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4.77 KB
- 文档页数:4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6单元《墨子》选读 3 尚贤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尚贤一、根底知识1.以下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B(①“辟〞通“避〞。
③“萌〞通“氓〞。
④“章〞通“彰〞。
⑤“尚〞通“倘〞)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答案】C(A.“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
D.“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
C.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3.以下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举公义,辟私怨,此假设言之谓也B.此何难之有C.何谓德不形D.唯命是从【答案】C(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不是)4.以下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譬假设/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C.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D.美章/而/恶不生,那么/由得士也。
【答案】A(A.应为“譬假设/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5.以下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B.上之所以..使下者C.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D.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答案】C(A.古义:等到。
今义:捕捉。
B.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古今均指“有钱又有地位,富裕而显贵〞。
D.古义:指在高位者。
今义:成人)二、课内阅读阅读《尚贤》,完成后面的题。
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然那么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道理B.譬假设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众:使……众多C.故大人之务.务:事务,事情D.四鄙.之萌人闻之鄙:遥远的小邑【答案】A(术:方法)7.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用来证明“尚贤〞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③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④今上举义不辟远,然那么我不可不为义⑤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A.②③④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②⑤【答案】C(①是得到“贤士〞的方法,③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原那么)8.以下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墨子虽然反对儒家学说,但是在推崇贤才方面跟儒家是一致的。
三尚__贤对应学生用书P117[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社稷.(jì) 2.恃.(shì) 3.辟.(bì)4.庶.(shù) 5.阖.(hé) 6.闳.夭(hónɡ)7.罝罔..(jū wǎnɡ)二、通假字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通避,躲避,避开2.四鄙之萌.人闻之通氓,百姓3.谨.上为凿一门通仅,仅仅4.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同网5.莫不敬惧而施.通惕,警惕6.美章.而恶不生通彰,明显,显著7.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通倘,如果三、古今异义1.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古义:指在高位者今义:成人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薄⎩⎪⎨⎪⎧①则国家之治薄治理不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接近③薄其税敛 减少2.尚⎩⎪⎨⎪⎧①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崇尚②好仁者无以尚之 超过③襄平侯纪通尚符节 主管3.举⎩⎪⎨⎪⎧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选用②举义兵以诛暴乱 兴起;发动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提出④戍卒叫,函谷举攻克⑤举国上下 全4.逮⎩⎪⎨⎪⎧①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及,达到②群臣莫能逮比得上③诏狱逮徒系长安 逮捕5.肆⎩⎪⎨⎪⎧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作坊②曾不知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扩张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1.则是本.失其所欲 本:从根本上 2.谨上.为凿一门 上:在上面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贫贱:贫穷的人,低贱的人 (2)今上举义不辟疏.疏:疏远的人 (3)今上举义不辟远.远:边远的人 (4)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贤:有才德的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必将富.之贵.之 富:使……富 贵:使……贵(2)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使……众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者,……也”表示判断) 2.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也”表示判断) 3.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者,……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贤士不可不举(语意上的被动,“举”为“被提拔”) (三)状语后置禹举益于阴方之中(“于阴方之中”作状语,后置)[课文·译注]子墨子言曰:“今 者 王 公 大 人 为政于国家者,先生墨子说:“现在的为国家执掌政权的王公大人,错误!⎦⎥⎤语后置句。
《尚贤》课文解读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
墨子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
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
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
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
“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的事情。
“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
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何。
跟“兼爱”“非攻”一样,“尚贤”这一问题,也是文章向深一层推进的逻辑标志:既然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国家者的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进一步的问题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的方法将是怎么样的呢?墨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尚贤》——《墨子》墨翟(战国初鲁国人)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巳。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三、尚贤《墨子·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把任用贤能看作为政之根。
《贞观政要》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把“得人”看成是“为政”的关键。
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课内素材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同时,其“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主张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治权,反对贵族专政,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种思想具有极其鲜明的反封建专制的精神。
墨子的“贤能”思想与今天我们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有许多相似性。
现代人本观念中,关于人才的概念是广义的,即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运用角度墨子把“兼爱”思想运用到政治上,提出了“尚贤”和“尚同”的主张。
“尚同”即“上同”,就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壹天下之政”,他认为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同,所以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尚贤》教案教案:《尚贤》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尚贤》。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圣贤尧、舜、禹为了治理国家,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理解“尚贤”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和敬佩古代圣贤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贤敬能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
难点:理解“尚贤”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了解的古代圣贤。
b. 教师简介本课将要学习的尧、舜、禹三位古代圣贤。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尧、舜、禹的故事。
3. 合作探讨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尧、舜、禹治理国家的优秀品质。
4. 品读感悟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尧、舜、禹的高尚品质。
5. 朗读训练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尧舜禹治理国家无私奉献尚贤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题: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完成练习册第2题:根据课文内容,简述尧、舜、禹治理国家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尧、舜、禹的故事是否理解,对“尚贤”的含义是否有所感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有关古代圣贤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个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教学过程”这两个部分。
墨子尚贤原文与解析墨子所倡导的“尚贤”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之一。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需要依靠的是优秀的政治家执掌国家事务,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的“尚贤”原文是:“敬大德,尚功业,行忠信,正名问义,广德共产,修得楼船,障诸侯之难,解百姓之困,纳远人之号,崇上天之化,故名尚贤。
”接下来将对这段原文进行逐句解析,以更好地理解墨子尚贤思想的内涵。
首先,墨子提到“敬大德”和“尚功业”。
这是墨子对于领导人的要求,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接着,墨子提到“行忠信,正名问义”。
这是他对于领导者行为准则的要求。
墨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忠于国家和民族,信守誓言,言行一致。
同时,他也提倡领导者要具备正确的言论和行为,秉持正义,倾听民意。
然后,墨子谈到“广德共产”。
这是墨子对于领导者的能力要求,他主张领导者应该广泛学习和教育自己,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共同造福全体人民。
墨子还提到“修得楼船,障诸侯之难,解百姓之困”。
这是他对于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能力。
楼船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和军事力量,障诸侯之难指的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解百姓之困则是指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接下来,墨子提到“纳远人之号”。
这是他主张的领导者要善于接纳来自外部的意见和帮助。
墨子认为,吸纳外来的才智和知识,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后,墨子强调“崇上天之化”。
这是他对于领导者信仰和宗教上的要求。
墨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尊崇神灵,遵守神灵的规定和教诲,以此来保持他们的纯洁和高尚。
通过对墨子尚贤思想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在提出尚贤的概念时,对于领导者的要求相当严格。
他要求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尚贤》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尚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和智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理解并掌握《尚贤》的故事内容;(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德理念。
2.难点(1)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隐喻意义;(2)运用故事中的道德智慧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2.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尚贤》的故事内容,认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分析故事的道德寓意。
3.思考讨论(1)学生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展开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善恶对比和权衡,激发学生对道德和智慧的思考。
(2)教师指导学生对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隐喻意义和智慧之道。
4.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讨论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深化对故事的理解。
5.作品赏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尚贤》故事的理解,进行创作,写一些有关故事内容的文章或小品,或者制作一些相关的展示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
6.总结反思学生在学习故事之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收获,以及对道德智慧的感悟。
四、教学资源1.教材:可以使用课本中的《尚贤》故事内容;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设备,辅助讲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3.素材: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故事内容的呈现。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深度等;2.小组活动:评估小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独立分析能力等;3.作品展示:评估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创作的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课时作业24尚贤基础巩固1.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辟”通“避”。
③“萌”通“氓”。
④“章”通“彰”。
⑤“尚”通“倘”。
【答案】 B2.对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组是()A.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佐:辅佐的人、帮手。
B.以劳殿.赏殿:在宫殿上。
C.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要:要领。
D.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解析】B项殿:定,评定。
【答案】 B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则是.本失其所欲B.是.其故何也C.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D.觉今是.而昨非【解析】D项是形容词,正确;其他三项均为代词,这。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B.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B阅读鉴赏一、阅读下文,回答6~9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1年高一英语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 The old pianist wouldn’t listen to our repeated request that he in public again.A playedB playC would playD was playing参考答案:B2. My boss said he would have to let me go.________,he fired me.A. In other wordsB. Believe it or notC. What's moreD. Besides参考答案:A句意:老板说他不得不让我走。
换言之,他把我解雇了。
in other words“换句话说”;believe it or not“信不信由你”;what't more“而且”;besides“除此之外”。
3. His illness ____ the family’s trouble.A added toB addedC added upD adding to参考答案:A略4. Motoman, the latest robot developed by Japanese scientists and skillfully cooked a pancake in an exhibition in Osaka earlier this month, showed it could ________ a kitchen.A. take overB. take offC. take upD. take in参考答案:A5.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_______ than that of America.A. larger five timesB. five times largeC. as five timesD. five times larger参考答案:D6. The policeman warned the drive ________ so carelessly. A. never to drive B. to never driveC. to not driveD. doesn’t drive参考答案:A7. —I said hello to you in the street yesterday,but you ________ me completely.—I'm sorry.Maybe I didn't notice you.A.cheated B.hid C.ignored D.recognized参考答案:C[ignore意为“忽视,不理睬”,符合句意。
墨子08尚贤(上、中、下)尚贤上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三、尚贤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至远鄙
..郊外之臣远鄙:边远的小邑
B.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
C.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D.以劳殿赏殿:宫殿
项,殿,定、评定。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B.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C.美章而恶不生
项,辟,通“避”,回避;C项,章,通“彰”,明显、显著;D项,施,通“惕”,警惕。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
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穷低贱的人。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B.贤士不可不举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C、D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
5.下列句子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C.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项,应为“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墨子·尚贤上》)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令不断.断:连续
B.授.之政,天下平授:授予
C.授之政,其谋得.得:成功
D.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承:继承
:决断。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古者圣王之为.政②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B.①有能则举之.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C.①名立而.功成②美章而.恶不生
D.①尧举舜于.服泽之阳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项,①动词,治理、处理;②介词,因为。
B项,①人称代词,代有才能的人;②结构助词,的。
C项,①②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8.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导学号50730040)
A.任之以事
B.此若言之谓也
C.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判断句。
9.把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按德行的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
(2)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
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职。
就列,接近位次;服事,从事职务;殿赏,评定赏赐。
(2)常,永远;举,选用。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兴贤
[宋]王安石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
..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
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
周之兴也,同心
..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
众。
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
..之世,亦皆同也。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
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
..,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询众庶博:广泛
B.则谠.直之路开矣谠:正直
C.轶.三代轶:通“佚”,散失
D.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途:治世的境界
项,轶:超过、超越。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流俗
..所共知耳
B.然其间兴衰
..之世,亦皆同也
C.周之兴也,同心
..者十人
D.不有忌讳
项中的“流俗”古今意义不同。
古义:一般人。
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B、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衰也亦有三仁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则谗谀者自远矣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①则何虑不跨两汉
②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D.{①有贤而用之者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项,①代词,代商朝;②语气副词,“岂”,表反问语气。
B项,①②均为承接连词,那么。
C 项,①疑问代词,什么;②疑问代词,为什么。
D项,①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②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
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
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
项中“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的说法有误,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可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
(2)古代即使是纷扰的乱世,还能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
何,为什么;治安,安定;之,代指人才;盖,表原因。
(2)虽,即使;是,这样;太宁,太平;君上,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