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644.00 KB
- 文档页数:68
文学批评是什么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创造活动的成果是潜在的作品,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作品,接受活动的对象也是作品。
因此,文学作品(这里指文本)的创造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①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因此,不同的文学批评,都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
这样,文学批评就具有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的筛选意义。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只着眼于具体和个别,而是要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从其利弊得失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学伦理批评的建构高惠莉2012摘要:西方社会正沦陷于以货币为胶合剂的商品和商业意识形态的包围圈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基础因而发生了巨变和错位,西方文学场同样未能幸免。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功利心态造成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质疑,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的人文精神意识开始变得淡薄,终极关怀开始走向衰退。
如今,文学批评陷入一种对伦理道德问题视而不见的伦理危机的境地,当下的文学评论者不愿意公开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不愿意正面地分析作者以及小说中人物的道德价值观。
这种文本的道德观念和作者的道德立场分析处于缺位的状态是一种“价值伦理”与“程序伦理”的分庭抗礼。
针对文学批评的“失魂”现象,重提文学批评伦理问题,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伦理;道德预设;文学批评;伦理危机中图分类号:I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150-03作者: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讲师,博士;陕西,西安,710072一引言文学批评是指批评主体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所信守的道德准则、职业操守与主体人格精神等等。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魔手向精神生活领域全面入侵的时候,美国文学批评日益变得浮躁化、市侩化①。
这种文本的道德观念和作者的道德立场分析处于缺位的状态是一种“价值伦理”与“程序伦理”的分庭抗礼。
现代个体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没有意义感,越来越精神分裂,越来越没有道德自信力,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失去了‘失群’的伦理庇护,而他的天性、良知、道德冲动又都被隔离在新自由主义的‘程序伦理’之外。
针对文学批评的“失魂”现象,重提文学批评伦理问题,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众多作家和作品都尽可能地描写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问题,表现时代的道德主题,并对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行为给予评价,并企图提出自己的道德理想。
文学评论者都期待能够开诚布公地讨论文本中的道德问题,不希望把道德作为无足轻重的问题而仅仅是轻描淡写,他们企盼道德问题能够走出边缘境地步入人们普遍关注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鲁迅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而闻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评价鲁迅的作品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历史背景下的鲁迅作品在鲁迅创作的年代,中国正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中。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提供了一种从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鲁迅的作品正是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深刻影响。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疾病和个人精神的崩溃,表达了对旧社会秩序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抉择。
这种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所看重的。
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而鲁迅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劣根性和民族弱点,对人性的挖掘使得作品充满了悲凉和绝望的色彩。
这种对现实的直面和揭示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对人性的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强调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而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体现了鲁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药》中,鲁迅通过塑造一个自恋、自私、残忍的主人公看似是对人性的否定,但实际上是在对人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冲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变人性的可能性。
四、革命精神的宣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注重表达革命精神,而鲁迅作品中贯穿着对民族精神的苦难和抗争。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通过塑造一个被剥削压迫的苦难生活的普通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族命运的艰难反抗。
这种传递革命精神的能力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所推崇的。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关注历史背景、现实主义精神、人性剖析和革命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并加深对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导文学创作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是推进文艺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基于这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包括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审美分析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观点,可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审美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审美分析是对文学作品从艺术上的价值及其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象征性和感受性等方面,以及艺术手法是否创新,表现是否真实,风格是否独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主要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
在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和与时代的联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揭示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和人民的联系。
同时,也要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同时,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理论以及符合新的实践需求,为推进新时期文艺工作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最进步、最科学的文学批评,也是影响最广泛、最持久、生命力最旺盛的批评流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他们不仅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他们所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文艺研究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们关于文艺的本质和特征、倾向性和艺术性、主观思想和客观意义、典型性和个性化、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问题的精辟论述为文艺批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们还直接论述了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办法,进行了卓越的批评研究和批评实验。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评论《弗朗茨冯济金根》的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极为重要的文献。
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卡尔倍克》、《时代的倒退征兆》、《普拉藤》、《现代文学生活》、《评亚历山大荣克的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等早期文学作品中已经展露出卓越的批评才能。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的社会主义》以及他先后写给斐拉萨尔、敏考斯基、玛哈克奈斯、保恩斯特等人的信中对许多作家、作品所作的深刻剖析和精当评论,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光辉范例。
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批评家。
法国的拉法格、德国的梅林、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除此之外,蔡特金、卢那查尔斯基、沃尔夫斯基、高尔基、法捷耶夫也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马克思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毛泽东、瞿秋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批评更加普及、更加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批评家。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批评发展的历史,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历史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
文学批评学派文学批评学派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批评学派主要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学派主张文学作品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要通过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该学派强调文本中的符号、符号系统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元素可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后结构主义批评学派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强调文本内在结构的同时,也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批评学派主张拒绝传统的意义和价值观,提倡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边缘化分析。
该学派强调作品的间断性、裂痕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学作品应被视为多种可能性的结合体。
女性主义批评学派关注女性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压制,提倡女性视角的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揭示,探讨作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表达和反映。
后殖民主义批评学派关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条件下的文学表达和挑战,提倡对被殖民地、少数族裔和边缘人群的文学进行关注和解读。
总的来说,文学批评学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拓展了人们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解。
不同的文学批评学派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方法,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促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和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学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体系,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包括文学。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作品对于社会风气、阶级关系等的反映。
2. 阶级斗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敏感度,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揭示作品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分析,以及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强调了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等,可以揭示作品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现实。
这种阶级分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
2. 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和剖析,文学批评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监督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文学作品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1. 过度经济化:一些批评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过度强调经济基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批评方法,为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明确了文学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倡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审美观。
它强调文学应该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倡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
这种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转变,使中国文学的内容更加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更加深入地揭示社会现实。
二、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创作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
它提出文学应该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批判社会不公和剥削。
这种观点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转型,使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追求。
三、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革命文学批评,它强调文学要为革命服务,反映阶级斗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批评逐渐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这个阶段,强调文学应当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并且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包括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吸收和创新。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学派和思潮,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