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68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空气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病史: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往往有进食不洁食品或饮用不洁水源的史,也可能是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人。
2. 体征: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头痛、全身酸痛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无力、麻痹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来检测。
此外,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也可以用于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脊髓灰质炎可导致脊髓前角灰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脊髓前角的病变情况。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疑似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应尽快就诊,并按照标准诊断流程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他人造成传染风险。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俗称小儿麻痹症。
1.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90%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肌肉麻痹,可留下瘫痪后遗症。
3.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的石刻上就有记载。
4.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质炎病人莫过于富兰克林・罗斯福。
5.本病是人类决定消灭而即将消灭的疾病(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每年12月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疫苗接种月。
6.急性驰缓性麻痹(AFPAcuteFlaccidParalysis)(1)定义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驰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3)目的: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极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其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
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天花于70年代被消灭后,小儿麻痹症已定为本世纪末下一个被消灭的目标。
【诊断】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
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
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
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治疗措施】(一)急性期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
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
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
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
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3~6ml,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2.呼吸障碍的处理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
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见表11-10),积极抢救。
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
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表11-10 脊髓灰质炎时呼吸障碍原因脊髓型麻痹延髓型麻痹肺部并发症其他因素由于颈胸脊髓神经细胞病变引起呼吸肌(主要为肋间肌及膈肌及胸廓辅助呼吸肌)瘫痪①第9~12对脑神经病变,引起咽部及声带麻痹、喉肌麻痹、呛咳、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积聚和吸入等②呼吸中枢病变;引起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心血管功能紊乱(血管舒缩中枢损害)、高热(致氧耗增加)等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剧烈肌痛、胃扩张,过多应用镇静剂,以及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器装置不当等延髓麻痹发生吞咽困难时应将患者头部放低,取右侧卧位,并将床脚垫高使与地面成20~30度角,以利顺位引流;加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纠正缺氧;饮食由胃管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