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2.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一、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1、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1)五四运动前: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2)五四运动时:选择马克思主义。
2、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1)毛泽东以前的思考者:李大钊、瞿秋白、矛盾、鲁迅等。
(2)毛泽东3、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艺思想建立在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
1、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2)文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2、全面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
(1)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3)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社会生活是文艺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3、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文艺与社会:文艺有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2)文与政: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3)文与革命: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深入阐释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
(1)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
(2)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文论(绪论)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也是文科其他专业的基础主干课。
绪论:马克思美学、文艺思想的理论来源一、一个理论观察的新视角:现代性角度1.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要放在西方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认识。
2.现代性:学界较统一的共识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现代性的特征主要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
表现在两方面:①对于自然世界,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化、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和进步的,通过理性,不断地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就能够逐步实现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想。
但是,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弊病,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没有和谐的发展,人的单向度发展,人的异化,人压迫人的现象仍难以消除,人类理想远未达到。
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两种重要的思想理论,其一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二是以尼采和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
3.马克思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超越,影响巨大。
一是抨击现代工业文明,痛惜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丧失。
二是对人类进步和力量的信心,相信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自我实现的途径。
三是理性主义和历史决定论。
承认有社会规律,把自由看作是对必然的认识。
二、马克思文论构建历程1.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①马克思:1818年生于特里尔,其父是一位律师。
②恩格斯:1820年生于巴门,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逼迫去经商;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期间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
2.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首先在于创建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文艺理论是其整个学说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他们的文艺理论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发展三个时期。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分析其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和语言表现来打动人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发现其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意识形态功能和阶级性等特征。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雷蒙德·威廉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观。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1、“摹仿说”以及在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模仿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认为形式是能动的创造性力量。
从文艺复兴开始,“摹仿说”逐渐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忽视了文艺创造的能动性。
2、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主要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发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点,但由于过分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当代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认识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几种基本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是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认识论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