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学
- 格式:ppt
- 大小:13.76 MB
- 文档页数:307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重点解析重点章节解析: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难点章节解析: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这些章节涵盖了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章:绪论一、概述1、什么是食用菌?狭义的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的、其肉质或胶质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
通称蘑菇。
2、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与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3、食用菌的保健功能(1)抗肿瘤活性(2)增强免疫功能(3)调节血脂作用(4)保肝解毒作用(5)降血糖作用(6)其它作用二、我国食用菌的栽培资源、现状与历史1、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现状(1)食用菌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在种植业中居第6位。
(2目前国际市场以三大菇类为主,即双孢蘑菇、香菇、平菇。
2、我国食用菌的栽培资源自然界约有食用菌2000种,我国食用菌已知938种,隶属于166属,54科,14目。
三、国际食用菌事业的现状世界第一大食用菌为蘑菇,第二大食用菌为香菇,中国的香菇居世界第一位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一、菌丝体1、丝体的来源孢子是微小的繁殖单位,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管状的丝状体,每根丝状体叫菌丝。
菌丝通常是无色或有色,由顶端生长,在基质中蔓延伸展,反复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菌丝体。
2、菌丝体的双核化和子实体的形成单核孢子萌发时产生一根菌丝,即初生菌丝,这种菌丝开始时是多核的,但很快产生隔膜,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细胞核,又称单核菌丝。
单核菌丝不能形成正常的子实体,必须进行双核化后由双核菌丝发育而成。
单核菌丝的双核化是通过“同宗接合”或“异宗接合”方式进行。
同宗接合-------指在同一孢子萌发后长出的单核菌丝互相接合时,彼此之间的原生质和细胞核结合在同一个细胞中(质配)形成双核菌丝,这种单核菌丝为雌雄同株,称自交亲和。
少数食用菌属这种类型,如蘑菇、草菇等。
异宗接合-------指由两个具有不同性别的孢子所产生的单核菌丝之间进行质配。
同性间永不亲和,不能形成子实体,这种现象称自交不育。
大多数食用菌属这种类型。
初生菌丝形成次生菌丝,即进行双核化,与初生菌丝相比:具有两个细胞核,菌丝体较粗长,可作为繁殖材料,可形成子实体,存在时间最长。
《食用菌栽培学》复习内容绪论1 、什么是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
2、发展食用菌生产有什么意义?1)食用菌人工栽培是利用锯末、秸秆、棉皮、玉米芯等广大平原和山区的下脚料生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优质食品的过程;2)它可以改善环境,变废为宝;它利用薄地或闲地种植,不受地力限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3)它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要依靠培养料的水分生长,耗水量少,因此外界的环境因素对它影响小;4)而且可与农作物错季生产,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5)食用菌的投入产出比高,效益明显,是一般粮食作物的20-40倍。
6)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销和内需迅速增加。
因此,食用菌被冠以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致富农业、创汇农业的美名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第一章第一节食用菌形态结构1、什么是菌丝体、子实体、子实层、孢子印、内菌幕、外菌幕?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无数纤细的菌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或网状体。
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先在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的两核之间的细胞壁上产生一个小突起,形似小分枝,分枝向下弯曲,其顶端与细胞的另一处融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形似一把锁,故称为“锁状联合”。
子实体是由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生有性孢子的菌体或菇体。
子实层是着生有性孢子的栅栏组织,是真菌产生子囊孢子或担孢子的地方。
孢子印是指孢子按菌褶的排列方式散落在纸上形成的图文。
(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内菌幕是指连接在菌盖和菌柄间的膜状结构。
(破裂后形成菌环)外菌幕是指包裹在幼小子实体外面的膜状结构。
(破裂后形成菌托)2、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特征、特点初生菌丝指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
特征是初期无隔、单细胞多核菌丝;很快生隔、多细胞单核菌丝。
特点是菌丝细,分枝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由两个初生菌丝质配而成。
特征是多细胞双核菌丝,细胞壁上有锁把状突起。
特点是粗壮,多分枝,生长快,多以锁状联合方式分裂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注:食用菌只是在生长的某一个时期可以食用,食用菌也并不是说整个个体都可以食用)2:约有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3: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丰富城乡的菜篮子结构,还可以变废为宝,扩展就业渠道。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1:子实体:指含有或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由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
2:菌丝体:管状的丝状物即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菌丝前端不断的生长,分支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主要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营养器官)3:菌丝体按形成过程划分: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属于单核菌丝。
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经双核化过程形成的异核的双核菌丝。
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有锁状联合现象,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三生菌丝:是已组织化的构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
4:菌组织: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疏松或紧密交织的结构。
(属于菌丝体的特殊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才出现这种特殊形态)5:伞菌的组成部分:(由上到下的结构顺序)菌盖、菌褶或菌管(有些少数是菌管)、菌环、菌柄、菌托。
一般来说共有的结构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只有部分食用菌有菌环和菌托,其中同时有菌环和菌托的为毒蘑菇。
①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②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6:伞菌的生活史(课本65面):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用示意图表示伞菌的生活史(课本11面笔记)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次生菌丝的顶孢核配→担子(2n)→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n)7:孢子印:担孢子无色或浅色,成熟的子实体不断的释放出的孢子堆积起来出现的菌褶形印成为孢子印。
食用菌栽培学要点总结第一篇:食用菌栽培学要点总结食用菌(edible fungi)是指供人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通称食用蘑菇(edible mushroom)。
(1)狭义的食用菌:指可供食用的,子实体硕大的大型真菌。
(2)广义的食用菌:不仅指大型真菌,还包括被食品工业利用于酿造的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食用蕈(音:xun)菌---edible macrofungi2.食用菌产业的特点(1.食用菌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2.食用菌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3.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力可就地转移的产业(4.食用菌产业是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5.食用菌产业是小康社会的健康食品产业(6.食用菌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增长型产业1.真菌的六大特征(1)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产生孢子(3)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4)一般能进行有性或/和无性繁殖(5)常有茂盛的分枝的丝状营养体(6)典型的具有几丁质的细胞壁真菌丝状的管状细胞称之为菌丝(hyphae),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之为菌丝体(mycelium, 复数mycelia)。
菌丝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称之为子实体。
真菌组织体的类型:1.菌核2.子座3.菌索接合孢子(Zygospore):由同型配子囊相互接触交配,在结合处形成的有性孢子。
担孢子:由双核菌丝中两个细胞核经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顶端4个小梗上各着生一个担孢子冬虫夏草人工培养的困难:1.菌种分离(难)与纯培养(慢);2.寄主绿草蝙蝠蛾培养困难;3.菌种接种感染困难4.虫体形成菌核,长出子座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菌种(Spawn):经人工纯培养和扩大繁殖,能应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菌种的涵义:1.菌种的功能和作用类似于农作物的种子2.菌种是无性繁殖的产物,可以在不同培养基或培养料中培养3.菌种不仅包括菌丝体,还包括培养基质.4.微生物学定义的菌种:是指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野生菌株或栽培品种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食用菌菌种是指生长在特定培养基质上的栽培品种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edible fungi)食用菌是供人类食用或药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常称为菇类、耳类和其它药用真菌。
食用菌不是分类学名词,在分类上属菌物界、真菌门、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及腹菌纲,少数属子囊菌亚门的盘菌纲。
有毒的大型真菌常称毒蘑菇。
在已知10万多种真菌中大约有一万种是肉质大型真菌,在30多属的2000多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中,仅80多种在实验室进行了栽培,目前世界人工栽培不过20多种,而我国也只有10多种。
(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展,丰富和完善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微生物学、园艺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阐明各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并解决食用菌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以满足人们对增加多种营养、调整食物结构的需要。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作用一.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大多数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既可食用又可药用,被称为“保健食品”或“第三食品(动物、植物)。
营养价值食用菌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齐全,人们所需八种氨基酸在食用菌中都存在,是一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所不能比拟的。
药用价值由于食用菌含有一些特定的酶类、多糖蛋白、生物碱、有机酸等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而被应用临床。
如猴头菇不仅能治疗慢性胃炎,还可以治疗胃癌、直肠癌和食道癌,香菇多糖用于治疗肝炎和肿瘤有很好的效果,双孢菇制成片剂或糖浆用于临床,对肝炎和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达81%以上,金针菇对儿童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有益,故有“增智菇”的美称。
金针菇含有多糖,具有抗癌效果,经常食用可防治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展食用菌生产对于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在食用菌集中产区,食用菌产值在多种经营中的比重约占50%左右。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食用菌是一种常见而又受欢迎的食物,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使得它备受人们的喜爱。
食用菌的栽培学知识是种植者必备的技能,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食用菌是指可以直接食用或经过加工后食用的真菌类食品。
常见的食用菌有蘑菇、平菇、香菇、黑木耳等。
食用菌的栽培是指人工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并产生出高质量的食用菌。
二、栽培方法 1.基质选择:不同的食用菌对基质的选择有所差异,一般可以选择木屑、秸秆、玉米秸秆等作为基质。
基质的选择要考虑其含水量、养分含量、PH值等因素。
2.菌种培养: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可以通过购买或自行培育获得。
在培养菌种时,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发酵培养: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在基质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培养,使菌丝扩散并侵入基质内部。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促进菌丝的生长。
4.菌丝生长:发酵培养后,菌丝会逐渐覆盖整个基质表面。
此时,需要将培养箱移到适宜的环境中,控制好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分化。
5.子实体形成:菌丝生长一段时间后,会开始形成子实体。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可食部分,也是栽培的最终产物。
子实体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同时还要注意通风,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三、环境条件 1.温度:不同的食用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在18℃~25℃之间为最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2.湿度:湿度是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湿度要保持在80%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光照:不同的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有所差异。
有些食用菌适应于较弱的光照条件,而有些则需要较强的光照。
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四、病虫害防治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培养箱和周围环境,清除杂草和病虫害的来源。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简介食用菌栽培学是农学、农艺、园林、生物技术等一切以食用菌栽培学为生产对象或研究对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食用菌类(界)和食用菌的生活条件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食用菌栽培学、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等学科的基础课。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或从事有关方面发展科研及生产的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学时总数168学时。
《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如下: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是研究食用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及变异的规律,食用菌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用菌的分布规律、食用菌的进化与分类和食用菌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1、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学会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科研和改造食用菌。
2、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学形态及菌丝育种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学会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食用菌的分类,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了解食用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掌握食用菌菌丝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3、掌握食用菌菌肉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4、掌握食用菌担孢子及子囊孢子营养器官(初生菌丝、次生菌丝)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掌握担孢子的形态结构和形成过程。
6、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纲的类群。
7、掌握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的分类系统及主要的形态术语。
8、掌握食用菌的分类及使用。
9、了解和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季节为主的全国各地常见科、属、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分布及利用等。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1、能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2、熟练掌握制种技术。
3、熟练掌握徒手切片方法及临时制片和压片的制作。
4、掌握食用菌绘图技术,能够形象绘制食用菌的菌丝组织、器官的详图及简图。
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食用菌的认可度提高,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栽培学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一、食用菌栽培学教学的重要性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丰富营养、美味可口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食用菌的了解和栽培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还能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二、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内容1. 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教学内容包括食用菌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理特点等方面,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教学内容包括食用菌的培养基制备、菌种的选择和培养、培养环境的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3.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功效:教学内容包括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等方面,使学生了解食用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三、食用菌栽培学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是教学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食用菌栽培学教学的评价与展望食用菌栽培学教学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