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画朗诵.欣赏.10分.自动)
- 格式:pps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33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男: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女: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男: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男: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女: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女:美丽的春天到来了,万物复苏山河解冻,月夜下江潮上涌,浪浪相逐如群鱼相戏。
男:在水天一色交界之处,一轮满月冉冉升起,众星相挽相伴娇羞含情凌波盈盈。
女:刹那间整个江面细浪片片被镀了银,碎碎点点象含春少女眼中的泪映射着几许哀怨。
岸边的江水与岸上的青青芳草,宛约轻拍诉不尽的依恋。
男:月亮升起在半空,柔柔的光照在花丛树林间,枝叶晃动恍似薄霜散雪扑朔迷离。
空气中淡淡暮雾逐渐散开不知不觉已萦绕其中,岸边的白沙已不能相辩了。
女:江水与天边混为一色相互荡涤毫无纤尘,人的心灵也为这大自然的纯净变得透明,明朗的夜空一轮皓月当空,天、地、人合而为一,空旷通透如水晶般无暇。
男:在这江边上是何代何人最早看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江中美月又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升腾于天空第一次照到了人呢?女:这已无从考究,其实人生重复繁衍生息代代无穷尽已,而江月却是年年相似,无数次的暮升朝落,只是因所望的人不同就生出不同的情愫。
男:却不知江月每天这样相望相盼是在等待么?可是月中的嫦娥在忏悔当年的罪过,翘首期盼后翌的伫立吗?天地无人语,只有长江缓缓流水在低首呜咽。
论高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的审美内涵作者:梁建洲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7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所产生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从《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诵读方法探寻两方面来探讨张若虚的这首经典诗歌在诵读教学中的审美内涵。
一、《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1.培养审美感知力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
诗歌是高度凝练概括化的语言,是情感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因着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才在唐代诗史上被人们广为传颂。
感知语言美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艺术性,是所有语言文字中最优美的,它凝练、含蓄、新颖、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这首《春江花月夜》诗人一开篇就紧扣题目,从题目出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广阔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重点突出江潮的宏伟气势。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强大的生命力。
月光洋洋洒洒地照耀到千里万里,试问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呢?月光如水般倾泻在芳林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把五光十色的世间万物稀释,将世界蒙上一层梦幻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如此细腻温婉的笔触,构造出一个宁静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示出格外温柔恬静的迷人色彩。
这八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以“月”为纽带,描绘出一幅绝美的自然之景。
整首诗歌的语言含蓄精练,生动优美,围绕一个“月”字徐徐展开,无论是开篇的景物描写、中间的哲理思考还是最后的思妇游子盼归之情的表达,在语言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2.体会音韵美的能力诗歌是最适于诵读的文学样式,它不仅拥有优美的语言,而且富有音韵美。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个章节,可分为九章。
每章节换韵,共换韵九次。
而且平仄交错换韵,形成了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婉转动听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屏住呼吸)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
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3.下列字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A.瓠(hù)掊(pǒu)呺然(xiāo)鬻(yù)B.毂(gǔ)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矜(jīn)C.不龟手(jūn)絖(guāng)洴澼(pīnpì)泮(pàn)D.赘(zhuì)强行者(qiǎng)累土(léi) 几成(jī)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
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春江花月夜朗诵(lǎnɡ sònɡ)春江花月夜朗诵(lǎnɡ sònɡ)篇一: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
《春江花月夜》早于一百二十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流传(liúchuán)民间(曲名见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清代姚燮所著)。
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jiéhé)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唐代诗人张假设(jiǎshè)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
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并揉合了张假设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前作中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二、全曲解析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聆听《春江花月夜》,感受乐曲意境,了解乐曲内涵,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能力目标:会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
了解“换头合尾”以及“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尝试简单的编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重点欣赏其中的“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渔歌唱晚”等重点选段。
2、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一)、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音画式教学法(二)、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握音乐的节奏、速度、旋律、曲式、情绪等要素,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通过“听、唱、奏、画、动、演”等方式学习乐曲。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聆听几个微小的音乐片段,判断都有哪些民族乐器演奏。
江南丝竹《欢乐歌》、古筝曲《高山流水》、广东音乐《步步高》、《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明确: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箫等2、课件展示图片,请学生找出图中有哪些事物,引出“春”“江”“花”“月”“夜”。
根据图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描述图中场景。
3、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产生联想。
让学生思考并分析:春天,江南的一个夜晚,月光洒在江面上,月影与花影相对应,此时,耳畔响起了优美的丝竹之声,那该是多么美的一副画面啊!(二)、聆听全曲,整体感受1、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1)、这首乐曲用主要乐器是什么?明确: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ppt课件展示)①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
春江花月夜语文教案《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制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教学方法:1、多媒体2、诵读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老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妙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沟通,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明确: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学生自读,讨论沟通,自由发言明确: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4、解读明月意象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老师点评齐读,感受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老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春江花月夜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配乐诗朗诵:引自"VeryCD论坛" E-mail文化传播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水涨,江海难分。
月共潮生,光照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静谧、清新、隐秘、皎洁、美丽。
月光下的景色梦一般地神奇,它蕴含着宇宙人生的许多秘密。
这一明净的春江月夜之美,使人沉浸于生命的美好的感受之中,进而思索人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二句可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月色的皎洁、夜空的明净。
用一“孤”字显出天宇之广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问月的构思,影响了之后的许多诗人词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天问
一番“天问”表现了诗人对宇
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探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的巧妙之处在于: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以下诗句具体写月下人物愁思的情状: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诗意:“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由月鉴人,“月徘徊”也是人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二句,是明写
月光普照大地,无处不
在,暗喻思妇的愁思之
深无法排遣。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时此刻,明月可以共望,音
讯却不相通。
但愿我能跟随这
流水似的月光,来到远方亲人
的身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人相距遥遥,连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也不能随月光飞度到她爱人的身边。
那潜游水中的鱼儿,同样也只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难以游到她思念的人跟前。
此两句生动地写出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痴情痴想和无可奈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梦落花”是“梦闲
潭落花”的倒文,可看作思
妇思极后的怀想之词。
“梦落花”暗示春将去,
故有“可怜”(可惜)之说。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春江花月夜”!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潇湘:是泛指,即指由此到彼,由北到南。
明月终于慢慢沉落藏于海雾之中,双方仍相隔天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
游子乘月归家?只有那落月的余
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
的花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侧重写春江花月夜里的美妙景色。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结合江月景色的描写抒发哲思。
•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侧重抒情,主要写两地相思的哀愁。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花月夜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世界。
《春江花月夜》给旧题以新意,化腐朽为神奇。
“春”是本诗的基调。
它不仅是季节和诗篇的“春”,也是人生与时代的“春”。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不仅引发着张若虚,也曾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有一般咏物作品的轻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种深沉的浩叹。
张若虚在此浩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将宇宙人生联系起来并作出鲜明对比:人有死生,只
有代代相传才无穷尽;江上明
月,却是年年相似,长照万古。
诗人写出了人生世代常改而江月千古永恒的不变规律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慨。
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洗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从张若虚开始,中国人对月华的审美和趣味上升到了一个纯艺术的境界。
第三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篇末,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客愁闺思,着力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脉脉深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月”——月光,是全诗的灵魂。
诗歌的结构、抒情、写景三者都以月贯穿,使得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诗人不仅以清丽动人的生花妙笔,出色地描绘了一幅多姿态多彩的春花月夜、浩浩长江的巨幅画卷,而且由此生发了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霄里天各一方的惋惜。
尽管诗中流露出青春苦短的伤感和怀人思远的淡淡哀愁,但哀而不伤,基调健康,笔调明朗,感情真切动人。
诗歌把春江月夜明丽的美的境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浓烈的情思融合在如梦一般诗的意境里。
这首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创造了完美的诗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十分华美又不失自然,初步洗刷了宫体诗的丽词艳句、浓脂厚粉。
The End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