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6.35 KB
- 文档页数:3
[论文]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一、二氧化氯的消毒灭菌性能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含氯消毒剂中唯一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并且这些细菌不会产生抗药性。
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还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
1、高效、强力。
在常用消毒剂中~相同时间内到同样的杀菌效果所需的ClO2浓度是最低的。
对杀灭异养菌所需的ClO2浓度仅为Cl2的1,2。
ClO2对地表水中大肠杆菌杀灭效果比Cl2高5倍以上。
二氧化氯对孢子的杀灭作用比氯强。
2、快速、持久。
二氧化氯溶于水后~基本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以二聚或多聚状态存在。
它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与渗透能力都比氯快~特别在低浓度时更突出。
当细菌浓度在105~106个,mL时~0.5ppm的ClO2作用5分钟后即可杀灭99,以上的异养菌,而0.5ppm的Cl2的杀菌率最高只能达到75,~试验表明~0.5ppm的ClO2在12小时内对异养菌的杀灭率保持在99,以上~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杀菌率才下降为86.3%。
3、广谱、灭菌。
ClO2是一种广谱型消毒剂~对一切经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二氧化氯除对一般细菌有杀死作用外~对芽孢、病毒、异养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和真菌等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对伤寒~甲肝、乙肝、脊髓灰质炎及艾滋病毒等也有良好的杀灭和抑制效果。
ClO2对病毒的灭活比O3和Cl2更有效。
低剂量的二氧化氯还具有很强的杀蠕虫效果。
4、无毒、无刺激。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二氧化氯消毒灭菌剂属实际无毒级产品~积累性试验结论为弱蓄积性物质。
用其消毒的水体不会对口腔粘膜、皮膜和头皮产生损伤~其在急性毒性和遗传毒理学上都是绝对安全的。
5、安全、广泛。
二氧化氯不与水体中的有机物作用生成三卤甲烷等致癌物质~对高等动物细胞、精子及染色体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规模化养殖场常用的几种化学消毒剂概述张慧,段鹏,宿志民(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中图分类号:S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20)12-0063-04规模化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是保障畜牧业经济效益,实现高效、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
消毒是防控各类畜禽疾病的有效手段。
本文重点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几种较具代表性的消毒剂种类、消毒原理、消毒剂的优势与缺点进行了概述,旨在指导规模化养殖场消毒剂的用药选择,也为临床消毒剂开发者提供一定基础理论。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量不断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疾病也应运而生,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针对动物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饲养者只有真正做到有效预防,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而消毒则是防控各类畜禽疾病工作中最基础、最广泛的措施环节,能够极大地降低畜禽舍内外病原微生物数量,阻断病原在畜禽群体中的扩散,最小化因疾病治疗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昂贵费用[1]。
如2018年8月传入我国的部分地区非洲猪瘟,由于相应疫苗还未正式推广使用,为尽可能减少养猪业的损失,只能依靠相对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此时“消毒环节”便是首当其冲。
化学消毒剂因价格低廉、使用便捷、作用范围广及消毒效果好等特点,对于保障当下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梳理了几种养殖环境中具有标志性及发展前景的消毒剂与其特性,为饲养者在畜禽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正确使用消毒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消毒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目前在畜牧养殖生产中常用的消毒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含氯类、过氧化物类、胍类以及碘类、醇类、醛类消毒剂等多种,其中前三者因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临床上竞相研究开发的焦点,对此,笔者挑取此三类消毒剂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消毒剂产品对其特点、作用、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
次氯酸钠类消毒液卫生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原液有效氯含量在4~7%之间符合下列组成要求的次氯酸钠类消毒液:(1)杀菌成分为次氯酸钠、不含其它辅助成分的消毒液;(2)以次氯酸钠为杀菌成分,以烷基磺酸钠和(或)烷基苯磺酸、氢氧化钠和(或)香料为辅助成分的复配液体消毒剂产品。
2、对原材料的要求2.1、次氯酸钠溶液:原料质量应当符合《次氯酸钠溶液》GB19106中规定的A型质量标准,有效氯含量≥10%。
2.2、烷基磺酸钠:原料质量应当符合《工业烷基磺酸钠》QB142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规定。
2.3、烷基苯磺酸:原料质量应当符合《工业直链烷基苯磺酸》GB/T8447规定。
2.4、氢氧化钠应当符合《工业用氢氧化钠》GB209规定。
2.5、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生活饮用水,或在生活饮用水基础上进一步净化得到的水。
3、对消毒液的要求3.1、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清澈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无分层沉淀。
3.2、有效氯含量在标识的有效期内,原液有效氯含量在4~7%范围内。
3.3、稳定性包装后的消毒剂,在遵守储运、贮存规则的条件下,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不得低于6个月。
在标识有效期内,原液有效氯含量不得低于标识有效氯含量下限值、且应≥4%。
3.43.5、允许使用浓度及使用条件限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饮食餐具消毒、果蔬消毒、织物消毒、血液及粘液等体液污染物品消毒、排泄物消毒;并规定按照限定的使用浓度、消毒时间、使用方法使用。
4、检验方法4.1、外观在自然光源或日光灯前裸视观察。
4.2、有效氯含量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有效氯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4.3、稳定性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试问留样法进行有效氯含量稳定性测定,有效氯含量下降率≤15%,且下降后的原液有效氯含量≥4%为通过。
4.4、对微生物的杀灭性能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标签说明书5.1、产品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要求。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含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1.3.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 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一、二氧化氯的消毒灭菌性能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含氯消毒剂中唯一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并且这些细菌不会产生抗药性。
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还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
1、高效、强力。
在常用消毒剂中,相同时间内到同样的杀菌效果所需的ClO2浓度是最低的。
对杀灭异养菌所需的ClO2浓度仅为Cl2的1/2。
ClO2对地表水中大肠杆菌杀灭效果比Cl2高5倍以上。
二氧化氯对孢子的杀灭作用比氯强。
2、快速、持久。
二氧化氯溶于水后,基本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以二聚或多聚状态存在。
它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与渗透能力都比氯快,特别在低浓度时更突出。
当细菌浓度在105~106个/mL时,0.5ppm 的ClO2作用5分钟后即可杀灭99%以上的异养菌;而0.5ppm的Cl2的杀菌率最高只能达到75%,试验表明,0.5ppm的ClO2在12小时内对异养菌的杀灭率保持在99%以上,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杀菌率才下降为86.3%。
3、广谱、灭菌。
ClO2是一种广谱型消毒剂,对一切经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二氧化氯除对一般细菌有杀死作用外,对芽孢、病毒、异养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和真菌等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对伤寒,甲肝、乙肝、脊髓灰质炎及艾滋病毒等也有良好的杀灭和抑制效果。
ClO2对病毒的灭活比O3和Cl2更有效。
低剂量的二氧化氯还具有很强的杀蠕虫效果。
4、无毒、无刺激。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二氧化氯消毒灭菌剂属实际无毒级产品,积累性试验结论为弱蓄积性物质。
用其消毒的水体不会对口腔粘膜、皮膜和头皮产生损伤,其在急性毒性和遗传毒理学上都是绝对安全的。
5、安全、广泛。
二氧化氯不与水体中的有机物作用生成三卤甲烷等致癌物质,对高等动物细胞、精子及染色体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脊灰的医院感染预防一、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极具感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在肠道内繁殖,再从那侵袭神经系统。
许多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与他人。
•初期症状是发热、疲惫、头痛、呕吐、脖颈僵硬以及四肢疼痛。
在少数情况下,该病可造成永久瘫痪。
•脊髓灰质炎只能通过免疫接种预防。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感染者通过粪便排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手、生活用品及玩具及苍蝇为主要传播方式。
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感染初期咽部也排除病毒,故也可以飞沫方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为时短暂。
早在发病前3~5日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已可排出病毒。
咽部主要在病初1周内排出病毒,故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亦短,而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易感性: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株的持久免疫力。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在流行地区,大多数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而免罹本病。
流行特点:本病在全球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以温带地区发病较多,且夏秋季节发病明显高于冬春季节。
6月以下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5岁以上人群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故6个月至5岁儿童发病为主。
由于我国疫苗接种推广,高发年龄后移至较大儿童。
三、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或医院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或病房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
淄博市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消毒)技能大赛消毒质量检验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中和剂2.杀灭对数值3.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4. 菌落形成单位(Cfu )5.粪大肠菌群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杀菌剂量包含 和 两个参数。
2.振荡烧瓶试验中,试验样品抑菌率与对照样片抑菌率的差值 ,即可认定该样片具有抗菌作用。
3. 评价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的标准是抑菌率≥50%~90%,产品有 作用,抑菌率≥90%,产品有_ _作用。
4.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如 的消毒剂 和 的消毒剂等用载体定量法。
5. 检测集中空调冷却水、冷凝水中的嗜肺军团菌时,将预处理过的水样通过孔径为0.22um ~0.45um 滤膜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ml 水样中,充分洗脱。
将洗脱的样品分成3份,一份作 ,一份作 ,一份 。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6.《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微生物污染检测时,SCDLP 培养液用于 _ 和__ _ 的增菌。
7.妇女经期卫生用品、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 、 、 、 为必须做项目。
8.奎因试验中滴加对照样片的菌悬液浓度为_ _。
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微生物污染检测时,如产品中含有抑菌或杀菌成分,须在样液中加入_ 。
10.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真菌孢子、 、 、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 。
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环境中,工作台面细菌菌落总数应_ cfu/cm 2。
1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环境中,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_ cfu/只手13.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的杀灭对数值 ,载体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的杀灭对数值 ,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14.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以 表示。
复方消毒剂以其杀菌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植物消毒剂以 表示,如1份原液加4份水即该消毒剂溶液的浓度为 。
15. 制备好的枯草杆菌芽孢悬液,保存于4℃冰箱中,有效使用期为 。
脊髓灰质炎消毒技术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脊髓灰质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
1.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脊髓灰质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需要时,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肠道门(急)诊和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病房、隔离病区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再进行消毒。
1.清洁的一般要求包括:(1)进行湿式清洁,动作轻柔。
(2)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
(3)清洁工作应当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逐区进行。
湿擦各种物体表面,湿拖地面;抹布、拖把要分区使用,及时更换。
(4)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防护用品。
(5)工作完毕后,应当及时清洁和消毒工作用具。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三)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1.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可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25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以使用250mg /L—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燥后备用。
(四)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
(五)脊髓灰质炎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
1.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
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可煮沸10分钟消毒或者使用25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脊髓灰质炎疫源地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南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也是世界上继天花之后第二个要消灭的传染病,一经发现要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包括口服疫苗应急接种,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等。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手-口,也可通过飞沫、食物、水及苍蝇、蟑螂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按血清型分为I、II、III型,中、高效消毒剂、热力和紫外线对其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75%乙醇,季铵盐、胍类等消毒剂不能有效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消毒(一)消毒原则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2.消毒持续时间:以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消毒方法的选择:应选择中效(乙醇消毒剂除外)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和甲醛等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4.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污染物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管理。
必要时先灭蝇、灭蟑螂后,再做消毒处理。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二)消毒措施1、随时消毒1.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患者居家治疗的,不可在传染期前往托幼机构或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患病期间应做好病家的随时消毒。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病区,患者住院期间,做好随时消毒。
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粪便)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食饮具、生活用具、手、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1.2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做好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进行手消毒。
1.3 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诊疗、护理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消毒剂标准解读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发现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该冠状病毒在各年龄段人群均存在感染,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
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当包膜被消毒剂破坏后,RNA非常容易被降解,从而使病毒失活。
由于有这个包膜,冠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紫外线均能起到很好的病毒灭活作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的工作思路,以下将化学消毒剂的相关标准信息进行解读。
一、消毒剂定义消毒剂是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一类化学药物。
由于消毒剂的主要成分都是各种化学品,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
消毒剂可以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消毒剂按照用途可分为:卫生用、食品接触用、工业用等。
二、消毒剂卫生标准简介1、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GB 26366-2010)标准规定了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原料和技术要求、应用范围、使用方法、标志和包装、运输和贮存、标签和说明书及注意事项。
用亚氯酸钠或氯酸钠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制剂,通过物理化学反应操作能产生游离二氧化氯为主要有效杀菌成分的一种消毒产品。
二氧化氯消毒剂可以用于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食品加工器具、餐饮具、蔬菜水果、生活饮用水、泳池池水、医院污水、城市中水以及非金属医疗器械等的消毒处理。
2、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GB26373-2010)标准其规定了乙醇消毒剂的原料要求、应用范围、使用方法、标志和包装、运输和贮存、标签和说明书及注意事项等。
•论著•Sabm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评价张中洋^鲁卫卫^宋冬梅1郭会杰1郝春生^王潇潇1李秀玲2’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室,北京101111; 2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201403通信作者:李秀玲,Email:189****2351@【摘要】目的建立Sabin株毒种制备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生产工艺并评价其免疫原性。
方法采用V ero细胞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I、I I、[[[型病毒,制备3价Sabin株IPV(Sabin strain 1P V,sIPV)。
通过ELISA检测D抗原含量。
检测病毒滴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纯化病毒形态并电泳鉴定,分析抗原纯度,同时检测纯化原液宿主细胞残余D N A和蛋白含量。
通过大鼠体内接种法比较s i p v和野生株i p v免疫原性,并观察中和抗体滴度变化。
结果i、n、m型收获液D抗原含量分别为2 437、365、1 253 DU/m l,病毒滴度分别为每毫升8.4、7.8和7.9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
纯化病毒抗原纯度均>99%。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直径2(>〜3()n m病毒颗粒,电泳鉴定正确。
纯化原液的残余宿主细胞D N A和蛋白含量分别12. 3 pg/50(l p i和9.8 ng/m l。
sIPV3针免疫后在大鼠体内诱导产生抗U]、ni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9 397. 8、554. 7和4 668. 4,与野生株IP V相比I型明显增高(Z= -3.421P= 0.004). n、111型无明显差别,初免后19周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建立了稳定的sIP V生产工艺,制备的SIP V免疫原性较好。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免疫原性;制备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2018ZX09737-(>03)【中图分类号】R373.2 + 2 DOI:10. 3760/cma. j. cn311962-202110601-00059Preparation and immunogenicity evaluation of 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Zhang Zhongyang]»Lu W eiw ei'»Scmg Dongmei1, Guo H u ijie1,Hao Chunsheng1,WangXiaoxiao1, Li XiuLing21 No.2 Research Laboratory,National Vaccine cmd Serum Im titute Co.,L td.,B eijing 101111,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o f Biological Products Co.,L td.,Shanghai 20140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 Li X iu lin g, E m ail:189****************【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 and evaluate the immunogenicity of Sabin strain IPV (sIPV). Methods TypesI, II»and H I Sabin strain polioviruses were cultured in Vero cells to prepare trivalent sIPV. D antigencontents of sIPV were quantified by ELISA. Virus titers were tested. Virus was identified by electronmicroscope and electrophoresis. Antigen purity was tested. Host cell DNA and protein contents weredetermined. Immunogenicity of sIPV was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IPV by potency test in rats. Dynamicchange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 were observed. Results D antigen contents of types I,[],and H Ipolioviruses were 2 437,365,and 1253 D U/m l,and average virus titers were 8. 4, 7. 8,and 7. 9 lg 5()%cell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per ml, respectively. The purity of purified virus fluid was >99%. Byelectron microscopy,20-30 nm diameter virus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and confirmed by electrophoresis.Residual DNA content and host cell protein content of purified v irU v S fluid were 12. 3 pg/500 fi\and9.8 ng/mK respectively. The geometric mean titers (GM T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types I ,I I,and H I induced by 3 injections of sIPV were 9 397. 8,554. 7,and 4 668. 4,respectively,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at of wild type IPV for type I(t=- 3. 429, P = 0. 004),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ype I] and type H.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GMTs kept at a higher level within 19 weeks after primary immunization. Conclusion A stabl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IPV is developed and the vaccine products have good immunogenicity.【Key words】Poliovirus vaccine, inactivated;Immunogenicity;PreparationFund program:Major New Drug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ZX09737-003)DOI:10. 3760/cma. j. cn311962-20200601-00059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 性传染病[1],目前主要采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进行预防[2〕。
附件3: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经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污染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三、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多种方法可用于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此处仅对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无论采用何种工艺,均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包括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病毒灭活工艺对产品的影响;病毒灭活工艺本身的公认性、可靠性、重现性、易放大性及经济性。
1.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是湿热灭活法之一,是国外公认的病毒灭活方法,已在人血白蛋白制品中成功应用了数十年,灭活条件已很完善。
铜银离子协同氯化消毒对脊灰病毒核酸的破坏作用发布时间:2021-07-15T14:43:51.8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5期作者:王家鹏王植孟雅茹商雪萌李玉亮[导读] 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40μgL-1铜银游离子,400μgL-1铜银游离子和王家鹏王植孟雅茹商雪萌李玉亮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76摘要: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40μgL-1铜银游离子,400μgL-1铜银游离子和0.3mgL-1游离子和氯)前后用逆转录PCR的实验方法同时检测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脊灰杆菌病毒的内部核酸,并用内部免疫破坏印记检测法(DIBA)同时检测脊灰杆菌病毒的抗原性(包括蛋白质);用内部核酸免疫修复法的实验方法测定噬菌体f2的内部核酸免疫修复存活率,并用联合血清生化学法的方法同时检测噬菌体f2的抗原性.以此基础来深入探讨利用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对脊灰病毒内部核酸的免疫破坏抑制作用.得出的RT-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存在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前后对脊髓灰质炎一型病毒组的ⅰ型(PVI)的特异免疫条带为明显阳性,协同氯化消毒后的ⅱ型为明显阴性;DIBA检测结果显示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均为明显阳性.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产生灭活免疫作用后,大肠杆菌噬菌体f2的中性核酸细胞修复存活率不会随免疫作用持续时间不断延长而显著降低;该型噬菌体的抗原性与正常细菌无明显显著差别.关键词:消毒;大肠杆菌噬菌体;脊髓灰质炎病毒铜银的阴离子作用可以显著增加在少量低浓度的氢氯化钠条件下对水中有害微生物的杀菌灭活抑制作用[1-5].故应当用400μgL-1铜铜银离子,40μgL-1银离子和0.3mgL-1的协同游离乙酰氯酸在协同光合作用后对灭活病毒的和灭活毒的效果较好.但关于三者之间协同氯的作用以及灭活毒后病毒的协同作用机理部位究竟是主要作用于灭活病毒衣壳中的蛋白还是灭活病毒的抗原核酸尚不清楚.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三者协同作用消毒后灭活病毒的协同作用机理位点以及病毒核酸的功能修复及浓度变化作用情况,我们分别进行了本次有关检查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以大肠杆菌(285)杆菌为主要培养宿主的大肠细菌,制备大肠杆菌中的b和其他噬菌体f2原液.经40000rmin-1离心4h,取出的悬液进行沉淀,用快速分离灭菌的双高等离子热水蒸气脱去法后,再用高等离子热脱水法进行分配混合成大肠杆菌中的b和其他噬菌体f的悬液,浓度为2.0×108~2.5×108 pfuL-1.用由于人体在脊髓表皮样细胞中的两种癌细胞(HEP-2)对其进行分化繁殖而收获得到的脊髓灰质炎将其中的两种病毒次氯离子分为i型(PVI)两种病毒离子使用前用游离氯化钠的N,N-二对二甲苯乙基氯和第一对苯二胺-1对苯二硫酸亚铁胺进行病毒离子容量浓度测定法(DPD)直接衍射测其次氯病毒离子浓度;铜银两种病毒次氯离子分别用已经灭菌双沸水蒸气加热除去后的病毒离子水经过加热溶解硝酸铜和经过溶解氯化硝酸银后经直接配置而可制得次氯合成,使用前用新型纳米衍射原子管经过热衍射吸收直接衍射法和光谱法直接衍射测其次氯病毒离子浓度.1.2 方法 1.2.1噬菌体核酸修复试验向0.05molL-1 磷酸盐缓冲液(pH7.4)100mL中加1mL噬菌体悬液(含2.5×108 pfuL-1 ),以及400μgL-1 铜离子,40μgL-1 银离子和0.3mgL-1 游离氯.作用至预定时间,加146gL-1 硫代硫酸钠和100gL-1 硫代乙醇酸钠溶液0.1mL终止消毒剂的作用.取1mL混合液接种宿主菌;另取1mL加入9mL肉汤中,置37℃温箱内30min以修复核酸,然后取1mL接种宿主菌.两组均于37℃培养24h后,计数噬菌斑,并与对照组(未经药物作用)者相比,计算存活率.修复组与未修复组的存活率之差即为核酸修复率.1.2.1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及蛋白质的检测按照高分子生物克隆医学实验室的指南方法提取各种核酸,用逆转录核酸聚合物辅酶链氧化反应(RT-PCR)实验方法进行检测各种核酸;再用免疫病毒印记检测法(DIB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的抗原性(包括蛋白质).1.2.2大肠杆菌噬菌体蛋白质的检测分别将经氯化铜银和汞离子氯化协同结合氯化煮沸消毒杀菌灭活及协同煮沸消毒灭菌复活后的不加噬菌体血清悬液1ml与各组悬液等量经1∶10000稀释的按照Adams的稀释方法混合处理后将制备的两次不加结合抗菌体悬液血清和水悬液进行混合,对照组分别为两次各组不加加热结合不同抗菌体悬液血清的两次不加结合噬菌体.以上各组两次均先设置37℃不用结加水浴30min,然后再分别再次同时加入1ml正常的两次不加结合噬菌体悬液血清和水悬液,继续两次后均置37℃不用结加水澡和水淋浴后产生副作用30min.两次不用结加水浴后分别计算继续两次检测各组不加噬菌体血清存在率和生活率参数.一个细菌实验室每天可同时重复5次.二、结果2.1铜银离子协同氯化消毒后病毒核酸的变化 RT-PCR实验检测出该菌为一种PVI型的单一电子激光游泳野生消毒真菌照片实验结果显示检测出在游泳消毒前的单一铜质阳性菌为一种PVI型野生游泳消毒的菌株,其中的一种扩增光合产物为214bp的特异的单一铜质阳性菌和核酸质游离子光合带;400μgl-1铜质核酸游离子,40μgl-1银质核酸游离子和0.3mgl-1的单一阳性铜质游离子和阴性氯质游离子带在协同进行光合作用后的消毒实验和对样品及其他菌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均可以显示该菌为其在消毒后的阴性(Fig1).2.2铜银离子协同氯化消毒后病毒抗原性变化 DIBA的病毒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未经细菌协同消毒灭菌作用消毒前急性脊髓骨灰质炎阳性病毒的抗原性为轻微甚至阳性;400μgL-1铜酸银酸汞离子,40μgL-1银酸铜酸汞离子和0.3mgL-1的轻微阴性氯气游离氯化汞和阳性氯气经细菌协同发生消毒灭菌作用后其抗原性仍为轻微甚至阳性.2.3铜银离子协同氯化消毒后f2 噬菌体抗原性变化检测结果表明,经400μgL-1铜色铅离子,40μgL-1银色铜离子和0.3mgL-1的中性游离子与氯离子协同相互作用后被灭活的活者f2噬菌体与其他抗病毒血清药物结合的几率远较经用氯煮沸溶液灭死的活者高(Tab1).前者与未经细菌灭活消毒处理的一组抗体相差不显著(P>0.05),不同于该方法未经灭活的一组f2噬菌体与毛细抗体和血清的抗体结合有效率.三、结束语综上所述,铜和锌离子可以作为载体控制水中敏感细菌、芽胞、藻类等的生长已被广泛使用多年.铜和锌离子因为可以直接破坏敏感菌体细胞中的呼吸复合酶的巯基,抑制呼吸酶的活性;也就是有一些学者通过报道认为铜和锌离子很有可能会破坏脱氧核酸的分子结构.微量银和氯离子对许多细菌的灭活杀灭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银和氯离子与许多微生物体内含带有巯基的核酸酶相互结合,抑制核酸酶的活性,使许多微生物中毒死亡.我们用方法RT-PCR进行检测其在消毒前后样品PVI消毒样品结果发现含有铜银和游离子,本文的实验采用DIBA,在检测前后PVI消毒样品结果显示其在协同氯化消毒前后四种抗原均为稳定阳性,说明脊灰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没有被核酸破坏.结果研究提示了黄铜银的阴离子可以协同对氢氯化钠的消毒对感染病毒的部位灭活,该部位很有可能在位于病毒的一个核酸.铜银中的黄金金属离子协同氯化毒素协同联合核酸毒素氯化协同联合修复消毒协同杀菌作用后对于作为f2噬体细菌体一个修复核酸的一种毒素联合修复后的灭活率应该不会因着随细菌作用后的时间延长轴的不断延长而将低,作用8min核酸不再是只有一个可能同时灭活一个修复后的核酸.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认为这是存在于于铜银中的黄金金属离子协同核酸毒素协同氯化联合消毒氯化协同杀菌联合消毒对于作用后对于f2噬菌体的一个核酸修复灭活率在作用后的部位只有一个可能在细菌作用后是f2噬菌体的一个修复核酸。
文章编号:1001-7658(2004)10-0293-04=论著>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王炜红 陈微娜 葛 洪 侯延文 林 玲 宋长江(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36)提要 为研究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依照2002年版5消毒技术规范6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了实验室观察。
结果,含有效氯800mg/L 的次氯酸钠、10mg/L 的优氯净和50mg/L 二氧化氯对Vero 细胞生存率无影响;用0.01mol/L PBS 配制的5g/L 硫代硫酸钠中和剂对Vero 细胞生存率无影响。
用含5g/L 硫代硫酸钠中和剂对含有效氯400mg/L 的次氯酸钠设计的6组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用该方法检测证明,以含有效氯400mg/L 次氯酸钠消毒剂,作用30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4.0。
试验发现,0.03mol/L 的PBS 、卵磷脂以及吐温80对Vero 细胞生存率均有影响。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剂;有效氯;灭活试验中图分类号:R187.2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EST METHOD FOR INAC TIVATION OF POLIOVIRUS BY C HLOR INE -C ONTAIN -ING DISINFECTANTSWANG Wei -hong,C HE N Wei -na,GE Hong ,HOU Yan -wen,LIN Ling ,SO NG Chang -jiang(Heilongjian 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 trol,Harbin 150036,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st method for inactivation of poliovirus by chlorine-containing disinfectants,laboratory obser -va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est procedures specified in 5Disinfection T echnical Guidelines 6,2002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diu m hypochlochlorite containing available chlorine 800mg/L,10mg/L You-L -Ji ng ,50mg/L chlorine diox ide and 5g/L sodi um thiosulfate neutralizer reconsti tuted with 0.01mol/L PBS had no influence on survival rate of Vero cells.The results of neu tralizer identification test,in which 6groups were designed using 5g/L sodium thiosulfate as the neutralizer for 400mg/L sodiu m hypochlori te disinfectant,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 of ing this method,it was proved that sodium hypochlori te containi ng available chlorine 400mg/L with a 30min con tact time could inactivate polivirus wi th an average inacti va -tion logarithm \4.0.It was found by test that 0.03mg/L PBS,lecithin and tween 80had influence on survival rate of Vero cells.Key words p oliovirus ;neutralizer ;available chlorine;inactivation test1作者简介2 王炜红(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大学,副主任医师,从事病毒防治、消毒学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002年版5消毒技术规范6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作为病毒灭活试验代表,并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无包膜小RNA 病毒,对外界理化因子抗力比较强,培养制备方法比较简单,在很多细胞内均可生长,用其作为评价消毒理化因子灭活指标国内外都有应用11,22。
但在体外灭活试验中,很多试剂对细胞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消毒试验中的消毒剂、中和剂及稀释液等,给试验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科学评价消毒剂对该病毒的灭活效果,依据5消毒技术规范6规定的试验程序,以含氯消毒剂为对象,在实验室研究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试验方法。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1.1病毒滴定方法用Vero 细胞培养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悬液,再用细胞维持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96孔培养板)4孔,置于37e 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
逐日观察结果,连续观察5d,记录细胞病变情况,计算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 50)。
1.2中和剂鉴定试验1321.2.1预备试验 分别测定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¹取次氯酸钠、优氯净和二氧化氯系列稀释液,分别接种于已经形成单层细胞#293#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年第21卷第4期的培养板上,吸附2h,更换维持液,置于37e 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
º分别取5g/L 硫代硫酸钠的PBS 和含5g/L 硫代硫酸钠+10g/L 吐温80+1g/L 卵磷脂的PBS 的系列稀释液,分别接种单层细胞培养。
»将800mg/L 二氧化氯消毒剂与º中的两种中和剂以1:9比例配制成中和产物,接种单层细胞培养。
1.2.2正式鉴定试验 依照5消毒技术规范62.1.1.10条款规定的程序,设计6组试验(表3),对400mg/L 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消毒剂作中和剂鉴定试验。
1.3病毒灭活试验取保存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悬液100L l 与3%小牛血清白蛋白100L l 混合,置于19~21e 水浴恒温5min,加入800L l 消毒剂混合均匀。
作用30min,取出0.1ml 加到0.9ml 中和剂小试管内,中和作用10min 。
取中和后样液接种细胞,连同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一并培养,观察并记录细胞病变情况,计算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 50)。
2结果2.1中和剂鉴定预备试验结果2.1.1消毒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含有效氯800mg/L 次氯酸钠、10mg/L 优氯净和50mg/L 二氧化氯对细胞生长均无影响;高于上述浓度均有影响(表1)。
表1三种含氯消毒剂对细胞生长率的影响Table 1Influence of 3chlorine -containing disinfectants ongrowth rate o f cells消毒剂名称Disi nfec tant 有效氯含量(mg/L)/细胞生存率(%)Available chlorine content (mg/L)/survival rate of cells (%)次氯酸钠Sodium hypo- c hlorite 2000/0.001000/0.00800/100.00600/100.00优氯净Yon-Lu- Jing 40/0.0030/0.0020/62.5010/100.00二氧化氯Chl orine dioxi de200/0.00150/0.00100/62.5050/100.00注:阴性对照细胞生长正常。
试验重复3次。
Note:The negative control cells gre w normally.The tes t was triplicated.2.1.2中和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在5g/L 硫代硫酸钠中加入吐温80和卵磷脂对细胞生长有明显影响;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亦影响细胞生长,但0.01mol/L 则无影响。
用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5g/L 硫代硫酸钠中和剂对细胞生长无影响。
2.1.3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用800mg/L 二氧化氯和400mg/L 次氯酸钠与5g/L 硫代硫酸钠的PBS(0.01mol/L)以1:9比例配制的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均无影响(表2)。
表2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影响试验结果Table 2Results of test for influence o f neutralizing product oncell growth消毒剂Disinfectant 中和剂组成Netralizer稀释比例Dilution 细胞平均生存率Average s urvi val rate of cells(%)二氧化氯5g/L 硫代硫酸钠原液100.00Chlorine 5g/L sodium thiosulfate1B 2100.00di oxide二氧化氯5g/L 硫代硫酸钠+10原液0.00Chlorine g/L 吐温80+1g/L 1B 225.00 di oxide卵磷脂1B 4100.005g/L sodium thiosulfate +10g/L t ween 80+ 1g/L lecithi n次氯酸钠5g/L 硫代硫酸钠+原液100.00Sodium 0.01mol/L PBS 1B 2100.00hypoch-5g/L sodium thiosulfatelori te注:试验重复3次。
Note:The tes t was triplicated.2.2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按预备试验确定的条件,采用6组试验方案和判断标准,用0.01mol/L PB S 配制的含5g/L 硫代硫酸钠溶液可有效中和含有效氯400mg/L 的次氯酸钠,中和剂及中和产物均对培养细胞无影响(表3)。
表3次氯酸钠中和剂试验结果Table 3Results of sodium hypochlorite neutralizer test组 别Group各次试验病毒滴度(TCID 50)对数值(log)Logari thm (log)of vi rus titer (TCID 50)in each test平均值Average1231 1.50 1.17 1.83 1.5020.500.670.830.673 5.50 5.50 5.50 5.504 4.50 5.23 4.50 4.7455.505.675.835.67 注:第6组细胞生长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