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4.41 KB
- 文档页数:2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该疾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脑干炎等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脊髓灰质炎,医学界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和病史特点1. 突出的肌肉无力:患者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以腿部较为明显,活动困难,容易疲劳。
2.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感觉减退或异常。
3. 肌肉张力减退:患者肌肉张力明显减退,肌肉松软。
4. 胸腹肌无力: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5. 脑干炎表现:少数患者出现脑干炎症状,如面部肌肉无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糖含量等指标。
2.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技术,从患者的咽拭子、粪便或脑脊液中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3. 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确定脊髓灰质炎感染的存在。
### 影像学检查1. 脊髓MRI: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脊髓损害的情况,明显的脊髓灰质炎病变会显示为脊髓灰质增强信号。
###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出的肌肉无力、感觉异常、肌肉张力减退、胸腹肌无力和脑干炎表现。
2.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正常细胞数小于8×106/L),蛋白质含量增高(正常值小于450 mg/L),糖含量正常。
3. 病毒分离和鉴定:从患者咽拭子、粪便或脑脊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4. 血清学检查: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增高。
### 结论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综合判断可以确诊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其疫苗的研究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致病机制是通过病毒感染神经元,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该病在20世纪初期被称为“小儿麻痹症”,主要影响儿童,甚至有少数可引起死亡。
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灭活疫苗的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该病仍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皮肤病毒科,其基因组大小约为7.5 kb。
该病毒的分布广泛,可在全球范围内找到。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三个不同的血清型,即1型、2型和3型,每个血清型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该病毒以呼吸道或胃肠道为入侵途径,随后进入血液并感染神经元。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袭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元,从而引起麻痹。
前角细胞是神经元中最大的一类细胞,其细胞体位于脊髓的前角区域,通过分支连接到肌肉中以完成运动。
而运动神经元是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
脊髓灰质炎病毒会通过侵入这些神经元,从而导致运动神经元损失和死亡,导致患者出现麻痹。
研究表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由于该病毒主要感染神经元,机体对病毒的免疫保护主要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完成。
研究表明,细胞免疫相对更为重要,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病毒感染神经元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通过清除感染的神经元来消除病毒。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引起过度反应,导致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从而加剧疾病进程。
目前,灭活疫苗已经成为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研究表明,灭活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消除感染。
同时,该疫苗安全性高,不会造成病毒传播,因此广泛被应用于全球范围内。
灭活疫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全细胞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全细胞疫苗是使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作为疫苗,通过人体注射该疫苗来产生免疫反应。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常见于幼儿,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神经细胞的破坏,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部瘫痪和呼吸衰竭。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以下是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及参考内容:1.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发热、咽峡炎、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 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肌肉无力和进行性肌肉萎缩。
患者常有肢体无力、运动障碍、肌肉震颤等表现。
2. 病史:- 接触史:患者是否接触过脊髓灰质炎疫区的病人、患病儿童或疑似病例。
- 疫情流行史:是否有类似疫情在周围地区。
3.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测:从患者的咽拭子或大便样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 免疫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等。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通常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制定,以下是WHO关于脊髓灰质炎诊断的参考内容:1. 临床诊断:- 头痛、发热和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肢体肌肉力量减退、运动异常或肌肉萎缩。
- 脑脊液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增多和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2. 确定诊断:- 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的同时,检测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 支持性诊断:- 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无法满足诊断标准的情况下,若接触了疫区的病例或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可作为支持性诊断的依据。
总之,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通常依据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准确诊断脊髓灰质炎对于及时采取控制传播、治疗和照顾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空气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病史: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往往有进食不洁食品或饮用不洁水源的史,也可能是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人。
2. 体征: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头痛、全身酸痛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无力、麻痹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来检测。
此外,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也可以用于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脊髓灰质炎可导致脊髓前角灰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脊髓前角的病变情况。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疑似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应尽快就诊,并按照标准诊断流程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他人造成传染风险。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俗称小儿麻痹症。
1.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90%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肌肉麻痹,可留下瘫痪后遗症。
3.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的石刻上就有记载。
4.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质炎病人莫过于富兰克林・罗斯福。
5.本病是人类决定消灭而即将消灭的疾病(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每年12月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疫苗接种月。
6.急性驰缓性麻痹(AFPAcuteFlaccidParalysis)(1)定义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驰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3)目的: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极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一、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部分患者可留下瘫痪后遗症,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直径约27nm,呈球形,核衣壳为 20 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反应。
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中增殖,随后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和其他器官进一步增殖,并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脊髓灰质炎的发生。
二、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5~14 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无症状型:占 90%以上,感染后无症状出现,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顿挫型:约占 4%~8%,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 1~3 天后自行消退。
无瘫痪型:出现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瘫痪型:为本病的典型表现,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持续1~4 天。
随后进入瘫痪前期,出现高热、头痛、颈强直、四肢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感觉过敏和多汗。
在瘫痪前期的3~4 天内进入瘫痪期,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单侧下肢,近端肌群瘫痪较远端肌群明显。
感觉多不受累。
经过 1~2 周进入恢复期,瘫痪肢体的功能逐渐恢复,轻者 1~3 个月可恢复,重者需要 6~18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脊髓灰质炎的诊断诊断脊髓灰质炎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在流行地区居住、旅行等。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肢体疼痛、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等症状。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生物学特性该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27~30 nm,核心为单正链RNA,为7.2~8.5 kb,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其中VPl~VP3位于衣壳的表面,VPl为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可将该病毒分为I.Ⅱ.Ⅲ型。
VP4在内部,与RNA相接,当VP1与敏感细胞上受体结合后,VP4裸露,衣壳松动,病毒基因脱壳穿入细胞。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物理性状相同,RNA碱基组成亦近似,各型间的有36%~72%的同源性。
该病毒能在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以及Hela,HEp-2,Vero,KB等细胞中举行培养,最适培养温度为36~37℃,培养3~5天可浮现CPE。
二、临床意义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伤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肢体的迟缓性麻痹,称为脊髓灰质炎,因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
1988年WHO提出在2000年全球毁灭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珠引起的麻痹型病例,这是继毁灭天花后方案毁灭的其次个病毒性疾病。
2000年10月,WHO证明脊髓灰质炎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地区被毁灭。
1.传染源和传扬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其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排毒时光可长至数周至数月。
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扬,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
2.临床表现 (1)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侵入人体,在局部黏膜、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及肠道集合淋巴结内增殖,埋伏期为2~10天。
此时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咽红、低热、腹部不适等,即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
埋伏后期咽部可排出病毒,此时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扬。
(2)顿挫型感染。
病毒在上述淋巴组织内增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引起前驱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此时体内已产生中和抗体,可阻挡感染进一步进展。
脊髓灰质炎是什么病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之一。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但成年人也有可能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的一种,分为三个亚型:亚型I、II和III。
其中亚型I是最常见的亚型,也是最具病原性的亚型。
感染后,病毒会侵入神经元细胞,并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益体内进行复制。
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加,病毒会破坏神经细胞,导致脊髓灰质炎的发展。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各异,患者有时会表现为轻微感冒症状,但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最常见的症状是带状疱疹样的皮疹和肌肉无力。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僵硬、肌肉萎缩、肌肉脱力、呼吸肌无力等症状。
部分病例还可能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
目前,脊髓灰质炎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然而,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途径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通过注射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有效预防感染。
为了消除脊髓灰质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了脊髓灰质炎全球消除倡议。
该倡议的目标是通过高效的疫苗接种计划,达到全球脊髓灰质炎的消除。
自2000年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仍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脊髓灰质炎疫情。
除了接种疫苗外,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也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手段。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保持清洁的饮水和食品,消毒环境也是减少脊髓灰质炎传播的重要措施。
对于一旦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需要全身支持治疗,包括适当的疼痛管理、呼吸支持和体力康复。
此外,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特别是对儿童来说。
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脊髓灰质炎的传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脊髓灰质炎病毒
导语:病毒是种很可怕的东西,它能直接的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人们常说得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得病,不但要花钱看病还折磨人的身体,一些小感冒还好,在
病毒是种很可怕的东西,它能直接的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人们常说得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得病,不但要花钱看病还折磨人的身体,一些小感冒还好,在一些重大的疾病面前不管你有多少钱,你身份有多么珍贵,你都显得那么渺小。
有些病甚至还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让受害者一生都活在它的阴影下。
脊髓灰质炎病毒,光说这几个字可能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这是小儿麻痹症的专业的叫法。
也许有些人小的时候也曾经患过这种病,有的可能完全治好了,有的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从而留下这种病的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
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12面体。
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32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裸露无囊膜。
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
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top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可能位于染色体19上)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VP0最终分裂为VP2与VP4,为内在蛋白与RNA密切结合,VP2与VP3半暴露具抗原性。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