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36
原文:昔仲尼尝师于老聃,曰:“聃,吾师也。
吾师有道德,有学问,有文章,有风度,有识见,有度量。
吾敬之,故师之。
”翻译:昔日,孔丘曾经拜老聃为师,说道:“老聃,我的老师啊。
我的老师有道德,有学问,有文章,有风度,有识见,有度量。
我非常尊敬他,因此拜他为师。
”原文:孟子曰:“尚贤者,政之本也。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此天下之治也。
”翻译:孟子说:“崇尚贤能的人,这是政治的根本。
贤能的人居于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职务,这样才是天下的治理之道。
”原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贤人?”孔子曰:“仁者人也,知者知人也。
贤者,仁而能行之,知而能用之。
”翻译:子路问道:“怎么样才能称为贤人?”孔子回答说:“仁者是爱人,智者是知人。
贤人,是既仁爱又能实践,既智慧又能运用的人。
”原文: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韩愈说:“古代的学者必须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原文:朱熹曰:“贤者,德之盛也。
德之盛,则道义立,事业成,而天下归心。
”翻译:朱熹说:“贤人,是道德的极致。
道德达到极致,那么道义就会确立,事业就会成功,而天下的人都会心悦诚服。
”原文:《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翻译:《大学》说:“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原文:《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翻译:《中庸》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
《尚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墨子的画像或者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墨子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文章: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学习方法:解析文章中运用的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这种论证方法。
5. 探讨现实意义:让学生探讨“尚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并引导他们树立争做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
崇德尚贤对联崇德尚贤对联崇德,是指崇尚道德,追求高尚品质的行为;尚贤,是指崇尚贤能,推崇有才德的人。
崇德尚贤对联,是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对崇德和尚贤的追求和推崇。
下面是一些崇德尚贤对联的例子:1. 崇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贤:明德笃行兴邦立国安民2. 崇德:以德立身,以德兴家尚贤:尚贤使家兴,贤者为国荣3. 崇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贤:尚贤使家兴,贤者为国荣4. 崇德:德行如日,光耀家族尚贤:贤能如星,照亮国家5. 崇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贤:尚贤使家兴,贤者为国荣这些对联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崇德和尚贤的追求和推崇。
崇德是指个人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以德行来塑造自己的品质和形象。
尚贤则是指推崇有才德的人,崇尚贤能,认为只有贤者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真正的荣光和进步。
崇德尚贤对联的形式简洁明了,通过对称的结构和对仗的语言,使得对联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对联的内容既表达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也强调了尚贤的重要性。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传递崇德尚贤的价值观,也能够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贤能才德。
崇德尚贤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对联的形式,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崇德和尚贤的重要性,激发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贤能才德的动力。
总之,崇德尚贤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对崇德和尚贤的追求和推崇。
它不仅具有艺术性和美感,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崇德尚贤对联,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之,取独)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结果却国家不得富强却得贫困,人口不得众多却得减少,刑政不得治理却得混乱,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
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
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何况还有贤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谈辩给,道术宏博的人呢!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说道:“不义的人不使他富裕,不义的人不使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让他接近,不义的人不使接近。
”所以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都退下来商议说:“当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贫贱,那我不可不为义。
”有亲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有亲,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疏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相近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相近,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人,那我不可不为义。
”远处的人听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一直到边鄙郊外的臣僚,宫庭宿卫人员。
国都的民众,四野的农民听到,都争先为义,这是什么原故呢?这是因为君上用来支使臣下的是一件事,臣下用来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条道。
这好比富人有高墙深宫,墙已经立好了,仅只在上面开一个门,有强盗进来了,关掉他进入的那张门来捉拿,强盗就无从出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君王把握了要领。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列德尊贤。
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
《尚贤》——《墨子》墨翟【战国初鲁国人】子【在人名前,表示对有学问思想的贤人的尊称。
】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大人:在高位者】为政【从政,治理国家】于国家者【定后】,皆欲国家之【主谓之间,取独】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墨子说:“现在的治理国家的王侯公卿,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法治清明。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从根本上】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宾前,应为“何故”】?”但是国家没有变富足却变得贫穷,人民没有增加却减少,依法治理社会没有安定缺变得混乱,那么这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他们想要的东西,却得到他们所憎恶的东西,这是什么原因呢?”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墨子说道:“这是治理国家的王侯公卿,不能通过尊敬贤者、任用能人参政的缘故。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因此国家拥有的贤能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提高;贤能的人减少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降低。
因此,在高位者要做的事情,将在于使有才有能的人众多罢了”。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比如】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众多的办法将是怎么做呢?”墨子说:“比如想要使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将:乃,才】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
这样以后,国家的射箭、驾车能手才会得到并增加了。
何况贤能的人,道德品行淳厚,擅长言辞,精通治理国家的方法呢?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亦必且【且:时间副词,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些人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朝廷的辅佐之臣呀!也务必将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教案尚贤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应能够:1. 理解尚贤的概念和内涵;2. 了解中国古代尚贤思想的起源和发展;3. 掌握相关的尚贤故事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1. 尚贤思想的内涵和影响;2. 尚贤故事和人物的介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尚贤思想的内涵和影响(1)介绍尚贤的概念:尚贤是指尊崇、追求道德高尚的人物,尊重正直、谦虚、忠诚的品质。
(2)探讨尚贤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从《孟子》中引出尚贤思想的渊源,讲述其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分析尚贤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倡导崇尚正义、追求道德品质,在当代社会中提倡真诚、正直的行为。
2. 尚贤故事和人物的介绍(1)传统尚贤故事的讲述:通过讲述《资治通鉴》中的尚贤故事,如范蠡与勾践的故事、包公与马丹阳的故事等,培养学生对尚贤人物的认知与情感。
(2)现代尚贤人物的案例:选择一些现代社会中具有尚贤品质的人物案例,如雷锋、邓小平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和为人之道,进一步升华尚贤思想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尚贤思想的内涵和影响(1)导入:启发学生对尚贤一词的了解和认知。
(2)讲解:介绍尚贤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尚贤思想的重要性和现代社会的价值。
(3)探究:通过引用《孟子》中关于尚贤思想的经典语录,鼓励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观点和教育意义。
(4)总结:概括尚贤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联系。
2. 尚贤故事和人物的介绍(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尚贤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述传统尚贤故事:以范蠡与勾践的故事为例,展示尚贤人物的品质和智慧,激发学生对尚贤人物的敬仰和学习欲望。
(3)案例分析:选择现代社会中的尚贤人物案例,对其事迹和品质进行详细剖析,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对尚贤的要求和追求。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尚贤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尚贤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尚贤》——《墨子》墨翟(战国初鲁国人)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巳。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尚贤》课文解读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
墨子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
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
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
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
“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的事情。
“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
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何。
跟“兼爱”“非攻”一样,“尚贤”这一问题,也是文章向深一层推进的逻辑标志:既然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国家者的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进一步的问题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的方法将是怎么样的呢?墨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尚贤》教案教案:《尚贤》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尚贤》。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圣贤尧、舜、禹为了治理国家,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理解“尚贤”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和敬佩古代圣贤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贤敬能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
难点:理解“尚贤”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了解的古代圣贤。
b. 教师简介本课将要学习的尧、舜、禹三位古代圣贤。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尧、舜、禹的故事。
3. 合作探讨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尧、舜、禹治理国家的优秀品质。
4. 品读感悟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尧、舜、禹的高尚品质。
5. 朗读训练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尧舜禹治理国家无私奉献尚贤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题: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完成练习册第2题:根据课文内容,简述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尧、舜、禹的故事是否理解,对“尚贤”的含义是否有所感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有关古代圣贤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个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教学过程”这两个部分。
尚贤的寓意和象征嘿,咱来聊聊“尚贤”的寓意和象征。
“尚贤”这俩字啊,其实挺有意思的。
尚贤的寓意呢,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和推崇有才能的人。
就好像在一个班级里,大家都特别佩服那个学习好、又有各种特长的同学一样。
这就是一种尚贤的小体现。
它意味着大家都明白有才华的人就像宝藏一样,值得被发现和重视。
这种尊重贤才的观念,能让一个集体或者一个社会充满活力。
你想啊,如果到处都是那种“我不管你有多大本事,我都不稀罕”的想法,那这个地方肯定没啥进步。
从象征的角度讲,“尚贤”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就像黑夜里的灯塔一样,它指引着大家往好的方向走。
有才能的人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而“尚贤”就是那片能让星星尽情闪耀的天空。
如果一个地方崇尚贤能,那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
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能进来,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把这个地方变得更好。
举个例子吧,就说古代的一些王朝。
那些兴盛的王朝往往都很“尚贤”。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时候,他非常重视贤才。
不管你是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你有本事,他就会重用你。
像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是李世民发现他很有才能,尤其是在进谏方面。
李世民就重用了魏征,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为李世民崇尚贤才,唐朝在那个时候就像一艘开足马力的大船,在大海上扬帆起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繁荣,文化也昌盛。
而且“尚贤”还象征着公平。
因为它不在乎你的出身、你的背景,只看你的才能。
这就好比一场公平的比赛,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谁有真本事。
这种公平的观念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有才能,就有机会被尊重和重用。
所以说,“尚贤”的寓意和象征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社会或者集体的土壤里,能长出进步、繁荣和公平的大树。
尚贤名词解释
尚贤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尚和贤。
尚的意思是尊崇、推崇,表示对某种品德或行为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贤指的是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是对有卓越才干和道德品质的人的称赞。
因此,尚贤指的是尊崇和推崇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在古代中国,尚贤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对有才德的人进行尊重和尊崇,鼓励人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
尚贤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做人的态度,即尊重和崇拜那些有才德的人,努力向他们看齐,追求自己的进步和完善。
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对优秀人才的认可,也体现了对道德规范的推崇和追求。
同时,尚贤也是一种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它倡导公正、正直、勤奋和有道德的行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在文言文中,“尚贤”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背景的词汇。
它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倡导的一种人才观念和用人原则。
“尚贤”的字面意思是“尊重有才德的人”。
其中,“尚”字含有崇尚、尊重之意,而“贤”则指的是有才德、有才能的人。
这一思想主张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才选拔和用人原则。
在儒家思想中,“尚贤”与“仁爱”、“礼制”等观念紧密相连。
它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选拔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因此,儒家提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领导者应该致力于选拔和任用贤能之士,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尚贤”也强调人才的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贤能之士,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因此,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此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尚贤”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同时,它也强调人才的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尚贤”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重视人才、
尊重人才,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能力提升。
尚贤的名句1.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国中德才兼备的人多,治理的基础就会坚实;如果德才兼备的人少,治理的基础就会薄弱。
2.墨子推崇“尚贤”,与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相对立。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3.墨子认为,王公大人不要吝惜财货,对贤能之士,要给予相应的俸禄,让他们富裕。
4.在墨子看来,贤人良士未必容貌姣好,所以不能以貌取人。
5.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9.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不轻言放弃,是对梦想的执着;不轻易服输,是对成功的渴望;不逃避现实,是对生活的热爱;不停地努力,是对人生的追求。
愿你成就精彩,乐享人生!1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2.我们走得很慢,但终有一天是会走到的。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5.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得意时要看淡,失意时要看开。
不论得意失意,切莫大意;不论成功失败,切莫止步。
志得意满时,需要的是淡然,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失意落魄时,需要的是泰然,给自己觅一条出路。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君子务其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天子必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且夫,君人者,以礼义为其心,以正道为其行,以仁爱为其政,以信义为其教,以谦逊为其德,以勤劳为其事,以敬慎为其法,以廉耻为其规。
如此,则天下归之,百姓亲之,四海之内,莫不归心矣。
译文:古代的王者,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的过程中,把教育放在首位。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礼义。
礼义的起点,在于端正容貌体态,整齐面色,顺从言语。
容貌体态端正,面色整齐,言语顺从,然后礼义完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立定,道义自然产生。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从前,天子有七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有五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有三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家族;士有争友,就能保持良好的名声;父亲有争子,就能避免自己陷入不义。
因此,天子必须有七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必须有五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必须有三个争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家族;士必须有争友,才能保持良好的名声;父亲必须有争子,才能避免自己陷入不义。
至于君主,应以礼义为心,以正道为行,以仁爱为政,以信义为教,以谦逊为德,以勤劳为事,以敬慎为法,以廉耻为规。
文言文阅读训练《墨子•尚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
唯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受者抑而废之。
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日: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尊天事鬼,爱利万民。
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圣王”,至今不已。
则此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也。
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何以知其塔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杀万民。
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
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伯鲸①,帝之元子,度土之德回奥及型之无羽之部及理邂乏杏及⅛遗亦丕爱。
则此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也Q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日: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②清问下民,有辞有苗。
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萼率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
'乃名三后③,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折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
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享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J。
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节选自《墨子•尚贤》)【注】①鳏:相传为颛顼之子,是禹的父亲。
奉命治水,九年未成。
②皇帝:指尧帝。
③三后:指伯夷、大禹、后稷三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尚贤》校园小品《关于〈尚贤〉校园小品的那些事儿》在校园的舞台上,要是能有一个《尚贤》主题的小品,那可真是件特别酷的事儿。
就像在一锅大杂烩里突然放进一颗超级鲜美的调味料,一下子能让整个校园文化这锅汤变得有滋有味。
咱先说说啥是《尚贤》。
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那些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大家都打心底里尊重他们,觉得他们就像小太阳一样,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
这就是一种尚贤的体现啊。
那要是把这种理念放到小品里呢?比如说,咱们可以设定这样一个校园小品的情节。
有一个学霸,他不仅成绩顶呱呱,还特别乐于助人。
就像那种在黑暗里能发光的萤火虫,他走到哪儿就把知识和温暖带到哪儿。
可是呢,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老是嫉妒他,还时不时给他使绊子。
这时候,其他明事理的同学就站出来了,他们就像一群守护天使一样,维护着这个学霸,还跟那些捣蛋鬼说:“你们这么做可不对,人家有本事,又乐意帮咱们,这是多好的事儿啊,咱们得向人家学习,尊重人家的优秀。
”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就跟咱们在校园里看到的一些情况差不多嘛。
在小品里,角色的塑造可重要啦。
那个学霸不能演得像个书呆子,得有点生活气息。
他也会有自己的小烦恼,比如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偷偷地叹口气,这就像超级英雄也有脆弱的时候一样。
而那些捣蛋鬼呢,也不能一味地演得很坏,他们可能就是有点贪玩,还没理解尚贤的重要性。
这就像在花园里那些还没长好的小歪苗,需要有人把他们扶正。
那些站出来维护学霸的同学呢,要演出那种正义凛然的感觉,就像古代大侠行侠仗义一样,一步踏出,气场就出来了。
再说说小品的台词吧。
台词要是干巴巴的,那就像没放盐的菜,谁都不想吃。
得有点幽默,还得把尚贤的理念巧妙地融合进去。
比如说,学霸在给同学讲题的时候,可以调侃自己说:“我这脑袋啊,就像个知识的小仓库,不过这个仓库可欢迎大家来提货哦。
”捣蛋鬼们要是使坏被发现了,可以这样说:“哎呀,我们这是糊涂啊,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没看到身边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