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文学批评是什么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创造活动的成果是潜在的作品,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作品,接受活动的对象也是作品。
因此,文学作品(这里指文本)的创造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①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因此,不同的文学批评,都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
这样,文学批评就具有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的筛选意义。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只着眼于具体和个别,而是要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从其利弊得失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鲁迅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而闻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评价鲁迅的作品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历史背景下的鲁迅作品在鲁迅创作的年代,中国正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中。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提供了一种从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鲁迅的作品正是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深刻影响。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疾病和个人精神的崩溃,表达了对旧社会秩序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抉择。
这种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所看重的。
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而鲁迅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劣根性和民族弱点,对人性的挖掘使得作品充满了悲凉和绝望的色彩。
这种对现实的直面和揭示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对人性的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强调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而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体现了鲁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药》中,鲁迅通过塑造一个自恋、自私、残忍的主人公看似是对人性的否定,但实际上是在对人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冲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变人性的可能性。
四、革命精神的宣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注重表达革命精神,而鲁迅作品中贯穿着对民族精神的苦难和抗争。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通过塑造一个被剥削压迫的苦难生活的普通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族命运的艰难反抗。
这种传递革命精神的能力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所推崇的。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关注历史背景、现实主义精神、人性剖析和革命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并加深对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导文学创作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是推进文艺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基于这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包括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审美分析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观点,可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审美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审美分析是对文学作品从艺术上的价值及其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象征性和感受性等方面,以及艺术手法是否创新,表现是否真实,风格是否独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主要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
在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和与时代的联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揭示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和人民的联系。
同时,也要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同时,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理论以及符合新的实践需求,为推进新时期文艺工作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最进步、最科学的文学批评,也是影响最广泛、最持久、生命力最旺盛的批评流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他们不仅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他们所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文艺研究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们关于文艺的本质和特征、倾向性和艺术性、主观思想和客观意义、典型性和个性化、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问题的精辟论述为文艺批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们还直接论述了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办法,进行了卓越的批评研究和批评实验。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评论《弗朗茨冯济金根》的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极为重要的文献。
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卡尔倍克》、《时代的倒退征兆》、《普拉藤》、《现代文学生活》、《评亚历山大荣克的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等早期文学作品中已经展露出卓越的批评才能。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的社会主义》以及他先后写给斐拉萨尔、敏考斯基、玛哈克奈斯、保恩斯特等人的信中对许多作家、作品所作的深刻剖析和精当评论,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光辉范例。
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批评家。
法国的拉法格、德国的梅林、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除此之外,蔡特金、卢那查尔斯基、沃尔夫斯基、高尔基、法捷耶夫也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马克思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毛泽东、瞿秋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批评更加普及、更加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批评家。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批评发展的历史,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历史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
文学批评学派文学批评学派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批评学派主要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学派主张文学作品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要通过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该学派强调文本中的符号、符号系统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元素可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后结构主义批评学派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强调文本内在结构的同时,也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批评学派主张拒绝传统的意义和价值观,提倡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边缘化分析。
该学派强调作品的间断性、裂痕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学作品应被视为多种可能性的结合体。
女性主义批评学派关注女性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压制,提倡女性视角的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揭示,探讨作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表达和反映。
后殖民主义批评学派关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条件下的文学表达和挑战,提倡对被殖民地、少数族裔和边缘人群的文学进行关注和解读。
总的来说,文学批评学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拓展了人们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解。
不同的文学批评学派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方法,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促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和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学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合理整理复习资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一份适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它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基本观点,认为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并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在复习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批评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学派及代表人物1. 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社会历史学派和符号学派等。
其中,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代表人物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艾·托·纳根、W·H·奥登、斯文·洛伊等;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有巴塞尔学派的乔治·勒庞和群体文化学派的胡爾塞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包括几代学者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方面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李泽厚、贾庆国、茅海建等代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学派的发展和成长。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核心观点1. 文化的阶级性及其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即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文化批评要深入分析和剖析文化背后的阶级斗争。
2. 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文化观察需要具备对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认识。
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也受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影响。
3. 文化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认为文化有社会功能,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时间:2010年06月23日12时44分来源:文艺报作者:张炯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央编译局编选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出版了,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界一件大事,一定能够推动我国文艺界更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繁荣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学习的方面很多,我仅就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谈一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恩格斯在致拉萨尔评论《费兰茨·冯·济金根》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在这里,恩格斯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准和原则,而且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的深刻本质的认识。
正确地理解美学和史学的批评标准和原则,我以为我们必须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文艺的其它认识联系起来,把他们致拉萨尔信件的全部内容联系起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政治、法律、艺术和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
他还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谈到,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可见,马克思是毫不含糊地把文学艺术看成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因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客观内容,虽然非常广泛,但主要以人为表现中心,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中的人,人的思想情感、性格行为,总是会带有一定社会的乃至阶级和阶层的印记,不表现社会历史,就难以表现人。
我们的作家一直在思考的“写什么”和“怎样写”,也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的限制,受到他在特定社会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的制约。
正是由于文艺创作的主客体两方面的原因,文学艺术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意识,不但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生活,还表现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美学等观点,成为恩格斯所说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体系,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包括文学。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作品对于社会风气、阶级关系等的反映。
2. 阶级斗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敏感度,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揭示作品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分析,以及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强调了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等,可以揭示作品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现实。
这种阶级分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
2. 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和剖析,文学批评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监督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文学作品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1. 过度经济化:一些批评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过度强调经济基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批评方法,为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明确了文学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倡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审美观。
它强调文学应该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倡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
这种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转变,使中国文学的内容更加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更加深入地揭示社会现实。
二、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创作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
它提出文学应该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批判社会不公和剥削。
这种观点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转型,使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追求。
三、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革命文学批评,它强调文学要为革命服务,反映阶级斗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批评逐渐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这个阶段,强调文学应当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并且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包括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吸收和创新。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学派和思潮,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文学批评知识:文学批评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和评价的一种学术活动。
在文学批评中,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地、理论化地认识和分析,而文学批评方法则是具体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分别介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相关知识。
一、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科学解释,是研究文学现象的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心理分析等多种流派和学派。
这些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释角度各有不同,但都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1.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于俄国,后传入西方。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外部社会现实的照片,而是由语言构成的,它的内在结构和语言形式是最重要的。
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节奏、结构、意象等因素,致力于揭示作品内在的美学和审美规律。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性、符号性的解读。
结构主义强调它们所呈现出的系统化结构和语言符号的含义。
结构主义理论家如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等,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批判和颠覆为主要特点。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多元性、碎片性、相对性和游戏性,反对大敘事、叙事稳定性和中心思想。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批评。
4.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地位和文学作品的性别政治,强调打破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陈规定型和歧视,关注女性的写作、读者和文学批评。
5.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地位和社会批判功能,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阶级斗争、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历史与形式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契在他的早期论文《现代戏剧的发展》(1909)中写道:“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
”这可不是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所应有的那种评论。
一则,马克思主义批评向来反对一切文学上的形式主义,抨击它惯于把注意力转向纯技巧性问题,剥夺了文学的历史意义,将文学降低成一种审美游戏。
这种观点确实注意到了这种技术至上的批评方法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i]。
二则,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不够重视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将这个问题搁置一边,一味探索政治内容。
马克思本人认为文学应该展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烧掉一些他自己早期的抒情诗,因为这些诗中狂热的感情束缚不住,成了致命伤。
但是,他也对过分形式主义的作品表示怀疑。
在一篇早期的论西里西亚织工歌的报刊文章中,他认为一味追求文体风格导致“歪曲内容”,而反过来,被歪曲的内容给文学形式打上“庸俗”的印记。
换言之,他表明了对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形式是内容的产物,但又按照一种双重关系对它起反作用。
马克思早期在《莱茵报》上对繁琐、沉闷的形式主义法律的评论——“形式除非是它的内容的形式,则毫无价值可言”——同样适用于他的美学观点。
在论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马克思忠实于他所继承的黑格尔传统。
黑格尔曾在《美学》(1835)中论证说:“一定的内容决定一种适合于它的形式。
”他认为“形式的缺陷来自内容的缺陷”。
确实,对黑格尔来说,艺术史可以按照形式与内容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写。
艺术展示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理念”或“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不断努力在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内容”。
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世界精神”不能获得形式上的充分展现,例如古代雕塑表明过分的感性材料堵塞和压倒了“精神”,“精神”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用这些材料去塑造。
另一方面,希腊古典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精神与物质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这短暂的历史片刻,“内容”获得完全合适的体现。
文学批评知识:文学批评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文学批评知识: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一、文学理论的概念和作用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通过系统化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和归纳出一系列可以用来解释文学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文学理论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可以被应用到文学批评中,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的行为。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些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1.传统批评方法: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是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分析和评价,比如对于小说可以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进行批评;对于诗歌可以从韵律、意象、节奏、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批评。
2.新批评方法:新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它通过对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
3.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进行分析,它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符号、隐喻和象征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4.后现代批评方法:后现代批评方法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断裂、破碎、异质性等特点的分析,来理解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
5.文化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和文化的关系,通过分析作品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比如可以从民族、宗教、地域等文化因素来进行文学批评。
以上这些批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批评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文学批评中的文学理论应用文学批评中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基础。
不同的文学理论会对文学作品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观点,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领域,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是对艺术和文学进行理论研究和批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1.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密不可分。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强调艺术家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群众的利益。
2. 艺术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
艺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它对阶级斗争具有深刻的参与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艺术家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通过艺术作品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艺术的创新和突破马克思主义鼓励艺术家进行创新和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规范和框架。
艺术的创新是对旧有社会秩序和文化禁锢的挑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要求艺术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二、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1.社会历史性文艺批评必须将文学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学批评应该关注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揭示作品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阶级性文艺批评应该关注作品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不可能超越阶级立场,因此文艺批评的分析必须从阶级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中存在的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3.人民性文艺批评应该关注作品对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命运,文艺批评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评价作品对人民的深度影响和积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的意义1. 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批评为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和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分析其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和语言表现来打动人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发现其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意识形态功能和阶级性等特征。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雷蒙德·威廉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观。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所处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真实反映和折射社会历史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认为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映。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根本联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文学作品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作品内部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可以揭示作品的创作动机、主题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的评价。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实用性和创造性,关注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创新。
在作品的社会实用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必须能够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成员的命运。
作品应该追求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作品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在作品的创造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作品应该能够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式,展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美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作家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艺术的创造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历史与形式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契在他的早期论文《现代戏剧的发展》(1909)中写道:“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
”这可不是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所应有的那种评论。
一则,马克思主义批评向来反对一切文学上的形式主义,抨击它惯于把注意力转向纯技巧性问题,剥夺了文学的历史意义,将文学降低成一种审美游戏。
这种观点确实注意到了这种技术至上的批评方法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i]。
二则,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不够重视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将这个问题搁置一边,一味探索政治内容。
马克思本人认为文学应该展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烧掉一些他自己早期的抒情诗,因为这些诗中狂热的感情束缚不住,成了致命伤。
但是,他也对过分形式主义的作品表示怀疑。
在一篇早期的论西里西亚织工歌的报刊文章中,他认为一味追求文体风格导致“歪曲内容”,而反过来,被歪曲的内容给文学形式打上“庸俗”的印记。
换言之,他表明了对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形式是内容的产物,但又按照一种双重关系对它起反作用。
马克思早期在《莱茵报》上对繁琐、沉闷的形式主义法律的评论——“形式除非是它的内容的形式,则毫无价值可言”——同样适用于他的美学观点。
在论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马克思忠实于他所继承的黑格尔传统。
黑格尔曾在《美学》(1835)中论证说:“一定的内容决定一种适合于它的形式。
”他认为“形式的缺陷来自内容的缺陷”。
确实,对黑格尔来说,艺术史可以按照形式与内容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写。
艺术展示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理念”或“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不断努力在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内容”。
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世界精神”不能获得形式上的充分展现,例如古代雕塑表明过分的感性材料堵塞和压倒了“精神”,“精神”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用这些材料去塑造。
另一方面,希腊古典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精神与物质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这短暂的历史片刻,“内容”获得完全合适的体现。
然而,在现代世界,尤其典型的是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精神吸收了感性材料,内容压倒了形式。
物质形式让位给高度发展的精神,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超出了先前容纳它们的有限的古典模子。
如果认为马克思全盘接受了黑格尔的美学,那就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美学是唯心主义的,过分简单化,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是辩证的。
总之,马克思在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上与黑格尔意见不同。
不过,这两位思想家共同认为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个别艺术家的癖好。
形式是历史地由它们必须体现的“内容”决定的;它们随着内容本身的变化而经历变化、改造、毁坏和革命。
“内容”在这种意义上优先于“形式”,正像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社会物质“内容”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形式”。
费雷德里克?詹姆森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中说过:“形式本身不过是内容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体现。
”有些人会不耐烦地说。
形式和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分的,加以区分是人为的。
我们可以马上回答:当然,在实践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黑格尔本人确认这一点。
他写道:“内容仅仅是形式转化了内容,而形式仅仅是内容转化了形式。
”但是,即使形式和内容在实践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在理论上还是有区别的。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谈论这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原故。
然而,那些关系是不容易掌握的。
马克思主义批评把形式和内容看作是辩证的关系,但要强调,归根到底首先是内容决定形式[ii]。
拉尔夫?福克斯[iii]在他的《小说与人民》(1937)中尽管说法绕圈子,然而正确地提出了这一点:“形式由内容产生,与内容同一;虽然内容占首位,但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从不居于被动地位。
”这种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辩证观念反对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方面,它抨击形式主义流派(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者是其缩影);这一流派认为,内容仅仅是形式的一种作用,也就是说,一首诗选择什么内容全是为了加强这首诗所运用的技巧[iv]。
另一方面,它批评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即认为艺术形式仅仅是外加在动乱的历史内容上的一种技巧。
在克里斯朵夫?考德威尔[v]的《论垂死的文化》(1938)中可以看到这种观点。
在那本书中,他把他称之为“社会存在”的东西,即人类经验的生动的、直觉的材料与社会的意识形式作了区分。
一旦那些形式变得僵化和过时,动乱的“社会存在”洪流冲破了它们,就会发生变革。
换言之,考德威尔认为“社会存在”(内容)向来是无定形的,而形式向来是限定的,也就是说,他对上述关系缺乏充分的辩证的理解。
他所没有看到的是:“形式”具有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它不仅仅加工处理“内容”原料,因为那种内容(不管是社会的还是文学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是已经知道的。
考德威尔的观点仅仅是资产阶级认为艺术“组织混乱的现实”这一批评滥调的变种。
(把现实看作是混乱的,在意识形态上有什么意义呢?)与此相对,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则论及“内容的内在逻辑”,论及它的社会的或文学的形式是转化的产物。
由于这样狭隘地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难怪本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常常陷入“庸俗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即从文学中搜索意识形态内容,并将这种内容直接联系到阶级斗争或经济[vi]。
卢卡契针对这种危险提出警告:艺术中意识形态的真正承担者是作品本身的形式,而不是可以抽象出来的内容。
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印记明确地是文学的,而不是某种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
形式与意识形态说文学形式是意识形态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托洛茨基在《文学和革命》的一段启发性评论中,认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这个事实:在一种内在需要,即集体心理要求的压力下,才有新形式的发现,明确和发展,这种需要,象其它东西一样,有其社会根源。
”因而,文学形式的重大发展产生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
它们体现感知社会现实的新方式以及(我们后面将谈到)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象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这类明白无误的例子,这一点就十分清楚。
正如伊恩?瓦特[vii]所说的[viii],小说就在它的形式中显示出一系列变化了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趣味。
不管那时的一部具体小说可能含有什么内容,它都与其它同类作品共享某些形式上的结构,趣味从浪漫主义和超自然主义转向个人心理和“日常生活”经验;一种活生生的、真实的“性格”概念;通过不期而然的单线发展表现主人公,并关怀他的物质命运,等等。
瓦特认为,这种变化了的形式是日益自信的资产阶级的产物,他们的意识已经打破“贵族”文学旧传统的限制。
普列汉诺夫在《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十八世纪绘画》[ix]中颇为相似地论证说,法国从古典主义悲剧向言情喜剧的转变反映了贵族向资产阶级价值的转移。
或者。
以本世纪初欧洲戏剧从“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突变为例。
如雷蒙德?威廉斯[x]所指出的[xi],这标志一系列体现特殊的“感情结构”的戏剧惯例、即一系列公认的感知和响应现实的方式的崩溃。
自然主义戏剧以为资产阶级世界的日常生活是稳固的,而表现主义感到需要超越这个界限,揭穿它的欺骗性,分解它的社会关系,通过象征和幻想,透视“正常状况”掩盖下的互相疏远的、自我分裂的人类灵魂。
因而,俗套戏剧的转变意味着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转变,正如维多利亚中期关于自我和关系的颇为自信的观念在日益临近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面前开始崩溃瓦解。
不用说,在文学形式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称关系。
如托洛茨基所提醒我们的,文学形式有高度的自主性;它部分地按照自己的内在要求发展,并不完全屈从意识形态的每一次风向。
正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来说,每一种经济结构一般都含有已被取代的旧生产方式的痕迹,新文学形式中也残留着旧文学形式的痕迹。
我想指出,形式通常至少是三种因素的复杂统一体,它部分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小说方面的情形;还有,我们后面将谈到,它体现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马克思主义批评所要分析的正是这些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因而,在选取一种形式时,作家发现他的选择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受到限制。
他可以融合和改变文学传统中于他有用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本身以及他对它们的改造是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的。
一个作家,发现手边的语言和技巧已经浸透一定的意识形态感知方式,即一些既定的解释现实的方式[xii],他能修改或翻新那些语言到什么程度,远非他的个人才能所能决定。
这取决于在那个历史关头上,“意识形态”是否使得那些语言必须改变而又能够改变。
卢卡契与文学形式在卢卡契的著作中,文学形式问题得到了最透彻的研究[xiii]。
在他为成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早期著作《小说理论》(1920)中,卢卡契追随黑格尔的看法,认为小说是“资产阶级的史诗”,但这种史诗与它的古典形式不同,描写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无家可归和异化。
在希腊古典社会中,人在宇宙中是安适自在的,在一种圆满完整的世界中活动,其内在意义合乎人的灵魂的要求。
一旦人和他的世界之间的这种和谐一致遭到破坏,便产生了小说。
小说主人公远离世界,正在寻求一种完整,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太大,便是太小,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小说的形式苦于经验到了的现实和消失的绝对之间的距离,于是成了典型的嘲讽;它是“被上帝抛弃了的世界的史诗”。
卢卡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摒弃了这种宇宙悲观主义,但是,他的许多论述小说的后期著作依然保持《小说理论》中的黑格尔式的论点。
在《欧洲现实主义研究》和《历史小说》的作者——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看来,最伟大的艺术家是那些能恢复和再创造和谐的人类生活整体的艺术家。
资本主义的“异化”日益加剧一般和特殊、概念和感觉、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分裂,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伟大的作家则把这些东西辩证地结合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因而,他的小说是以缩影的形式反映复杂的社会整体本身。
在这样做的时候,伟大的艺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分裂作斗争,展示丰富多彩的人类整体形象。
卢卡契称这样的艺术为“现实主义”,它包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也包括希腊人和莎士比亚。
“现实主义”的三个伟大历史时期是古希腊、文艺复兴和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富于表现人、自然、历史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这些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表现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最“典型的”东西。
卢卡契用“典型的”一词表明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是最有历史意义和最进步的潜在力量,它们显示社会的内在结构和动力。
现实主义作家的任务是通过真实可感的个人和行动,有血有肉地表现这些“典型的”倾向和力量。
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把个人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使社会生活的每一具体细节充满“世界历史的”即历史本身的重大运动的力量。
卢卡契主要的批评概念——“整体”、“典型性”(typicality)、“世界历史的”(world-historical)——本质上,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不如说是黑格尔式的,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自己的文学批评中确实也使用“典型性”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