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生:……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1、出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
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
(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④老师提问: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教师指导学生看辅栏《会盟碑》的话教师进行解释:不再作战,充满了亲情友好,难道不好吗?通过这句话帮助学生领悟唐蕃之间愿友好相处,不再作战,永结亲情的愉悦心情。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材通过讲述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战争,以及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事件众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关系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章节。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知识要点1.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 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步辇图》)。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说: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823年,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蕃会盟碑。
3. 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曾在灭亡东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乱时出兵助战(维吾尔族的祖先,788年,改称回鹘)。
4. 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随堂练习1. 布达拉宫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
2. 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①联姻(唐与吐蕃、回纥);②册封(唐与回纥、南诏);③会盟(唐与吐蕃);④经济往来;⑤文化交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3.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答: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
(2)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什么?答:一视同仁、恩威并施的政策。
“天可汗”。
———————————————————————————————————————————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地图了解唐朝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时空概念。
(2)通过依据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教学重点】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
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
由于开放,各国外交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教师:1、吐蕃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学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吐蕃人。
他们饲养耗牛,种植青棵,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民。
教师:2、说一说谁统一了吐蕃?统一的时间、都城?学生: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都城的强大政权。
教师:3、议一议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到吐蕃?学生: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遣唐使来华与鉴真东渡教师:1、说说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学生:学习唐朝先进科技文化教师:2、遣唐使回到日本后,给日本带来的哪些影响?学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产生深远影响。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案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生:······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1、出示P20《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
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
(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④老师提问: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2 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原因。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自主学习】:利用下列问题走进文本,并认真做出勾画。
再利用文本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1、吐蕃是今天的祖先,生活在
2、7世纪初统一吐蕃各部,唐太宗将嫁给了他。
☆遣唐使来华与鉴真东渡
1、找出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诗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 ( )
2、唐朝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代表是谁?
鉴真东渡目的、意义
☆玄奘西行
天竺是指今天的(),是()的发源地
玄奘西行时间、目的、意义?
【合作探究】
1、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所产生的影响:
2、归纳出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几种?
3、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测评】
8、材料判断题。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
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
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
1、出示P20《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
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
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
(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④老师提问:
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教师指导学生看辅栏P19《会盟碑》的话教师进行解释:不再作战,充满了亲情友好,难道不好吗?
通过这句话帮助学生领悟唐蕃之间愿友好相处,不再作战,永结亲情的愉悦心情。
师:那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生: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
师: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
(汉藏两族也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663年吐蕃灭了唐的属国,占有今青海地区,不久侵入西域和剑南地区,安史之乱期间,曾攻占唐凤翔以西、豳(bin)州以北数十州,763年曾经一度攻入长安城。
尽管如此,两族的友好交往仍然是主流.
三、唐与南诏的关系
请学生先看完这一目的内容,教师提问:
一、对南诏进解释:教师强调它只是政权名而不象吐蕃、回鹘(回纥he )既是政权名有是民族名。
同时“南诏”一词有两个含义:1、六诏时代,它是指蒙舍诏(地处南部的一诏)。
2、8世纪前期六诏统一性政权。
二、教导学生读好小字。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反映在小字之中。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生·····
师归纳: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南诏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唐朝对南诏的影响:政治上,南诏效仿唐朝建立官制;经济上,成都的织锦工匠迁往南诏,促进其织锦业的发展;文化上,教材从文学(语言)、艺术(书法)、建筑(崇圣寺三塔中千寻塔)等方面作了叙述。
四、唐与回纥的关系
学生看书自己归纳问题:
师: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
师归纳:大家要注意在唐朝与回纥的关系中大家要注意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观点。
按照教材概括起来可以表现为:1、回纥出兵助战。
2、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
3、经济文化交流。
4、联姻
五、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把唐朝时期与边疆的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整体概述,(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回答自己小组的归纳内容。
)生······
师归纳小结全课:(通过问题来解决)
今天学习了本课以后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探询一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
生: (2)
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政治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提供了前提条件)、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政策上(采取战争、册封、和亲等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总结: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其次,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
)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回纥出兵助战。
2、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
3、经济文化交流。
4、联姻)
四、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治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提供了前提条件)、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政策上(采取战争、册封、和亲等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七: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