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1
故事新编读后感(通用10篇)故事新编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故事新编读后感篇1《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
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
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
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
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
《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
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
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
或许有人会对我大加鞭挞,指责我对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人也以同样的心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篇2《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简述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至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为:
(1)艺术想象和虚构
在“博考文献”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并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如《奔月》写射日英雄后羿在射尽了封豕长蛇等野物后,只剩下乌鸦与麻雀可猎,每天为嫦娥吃食而奔忙,他的弟子窃取射日英雄美名并暗害他,嫦娥不愿和后羿过清苦生活而奔月等,都是艺术想象和虚构,从而写出了英雄的寂寞与悲哀。
这中间渗透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后羿也就成为有生命的感人的艺术形象。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补天》是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浪漫主义小说,题材、人物、场景和精神都具有浪漫主义特点。
《铸剑》是浪漫主义杰作。
金鼎沸水中三头搏斗的丰富想象、离奇情节和夸张手法,把向暴君复仇的精神表现得激越悲壮,有声有色。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古人古事为框架,但融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
如《补天》中的女娲两腿间出现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考察大员等。
作品中的这些人物还常讲些现代术语,使
作品谐趣横生。
这种古今交融、亦古亦今的格式是《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最独特之处。
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共包含了八篇作品。
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与批判风格,以此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弊病与丑恶现象。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将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为创作背景,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现象,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再创作,这些作品既具有古代文学的典雅韵味,又散发出现代小说的现代气息。
在这些小说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铸剑》。
该作品取材于《列异传》中的故事,描写了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反被杀害的故事。
鲁迅先生通过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再创作,将这个古老的故事演绎成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寓言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刻画了干将、莫邪夫妇的忠诚、勇敢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楚王的伪善与残忍。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鲁迅先生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干将灵魂的化身——黑衣人、宴会上的舞蹈和歌唱等等,使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故事新编》,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以尖锐的笔触、独特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与丑恶现象,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同时,《故事新编》也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天赋和深厚底蕴。
总之,《故事新编》是一部充满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社会启示和人生智慧。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 年至1935 年间创作的八篇小说。
这些小说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背景,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调,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大多具有鲜明的荒诞感,这也是鲁迅先生一贯的文学风格。
他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进行了重新演绎,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例如,《补天》中的女娲补天,原本是一个伟大的神话故事,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成了一个充满荒诞和讽刺的故事。
另一个特点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例如,《采薇》中的伯夷和叔齐,原本是古代的贤人,但在小说中,他们却成了自私、虚伪的人物。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思。
此外,《故事新编》中的小说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故事的重新演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例如,《铸剑》中的眉间尺,就是一个为了复仇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物,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它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这部小说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内容概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以神话、传说及历史为题材,故事生动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一本不同于鲁迅其他创作的怪味式的小说集。
感想:“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但是偏偏入木三分,过目难忘。
”超喜欢的一本小书,笔触荒诞不经,内容亦真亦假,不今不古。
如果说很多鲁迅的其他小说,已在权威评论的雕刻下成了黑白木板画,那么《故事新编》或许更多地保留了一点原来的味道——因为它原本就是一锅怪味汤,口味奇特,颜色含混。
就像一个最高级的水墨画家,用的是最粗粝的画纸,最简单的黑白二色,最基本的勾勒手法,但是一旦画卷向你展开时就觉得物象神髓,栩栩如生。
他从来不肯多用一个词,从来不肯透露一分感情,没有闲适清淡的传统文人气,又没有热情洋溢的感染力,仅仅用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内容,却口味奇特,颜色含混,能打动你每一次的阅读。
每每都能吃出不同味道,不同感受。
这正是鲁迅的把文字形象化的文字支配力。
本:「故事新编」作者:魯迅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語版:「故事新编」は魯迅先生が創作された短編小説集です。
下記八つの短編を集めて一冊しました:「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主に中国「博考文献」資料に基づいて、中国の神話、伝説及び歴史から取材として、内容的にファンタジーで、豊かな想像力とおもしろい、魯迅先生の唯一の神話系小説です。
魯迅スタイルと異なる独特な小説集です。
感想:「些細なわけで、随意に描き写しても、忘れずに鋭い感覚を与える。
」これは魯迅先生“文字の自然力”の力であります。
大好きな一冊本です。
本当もあれば嘘もある、歴史もあれば現実もある、でたらめな内容で、何度も繰り返して、何度も新たな感触が与えられます。
《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三组。
第一类为一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它们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但写的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是鲁迅自己的主观想像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其余五篇为第二类,它们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表现,其中,《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主要表现古代各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主要表现古代拯世济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
《故事新编》在写法上的主要特征是古今贯通。
它建立在鲁迅的这样一样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古和今在面貌上各异,表现形式上不同,具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不同,但是精神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例如:《理水》中写的文化山上的知识分子,是脱离现实人生的追求目标而空谈所谓“学问”的人物;《奔月》中后羿与逢蒙的关系,则暗示鲁迅与高长虹的关系。
鲁迅这种融今于古、古今贯通的写法,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大大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也加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原创版4篇】篇1 目录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3.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4.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5.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篇1正文【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1936 年间所创作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
鲁迅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以寓言的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期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文明的冲击,让鲁迅深感民众的疾苦。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唤起民众,振兴民族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寓言现实,以此来唤醒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
【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自序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要尝试把古代的英雄人物,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让他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展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这表明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初衷,是要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让古代英雄人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封建社会,揭示人性的丑陋与美好,以及对民众的唤醒。
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讲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并通过作品呼吁民众觉醒,振兴民族文化。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讽刺和幽默。
鲁迅在作品中,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鲁迅的讽刺幽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黑暗。
篇2 目录1.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2.《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内容3.《故事新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篇2正文一、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 年至 1936 年间创作的八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其中涵盖了许多关于中国现实生活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是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展现了作家的高度人文关怀和批判态度。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寓意,刻画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传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故事新编》中的各个篇章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展现了鲁迅先生卓越的艺术境界和逻辑安排。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着重表现了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次探讨,每一个篇章都是对命运的一次咏叹。
《故事新编》一共包括《狂人日记》《白光》《药》《未凿之石》《一件公案》《风波》《坟》《且慢》《血》《独白》《彷徨》《鬼火》《龙树》《呐喊》《华下老人》等16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主题,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
在篇章的逻辑安排上,鲁迅先生将各个故事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情节进行了编排,使得整部作品的篇章逻辑有机、紧凑而又自然有序。
《故事新编》的篇章布局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日记”的启示,二是“白光”的批判,三是“风波”的冲击。
这三大部分相互联系,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
“日记”和“呐喊”是全书的前后两篇,也是作者在书中表达他的态度,呐喊社会,形成了书的高潮。
这种篇章的逻辑安排非常巧妙,使整部作品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和有力。
而在篇章中,鲁迅先生也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他通过《狂人日记》中的男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无力和绝望,和《未凿之石》中的冯士元对于生命的黯然神伤,对比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命运和心态。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和生动,也更加引人深思。
主题寓意《故事新编》的主题寓意非常丰富,鲁迅先生在其中表达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揭需,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的苦难的同情。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课外阅读】鲁迅《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在1936年《故事新编》《序言》回溯了写作《补天》的想法,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
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他的写作大体应该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这一派。
第一组作品,是前期所写的3篇。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都谈到了写作《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所写的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铸剑》,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穿插现代化的细节,很认真,没有“油滑”的东西。
鲁迅在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3],这支歌是根据《吴越春秋》中“勾践伐吴外传”的歌词改写的,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
《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4]。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五、总结正文(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鲁迅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 8 篇作品。
这部作品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铸剑》和《起死》是鲁迅比较满意的作品。
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失败,鲁迅目睹了不少革命者流的血,从而萌生出顽强的复仇意志。
这部作品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复仇精神,同时批判了老庄哲学。
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1.《铸剑》: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国王让一男子造剑,然后杀了他,他的儿子去报仇,最后杀了国王自己也死了。
2.《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和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
3.《补天》:讲述了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赞扬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4.《奔月》:讲述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
5.《理水》: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大禹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
6.《采薇》:讲述了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寻找箕子访求治国之道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敬仰。
7.《出关》:讲述了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表现了老子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道的执着追求。
8.《非攻》:取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鲁迅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作品想象丰富,以远古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在思想内涵上,作品赞扬了复仇精神、生命力、创造力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批判了旧有的哲学思想。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最新版3篇)目录(篇1)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正文(篇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的关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通过对传统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如《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封建礼教的讽刺。
2.对人性的剖析:鲁迅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虚荣与孤独,《白光》中陈士成的贪婪与堕落等。
3.对社会的揭示: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如《药》中的人性沦丧和社会冷漠,《祝福》中的封建迷信等。
4.对未来的希望:鲁迅在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如《一件小事》中对青年一代的期望,《铸剑》中对英雄的赞美等。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讽刺、幽默等手法,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2.深刻的心理描绘:鲁迅擅长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3.精细的细节描写:鲁迅在作品中注重细节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
4.语言的创新: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词汇和句式,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文学的艺术价值。
目录(篇2)1.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2.《故事新编》中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正文(篇2)一、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鲁迅的主要讲了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前期的三篇《补天》《奔月》《铸剑》主要是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的嘲笑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气息和庸俗作风。
后期的《非攻》《理水》是歌颂性的,歌颂墨子和大禹这些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而《采薇》《出关》《起死》等三篇侧重于批判当时社会的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等思想。
扩展资料: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文本的最后描写了庄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结局,从而揭示了这种哲学的现实悖论。
在现实中,生与死划然两界。
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
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
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