙迹更加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而诸多仙话在金丹道术之外,渲染他在书法㊁绘画㊁音乐等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塑造了一位多才多艺的世外隐修全真道士形象㊂聂启阳在论文‘刘一明道解佛经的诠释理路 以<心经解蕴><金刚经解目>为中心“中以三教关系为视角,阐明高道刘一明立足道教本位,在本体论上以 气 解说佛教的 心 ;在修养论上以 金丹 解释 金刚 ,以 先天真一之气 统摄心性,以道教修养还丹㊁大丹的阶段对举佛教菩萨㊁佛的果位;在宗教实践观上倡导功行融合㊂出生于明代应天府的宁王朱权晚年与学士道人交往,自号臞仙㊂王彬在会议中谈论了朱权农道兼修的生平事迹,并且重点解读了朱权的‘臞仙神隐“㊂他在论文‘宁王朱权<神隐>中的 农道兼修 思想“中阐述了‘臞仙神隐“ 多言神仙隐逸㊁摄生之事 多涉山家清隐务农之事而于农事之余兼叙其志的 乐志 乐事 等核心内容,解析了‘臞仙神隐“的成书背景,分析了朱权农道兼修思想的渊源,并阐明了朱权隐与道合的境界观㊁农为隐本的修行观㊁为道立规的农本思想㊂会议最后由郭武教授做总结㊂郭教授指出,本届 太湖论道 挖掘出江苏道教的很多新资料㊁新内容,增添了对江苏道教的新认识,对于修撰内容全面的江苏道教史非常有必要;会议论文从不同角度以专题的形式对江苏道教做了深入研究,反映了教界与学界为江苏道教研究同心同德的共同努力;与会人员在研讨中梳理了道教在江苏各地发展的线索,为江苏道教史的编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集学界教界之合力一定能够把江苏道教史项目做得更好;本届 太湖论道 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江苏道教及中国道教的认识,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㊂(孙鹏,哲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㊂)(责任编辑:展言)㊃632㊃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
一、徐州道教简史夏朝,彭祖被唐尧封于徐州,建立的大彭氏国,延续了八百年,成为中国修炼养生与烹饪的鼻祖,被列为道教的一位重要神仙。
春秋时,老子亦诞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当时徐州为楚国重要城池,也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徐州即为老子活动的主要区域,仅史书记载,在沛国,孔子就曾多次向老子问道,现在国内多处发掘出土“孔子沛国问道图”碑刻。
西汉初期,留侯张良不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与治国,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仙修炼家。
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徐州为重要区域。
沛国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丰县)张道陵制订完善经典、礼仪,创立了“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并置祭酒等职务,封二十四治而治(后改为二十八治),标志着道教由此创立。
据史籍记载,张道陵生于东汉建武十一年,卒于永寿二年,终年一百二十岁。
东汉末年,道家先哲神医华佗亦生于沛国谯县(今亳州),行医于徐、亳一带,死后葬于徐州城南一里处,后人筑华佗墓,并建华祖庙。
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因道教奉老子为道宗、道教鼻祖,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道教当时被尊为国教,封天师张道陵为“太师”,道教盛行一时,徐州宫观亦遍布各地。
宋元时期,徐州道教宫观遍布徐州城区近郊和临近各县乡村野等,仅丰县就有文昌祠、二清庙、华佗庙、关王庙、贤侯祠、火神庙、玄帝庙、泰山神庙、三皇庙、东岳行祠、司马神庙、田祖神庙、李文靖庙、金龙大王庙、洞真观、龙翔观、紫微观、天和观、栖云观、南华观、长春观、和光观等20余座道教宫观。
明朝时期,虽然当时的明政府的限制,但徐州的道教仍然香火鼎盛,信众众多,道教宫观林立,在徐州城郊内(即明古城郊)就有十几座之多。
明嘉靖年间,徐州人集资在徐州城南泰山建盖碧霞无君祠。
乾隆四十五年改称碧霞宫,每岁四月十五至十八日,举办泰山庙会,苏鲁豫皖接壤地的数以万计群众均来进香赶会。
一、徐州道教简史
夏朝,彭祖被唐尧封于徐州,建立的大彭氏国,延续了八百年,成为中国修炼养生与烹饪的鼻祖,被列为道教的一位重要神仙。
春秋时,老子亦诞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当时徐州为楚国重要城池,也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徐州即为老子活动的主要区域,仅史书记载,在沛国,孔子就曾多次向老子问道,现在国内多处发掘出土“孔子沛国问道图”碑刻。
西汉初期,留侯张良不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与治国,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仙修炼家。
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徐州为重要区域。
沛国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丰县)张道陵制订完善经典、礼仪,创立了“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并置祭酒等职务,封二十四治而治(后改为二十八治),标志着道教由此创立。
据史籍记载,张道陵生于东汉建武十一年,卒于永寿二年,终年一百二十岁。
东汉末年,道家先哲神医华佗亦生于沛国谯县(今亳州),行医于徐、亳一带,死后葬于徐州城南一里处,后人筑华佗墓,并建华祖庙。
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因道教奉老子为道宗、道教鼻祖,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道教当时被尊为国教,封天师张道陵为“太师”,道教盛行一时,徐州宫观亦遍布各地。
宋元时期,徐州道教宫观遍布徐州城区近郊和临近各县乡村野等,仅丰县就有文昌祠、二清庙、华佗庙、关王庙、贤侯祠、火神庙、玄帝庙、泰山神庙、三皇庙、东岳行祠、司马神庙、田祖神庙、李文靖庙、金龙大王庙、洞真观、龙翔观、紫微观、天和观、栖云观、南华观、长春观、和光观等20余座道教宫观。
明朝时期,虽然当时的明政府的限制,但徐州的道教仍然香火鼎盛,信众众多,道教宫观林立,在徐州城郊内(即明古城郊)就有十几座之多。
明嘉靖年间,徐州人集资在徐州城南泰山建盖碧霞无君祠。
乾隆四十五年改称碧霞宫,每岁四月十五至十八日,举办泰山庙会,苏鲁豫皖接壤地的数以万计群众均来进香赶会。
清末,民初,徐州道教仍盛行不衰,徐州市内道教场所计有:城隍庙(城中,今青年路),黄楼(城东北隅,宋时建,历经修缮,80年代迁建黄河堤今址)灵霄观(城西北,后称斗姆宫),真武观(小井涯巷),太山老君庙(城东郭山),彭祖楼,碧霞宫,天启庙(城北),老君庙(云龙山东坡),天师观(城西),张良祠、三官庙,三义庙,财神庙,关帝庙,火神庙、华祖庙等二十余处,皆香火很旺。
其中,城隍庙塑有城隍像,后殿塑有城隍夫妻像,大殿前两侧,各建廊房数间,并有阴间十八司群塑像。
民国17年(1928)铜山县长刘炳辰响应北伐军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率众捣毁庙观神像,逐赶僧道离庙,道教宫观多废。
1940年初,徐州商会会长李蔼堂任主任,组成理事会,筹资修复市区城隍庙,重塑城隍座像,而殿前两侧廊房、东侧作他用,西侧为警察局占用,皆未修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整庙充作警察局。
建国后,旧址为市公安局用。
徐州道士聚城隍庙数人,余庙或道士、道姑,驻一、二人。
如遇道场,则集各庙10多人共做。
曾有王祥坤(城隍庙)、张祥莲(利国、火神庙)、周家正(老君庙)等,擅长乐器、颂经。
1950年,建国初期,徐州尚有道士7人。
徐州道教,沿正一道(天师道)规,以事符篆斋醮,财神庙时常为人求签,授符。
农历初一,十五香火较旺。
黄楼,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逢会。
城南泰山碧霞宫,每年四月十五日逢会。
城隍,黄楼两处四十年代庙毁会止。
泰山碧霞宫庙会,每年聚有苏鲁豫皖周遍信众十几万人,延续至今。
民国36年(1947)5月,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徐州市道教会”,理事长张明洞、常务理事李宗錞、韩明濂。
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余解散。
50年代,徐州辖区内道教场所大多被毁,道士及道姑亦逐渐减少,但民间信道者仍绵延不断,延续至今。
二、徐州历代著名道教人物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
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
彭祖姓篯名铿,于六月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是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
赤须子:丰人也,丰中传世见之,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
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
后去之吴山。
张陵(34—156):一作张道陵,道教创始人。
第一代天师。
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
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
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
衡死,张鲁继为首领。
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末道士,医学家。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
)。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道士、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
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徐州人,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
路可泰:明代徐州萧人,五岁即通术数,为人推星度多奇中。
尤精《易》,占言祸福,无不验,修道于果老洞中。
方灵圆:徐州睢邑找沟集人,明季为道士,住玉皇庙,晚遇吕纯阳得道。
尝外游,顺治末年(1644-1661年)归,休息于路旁树下,群儿聚观,见蜣螂数百飞鸣绕其旁,灵圆接以手,嗑而吐之,咸以为异。
及起行,视所吐,皆荔枝壳也。
邻里争延至,如期往,一日同见之,始知为仙。
后再往延,不可见矣。
刘道士(1777-1858年):清代徐州萧人,本名铭,字奉盘,号云巢。
幼失父母,入真武观为道士。
喜读书,善于绘画,尤工山水,好鼓琴。
为人恬退,一介不苟取与。
庙宇倾废,道士俯仰其中,食常不给,佐以山蔬,饱则掬泉饮浣,兴至或调轸染翰,或杂莳花木,悠然自得,虽贫困如也。
作山水得“二王法”,清丽似石谷,高旷追鹿台。
晚年用笔若梦若雾,空灵无匹,脱尽画家气习。
咸丰八年卒,岁八十有一。
李兰(1862-1921):字芳谷,晚清著名画家,因为一耳重听,自称“聋道人”,幼年即酷爱绘画,曾获巴拿马赛会银奖,名扬国内外。
张明洞:民国时徐州人,1947年5月(民国36年),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徐州市道教会”,被选为理事长。
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余解散。
石永林:(1880-1990)丰县单楼人,著名道医,年111岁而终。
三、徐州主要道教遗存分布
丰县:张道陵故里遗址;张纲墓;药盒子传说;天师观;天和观。
沛县:神仙林。
铜山:大彭镇彭祖庙;彭祖井;玉皇宫;茅村奶奶庙;利国火神庙。
邳州:土山关帝庙;艾山葛洪井。
睢宁:圯桥纳履处;留侯祠;岚山玉皇宫。
新沂:马陵山火神庙。
贾汪:雷祖庙;大洞山碧霞祠;马庄三元宫。
市区:子房山留侯祠;户部山三义庙;户部山华祖墓与华祖庙;青年路天下都城隍庙;泰山碧霞祠;凤凰山曹公亭;泉山果老洞;云龙山张翼放鹤亭;开发区王母宫;开发区蟠桃道院。
四、目前恢复与开发情况
1、丰县天师观已经批复,选址已定,等待开工建设。
2、天和宫选址历尽波折,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意见。
3、铜山玉皇宫正在建设,但因为资金与历史问题,进展较慢。
4、铜山茅村奶奶庙虽然小规模恢复,但由于历史原因,掌握在一些社会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