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由月亮的唯一性,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千古之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存不存在江边第一个看月亮的人? 存不存在月亮第一次照亮的站在江岸上的人? 那么,看月亮的人到哪里去了?被谁带走了?
虽然那些人不在了,但是谁还在? 通过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月亮的对比,我们看到了月亮的永恒(第四个特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有何不同之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深入探究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 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 理解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深入探究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 新 意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 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2. 容纳月的多种形态
以月之变体现时间的变化 以视角的变化展现空间的转移
寻之美
月的本色之美
明亮无垠 纯净无比 朦胧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