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3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33
《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方程式默写总结(一)烷烃1.甲烷燃烧: CH 4 +2O 2CO 2 + 2H 2O2.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CH 4 + 3Cl 2 CHCl 3+ 3HCl CH 4 + 4Cl 2 CCl 4 + 4HClCH 4 + 2Cl 2CH 2Cl 2 + 2HCl3.甲烷高温分解: CH 4 C + 2H 2(二)烯烃乙烯的制取:CH 3CH 2OH H 2C=CH 2↑+H 2O氧化反应乙烯的燃烧:H 2C=CH 2+3O 2 2CO 2+2H 2O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与加聚反应1.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CH 2=CH 2 + Br 2 CH 2BrCH 2Br2.乙烯与水反应:CH 2=CH 2 + H 2OCH 3CH 2OH3.乙烯的催化加氢:CH 2=CH 2 +H 2CH 3CH 34.乙烯的加聚反应:n CH 2=CH 2浓硫酸170℃点燃5. 乙烯与氯化氢加成:H2C=CH2+HCl CH3CH2Cl6.乙烯与氯气加成:CH2=CH2 + Cl2 CH2ClCH2Cl7. 1—丁烯与氢气催化加成:CH2=CH2CH2CH3 +H2CH3CH2CH2CH38.环己烯催化加氢:H2 +9. 1,3环己二烯催化加氢:2H2 +10. 1,3-丁二烯与溴在温度较低和较高时的反应:CH2=CH—CH=CH2+Br2 CH2BrCH=CHCH2BrCH2=CH—CH=CH2+Br2CH2BrCHBrCH=CH211. 1,1—二氯乙烯加聚:n CCl2=CH212.丙烯加聚:n H2C=CHCH313. 2—甲基—1,3—丁二烯加聚:n(三)炔烃乙炔的制取:CaC2+2H2O CH≡CH↑+Ca(OH)21.乙炔燃烧: 2C2H2 + 5O24CO2 + 2H2O2.乙炔与足量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CH≡CH + Br2 CHBr2CHBr23.乙炔与氢气催化加成:CH≡CH + 2H2 CH3CH34.乙炔制聚氯乙烯: CH≡CH +HCl H 2C =CHCl n H 2C =CHCl(四)芳香烃1.苯的燃烧: 2C 6H 6+15O 2 12CO 2 + 6H 2O2.苯的催化加氢:+ 3H 23.苯与液溴催化反应: + Br 2 + HBr4.苯的硝化反应: +HO -NO 2 + H 2O9.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Br 210.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1000C 时获得三硝基甲苯:+ 3HO —NO 2 + 3H 2O11、甲苯与氢气加成12、甲苯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3H 2催化剂△CH 3 |—CH 313、甲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六)、卤代烃1.氯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加热反应: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2.氯乙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热反应:CH3CH2Br +NaOH CH2=CH2↑+ NaBr + H2O3. 1—溴丙烷与氢氧化钾醇溶液共热:CH3CH2 CH2Br +KOH CH3CH=CH2↑ + KBr + H2O4. 2—氯丙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共热:CH3CHClCH3 +NaOH CH3CH(OH)CH3+ NaCl5. 2—甲基—2—溴丁烷消去溴化氢:(七)、醇类1.乙醇与钠反应: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2.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3.乙醇的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4.乙醇消去反应制乙烯:CH3CH2OH CH2=CH2↑ + H2O5.乙醇分子间脱水制乙醚: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 (取代反应)6.乙醇与红热的氧化铜反应:CH3CH2OH+CuO CH3CHO+H2O7.乙醇和浓的氢溴酸加热反应制溴乙烷:C2H5OH+ HBr C2H5Br + H2O(八)、酚类(能和FeCl3溶液反应,使溶液呈紫色)1.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 NaOH + H2O2.苯酚钠与CO2反应:—ONa —OH+CO2+H2O +NaHCO33.苯酚与浓溴水反应:+3Br2↓ + 3HBr(九)、醛类1.乙醛的催化加氢:CH3CHO + H2CH3CH2OH(加成反应,还原反应)2.乙醛的催化氧化:2CH3CHO + O22CH3COOH3.银氨溶液的配制:NHAg++NH3·H2O===AgO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4.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 CH 3CHO + 2Ag(NH 3)2OH CH 3COONH 4 + 2Ag↓ + 3NH 3 + H 2O5.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H 3CHO + 2Cu(OH)2 +NaOHCH 3COONa + Cu 2O↓ + 3H 2O或CH 3CHO+2Cu(OH)2 CH 3COOH+Cu 2O ↓+2H 2O6、甲醛与苯酚反应制酚醛树脂: 甲醛与苯酚反应:n HCHO + n — + 2n H 2O (缩聚反应)(十)、羧酸1.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2.乙酸与碳酸钠反应:2CH 3COOH+Na 2CO 3 2CH 3COONa+H 2O+CO 2↑3.乙酸与碳酸氢钠反应:CH 3COOH+NaHCO 3 CH 3COONa+H 2O+CO 2↑4.两分子乳酸 CH 3CH (OH )COOH 发生酯化反应脱去两分子水形成六元环:2CH 3CHOHCOOH5、乳酸发生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OH 催化剂 △OH —CH 2— | n] [ 浓硫酸△6、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发生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7.甲酸与银氨溶液反应:HCOOH+2Ag(NH3)2OH (NH4)2 CO 3+ 2Ag↓ + 3NH3 + H2O8.甲酸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HCOOH+2Cu(OH)2 +2NaOH Na2 CO3+ Cu2O↓ + 3H2O(十一)、酯类1.乙酸乙酯与H218O混合加入稀硫酸水解:稀硫酸CH3COOCH2CH3 + H218O CH3CO18OH + CH3CH2OH2.乙酸乙酯碱性水解CH3COOC2H5+NaOH CH3COONa+C2H5OH(十二)、糖类1、葡萄糖结构:CH2OH—CHOH—CHOH—CHOH—CHOH—CHO2.葡萄糖燃烧:C6H12O6 + 6O26CO2 + 6H2O3.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CH2OH(CHOH)4CHO + 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 2Ag↓ + 3NH3↑ + H2O4.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CH2OH(CHOH)4CHO + 2Cu(OH)2 +NaOH CH2OH(CHOH)4COONa + Cu2O↓ + 3H2O5.葡萄糖被还原为直链己六醇:CH2OH(CHOH)4 CHO + H2CH2OH(CHOH)4CH2OH6.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获得乙醇:C6H12O62CH3CH2OH + 2CO2↑7.蔗糖水解:C12H22O11(蔗糖) + H2O C6H12O6(葡萄糖) + C6H12O6(果糖)8.麦芽糖水解:C12H22O11(麦芽糖) + H2O 2C6H12O6(葡萄糖)注意:蔗糖不含醛基,不可以发生银镜反应;麦芽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GB 7778-87)本标准规定了各种通用制冷剂的简单编号表示方法,以代替使用其化学名称、分子式或商品名称。
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制冷剂编号表示方法时,并不排除化学名称和分子式的使用。
本标准等采用国际标准ISO 817-197《有机制冷剂---数字符号》。
1制冷剂的分类制冷剂分为卤代烃、环状有机化合物、非共费和共费混合物、其他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以及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等(如表所示)。
2制冷剂的编号对每种制冷剂规定的识别编号如表所示,其规则如下:2.1对甲烷、乙烷、丙烷和环丁烷系的卤代烃以及碳氢化合物,规定的识别编号要使化合物的结构可以从制冷剂的编号推导出来,且不致产生模棱两可的判断。
2.1.1自右向左的第一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氟(F)原子数。
2.1.2自右向左的第二位数字是化合物中氢(H)原子数加1的数。
2.1.3自右向左的第三为数字是化合物中碳(C)原子数减1的数。
当该数字为零时,则略去。
2.1.4化合物中的氯(CL)原子数,是从能够与碳(C)原子结合的原子总数中减区氟(F)和氢(H)原子数的和求得的。
饱和化合物当只有1个碳原子时,连接的原子总数是4。
当存在2个碳原子时,连接的原子总数有6,如果该化合物不是饱和的,则连接的原子总数是4。
对于饱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如下:当C=1时,等于4;C=2时,等于6;......C=n时,等于2n+2.对于单个不饱和的和环状和的制冷剂,连接的原子总数如下:当C=2时,等于4;C=3时,等于6;.....C=n时,等于2n.2.1.5环状衍生物,在制冷剂的识别编号之前使用字母C.2.1.6在溴部分和全部代替氯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同样的规则,但要在原来氯-氟化合物的识别编号后面加字母B以来溴(Br)的存在,字母B后的数字表示溴原子个数.2.1.7乙烷系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但最对称的一种用编号后面不带任何字母来表示.随着同分异构体变得愈来愈不对称时,就应附加a、b、c等字母。
ch4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CH4)是一种常见的烃类气体,主要存在于天然气和沼气中。
当甲烷燃烧时,它通常与氧气(O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但在不同的条件下,甲烷的燃烧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当甲烷充分燃烧时,它与足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反应可以用以下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CH4 + 2O2 →CO2 + 2H2O
这个反应表明,每个甲烷分子与两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两个水分子。
这是一个完全燃烧的过程,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然而,当甲烷燃烧时氧气不足,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
在这种情况下,甲烷只与部分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水。
这个反应可以用以下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2CH4 + 3O2 →2CO + 4H2O
这个反应表明,每两个甲烷分子与三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和四个水分子。
这是一个不完全燃烧的过程,释放的热能相对较少,同时还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不完全燃烧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降低了燃烧效率,而且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在设计和运行燃烧设备时,需要确保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促进甲烷的充分燃烧。
以上是对甲烷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和分析。
这个反应涉及到基础的化学原理和反应机制,对于理解燃烧过程和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择题1.(0分)[ID:140494]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B.所有原子都可能在同一平面上C.最多有5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D.该物质与萘()互为同系物2.(0分)[ID:140487]1,3-丁二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下列生成物不正确的是A.CH2BrCH=CHCH2Br B.CH2BrCHBrCH=CH2C.CH3CHBrCHBrCH3D.CH2BrCHBrCHBrCH2Br3.(0分)[ID:14048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A.1 mol 聚乙烯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6N AB.20℃时,1 L 己烷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生成气态物质分子数为 6N A/22.4C.2.8 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原子数为 0.2N AD.1 mol 甲基含 10 N A个电子4.(0分)[ID:1404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240和C340互为同素异形体B.氕、氘、氚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其中子数相同C.CH3COOH与HCOOCH2CH3互为同系物D.C3H8的一氯取代物有3种5.(0分)[ID:140471]丙烷的分子结构可简写成键线式结构,有机物A的键线式结构为,有机物B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发生加成反应可得到有机物A。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有机物A的一氯取代物只有4种B.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物A,名称为2,2,3-三甲基戊烷C.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8H18D.B的结构可能有3种,其中一种名称为3,4,4-三甲基-2-戊烯6.(0分)[ID:140453]1 mol某链烃最多能和1 mol HCl发生加成反应,所得的加成产物1 mol Cl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只含碳、氯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则该烃可能是又能与7 mol 2()A.丙烯B.丁烯C.1-丁炔D.1,3-丁二烯7.(0分)[ID:140452]苯乙烯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乙烯基取代而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在工业上是合成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单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卤代烃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卤代烃是一类含有卤素(氟、氯、溴、碘)取代烷烃中的氢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许多化学和工业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卤代烃及其化学方程式:氯代烃氯代烃是通过将氯原子取代烷烃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形成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氯代烃及其化学方程式:•氯甲烷(CH3Cl)的化学方程式:CH4 + Cl2→ CH3Cl + HCl•1,2-二氯乙烷(C2H4Cl2)的化学方程式:C2H4 + Cl2→ C2H4Cl2•三氯甲烷(CHCl3)的化学方程式:CH4 + 3Cl2→ CHCl3 + 3HCl溴代烃溴代烃是通过将溴原子取代烷烃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形成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溴代烃及其化学方程式:•溴乙烷(C2H5Br)的化学方程式:C2H4 + Br2→ C2H5Br•1,2-二溴乙烷(C2H4Br2)的化学方程式:C2H4 + Br2→ C2H4Br2•2-溴丁烷(C4H9Br)的化学方程式:C4H10 + Br2→ C4H9Br + HBr碘代烃碘代烃是通过将碘原子取代烷烃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形成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碘代烃及其化学方程式:•碘甲烷(CH3I)的化学方程式:CH4 + I2→ CH3I + HI•1,2-二碘乙烷(C2H4I2)的化学方程式:C2H4 + I2→ C2H4I2•三碘甲烷(CHI3)的化学方程式:CH4 + 3I2→ CHI3 + 3HI氟代烃氟代烃是通过将氟原子取代烷烃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形成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氟代烃及其化学方程式:•氟甲烷(CH3F)的化学方程式:CH4 + F2→ CH3F + HF•1,2-二氟乙烷(C2H4F2)的化学方程式:C2H4 + F2→ C2H4F2•三氟甲烷(CHF3)的化学方程式:CH4 + 3F2→ CHF3 + 3HF希望上述内容对您了解卤代烃的化学方程式有所帮助!。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热裂解的产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研究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热裂解反应及其产物。
热裂解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分子内部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
热裂解反应是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分解为多种产物的过程。
通过研究热裂解产物的组成和特性,可以深入了解其反应机理和分解途径,对于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优化产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分析热裂解产物,我们需要借助一系列分析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产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和相对含量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定量。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和分析,探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热裂解的产物成分及其反应机理。
通过对热裂解产物的主要成分进行确定,可以为合成相关化合物和开展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接下来的正文将分别介绍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热裂解反应和热裂解产物的分析方法。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将得出热裂解产物的主要成分和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分析: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三个小节。
1.1 概述将对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热裂解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2 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要,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1.3 目的将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包括两个小节。
2.1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热裂解反应将介绍该反应的基本原理、条件和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2 热裂解产物分析方法将探讨各种常规和先进分析方法在研究该反应产物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包括两个小节。
3.1 热裂解产物的主要成分将总结研究中获得的主要产物及其相对含量,并讨论其可能的来源和作用。
3.2 热裂解反应机理的探讨将尝试解释该反应的机理和反应路径,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来推断最可能的反应途径。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参考答案1. 某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0,含碳40.1%、含氮6.7%、含氧53.2%,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① 由各元素的百分含量,根据下列计算求得实验式1:2:133.3:7.6:34.3162.53:17.6:121.40== 该化合物实验式为:CH 2O② 由分子量计算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216121260=+⨯+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应为实验式的2倍,即:C 2H 4O 22. 在C —H 、C —O 、O —H 、C —Br 、C —N 等共价键中,极性最强的是哪一个? 解:由表1-4可以查得上述共价键极性最强的是O —H 键。
3. 将共价键⑴ C —H ⑵ N —H ⑶ F —H ⑷ O —H 按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解:根据电负性顺序F > O > N > C ,可推知共价键的极性顺序为: F —H > O —H > N —H > C —H4. 化合物CH 3Cl 、CH 4、CHBr 3、HCl 、CH 3OCH 3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解:CH 4分子为高度对称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4个C —H 的向量之和为零,因此是非极性分子。
5. 指出下列化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名称和该化合物所属类型。
CH 3OH(2)碳碳三键,炔烃 羟基 ,酚(4)COOH酮基 ,酮 羧基 ,羧酸(6) CH 3CH 2CHCH 3OH (1) CH 3CH 2C CH(3) CH 3COCH 3(5) CH 3CH 2CHO醛基,醛羟基,醇(7) CH3CH2NH2氨基,胺6. 甲醚(CH3OCH3)分子中,两个O—C键的夹角为111.7°。
甲醚是否为极性分子?若是,用表示偶极矩的方向。
37. 什么叫诱导效应?什么叫共轭效应?各举一例说明之。
(研读教材第11~12页有关内容)8. 有机化学中的离子型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有何区别?解:无机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反应物中必须有离子。
第3讲化学键分子结构与性质课程标准知识建构1.能说出微粒间作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等)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实质;能比较不同类型的微粒间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能说明典型物质的成键类型。
2.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能根据共价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运用离子键、配位键、金属键等模型,解释离子化合物、配合物、金属等物质的某些典型性质;能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含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等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及其性质特点。
3.能根据给定的信息分析常见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简单的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做出解释。
一、化学键电子式1.化学键(1)概念: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分类2.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离子键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概念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键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实质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原子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经电子得失,形成离子键;或者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之间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不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形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某些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或某些离子化合物3.电子式(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电子式的书写①书写方法②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a.NH+4b.OH-c.N2d.H2O2e.MgCl2f.Na2O2(3)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离子化合物,如NaCl :。
②共价化合物,如HCl:。
4.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1)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概念与物质分类的关系举例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①强碱②绝大多数盐③活泼金属的氧化物NaCl、Na2O2、NH4Cl等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①酸②弱碱③极少数盐④气态氢化物⑤非金属氧化物⑥大多数有机物等H2S、SO2、CH3COOH、H2SO4、NH3·H2O等(1)化学键是相邻离子或原子间的一种强作用力,既包括静电吸引力,又包括静电排斥力()(2)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3)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4)非金属元素的两个原子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多个原子间可能形成离子键()(5)由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6)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原子跟卤素原子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7)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答案(1)√(2)×(3)×(4)√(5)×(6)×(7)√二、共价键及其参数1.本质和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三氯氢硅合成原理三氯氢硅合成系统包括:1,硅粉加料装置,2,三氯氢硅合成炉,3,旋风干法除尘,4,过滤装置,5,STC 湿法除尘,6,合成气分离回收(CDI )等工序。
硅粉加料装置完成向合成炉连续定量地供应硅粉;三氯氢硅合成炉是生产三氯氢硅的关键设备;旋风干法除尘、过滤装置与STC 湿法除尘是回收硅粉和除去合成气的硅尘,CDI 是将合成气进行分离回收,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设备。
合成三氯氢硅的原料是硅粉与HCL 气体。
3.1. 原料工业硅简介工业硅的外观为深灰色与生铁颜色接近,也称硅铁。
工业硅的块密度约2.0 >103kg/m3,硬度为7,纯度一般为95%〜99%,其中的主要杂质为Fe、Al 、Ca。
工业硅的制备一般采用冶炼法,在冶炼炉中用还原剂将SiO2 还原成单质硅(冶金硅)。
通常用的还原剂有碳、镁、铝等。
用镁或铝还原SiO2,如果还原剂的纯度较高得到的单质硅纯度可达3〜4个“9”不过,由于纯度较高的镁、铝价格高, 会增加工业硅的生产成本, 因此, 目前国内的生产厂家都采用在电炉中用焦炭还原SiO2 来制取单质硅(冶金硅),即把碳电极插入由焦炭(或木炭)和石英石组成的炉料中,温度控制在1600C〜1800C还原出硅,反应式如下:石英砂(硅石)与炭在电弧炉里还原成硅(MG-Si)反应是在电弧炉(见图二)里的相邻电极之间发生的,该处温度超过2000C,释放出来的SiO和CO流到上部较冷区域(小于1500C), 形成所必要的SiC。
还原后的单质硅是以液态从反应炉中流进硅液煲,在这一过程中如Fe、Al、Ca、B、P、Cu 等杂质也会以不同化合态进入液态的单质硅中,为了保证产品符合要求(一般控制在99%以上),硅液需要经过进一步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
处理方法是利用杂质的化合态(氯化物或氧化物、硅酸盐等)在液体状态时会逐步离析到液体表面的规律,通过除去表层硅液来达到去除杂质的目的。
因此,工业硅厂大都采用在硅液保温槽中通入CI2或02,促使大部分Fe、Al、Ca 等杂质生成氯化盐或硅酸盐等物质,定期清除表层。
第一节烷烃[素养发展目标]1.从化学键的饱和性等微观角度认识烷烃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能辨析物质类别与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归纳,形成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思维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烷烃进行命名。
3.能通过模型假设、证据推理认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会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1.概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凡士林、石蜡等,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烷烃。
烷烃是一类最基础的有机化合物。
2.结构特点(1)结构: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的相似,其分子中的碳原子都采取sp3杂化,以伸向四面体4个顶点方向的sp3杂化轨道与其他碳原子或氢原子结合,形成σ键。
烷烃分子中的共价键全部是单键。
(2)链状烷烃的通式:C n H2n+2。
(3)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
如甲烷、乙烷、丙烷互称为同系物。
3.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状态常温下,烷烃的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呈气态,大于4时呈液态或固态(特例:新戊烷常温下为气态)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熔点和沸点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取代基越多,熔点和沸点越低 密度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密度逐渐增大,但小于水的密度比较稳定,常温下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也不与强酸、强碱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1)氧化反应——可燃性烷烃能在空气中燃烧,链状烷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n H 2n +2+3n +12O 2――→点燃 n CO 2+(n +1)H 2O 。
(2)取代反应——特征反应烷烃可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如乙烷与氯气反应可生成一氯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3+Cl 2――→光 CH 3CH 2Cl +HCl 。
下列是C 1~C 5几种简单烷烃的分子结构模型。
(1)试分析上述烷烃分子在组成和结构上的相似点。
甲苯合成3-硝基-4-溴苯甲酸的化学方程式3-硝基-4-溴苯甲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4BrNO4。
下面是甲苯合成3-硝基-4-溴苯甲酸的化学方程式:步骤一:制备甲苯甲苯是由苯和甲烷(CH4)经过烷基化反应制备的。
烷基化反应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是氯化铝(AlCl3)或氯化亚铜(CuCl)。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6H6 + CH4 → C6H5CH3 + H2步骤二:制备甲苯甲酸甲苯甲酸是由甲苯和硝基酸反应制备的。
硝基酸可以是硝酸(HNO3)或硝基硫酸(HNO3·H2SO4)。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H3 + HNO3 → C6H5CH2NO2 + H2O步骤三:制备3-硝基-4-甲基苯甲酸3-硝基-4-甲基苯甲酸是由甲苯甲酸和硝基氯反应制备的。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H2NO2 + Cl2 → C6H4NO2(CH3)COOH + HCl步骤四:制备3-硝基-4-溴苯甲酸3-硝基-4-溴苯甲酸是由3-硝基-4-甲基苯甲酸和溴酸反应制备的。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6H4NO2(CH3)COOH + Br2 → C6H3NO2Br(CH3)COOH + HBr上述化学方程式揭示了甲苯合成3-硝基-4-溴苯甲酸的完整反应过程。
甲苯合成3-硝基-4-溴苯甲酸的步骤简要概述如下:1.通过烷基化反应制备甲苯;2.使用硝基酸对甲苯进行硝化反应,得到甲苯甲酸;3.使用硝基氯对甲苯甲酸进行氯化反应,得到3-硝基-4-甲基苯甲酸;4.使用溴酸对3-硝基-4-甲基苯甲酸进行溴化反应,得到3-硝基-4-溴苯甲酸。
以上就是甲苯合成3-硝基-4-溴苯甲酸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四个步骤的反应方程式。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以确保高收率和高选择性。
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并遵循实验室的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