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85.88 KB
- 文档页数:2
灌注治疗膀胱癌如何正确有效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教授李宁忱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患者初诊时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基础治疗是经尿道肿瘤切除术(TUR-BT)。
尽管在理论上TUR-BT术可以完全切除非肌层浸润的膀胱癌,但在临床治疗中仍有很高的复发率,而且有些病例会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因此,TUR-BT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减少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
近年来,随着对膀胱灌注治疗的深入研究,相关治疗理念日益清晰。
复发危险首先明确首先,要明确肿瘤复发与进展的危险度。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和进展与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复发次数、肿瘤分期、肿瘤分级,以及是否存在原位癌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肿瘤数目对复发影响最大,其次的影响因素为肿瘤的复发频率,尤其是术后3个月时有无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级。
而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肿瘤分期则与肿瘤进展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明确相关因素,准确判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与进展的危险性,对灌注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为以下三组:一、低危:初发、单发、Ta、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注: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条件才是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二、高危:任何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Tis。
三、中危:除以上两类的其他情况,包括多发、复发的Ta、 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
欧洲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则使用EORTC评分表的肿瘤评分,根据不同复发与进展评分判断患者的复发与进展概率,并进行危险性的低、中、高危分组。
该方法对膀胱癌预后危险度的预测更为精细,但也相对复杂。
当今国际上各指南的分类标准略有差别,但基本原则一致,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膀胱穿孔暂缓灌注目前,TUR-BT术后24小时内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已经成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术后灌注的标准方案,被各临床诊治指南所推荐。
卡介菌素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卡介菌素(BCG)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多用于肿瘤和感染病的免疫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生物制品之一。
近年来,卡介菌素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疗效,成为许多疾病免疫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一、卡介菌素简介1.1 卡介菌素的发现和制备卡介菌素(BCG)最初是由Albert Calmette和Camille Guerin 在20世纪初在法国Lille所创制的。
他们通过多次培养选出了从牛病原菌中分离出来的弱毒痘苗菌。
经过60年的发展和改良,现在的BCG已经成为了一种药用菌种。
目前全球流通的卡介菌素制品,主要分为B型、C型和T型3种。
其中,C型和T型已经逐渐被B型菌株所取代,因为B型菌株的免疫原性更强。
1.2 卡介菌素的免疫原性卡介菌素的免疫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包括N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另一个方面是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细菌和病毒。
此外,卡介菌素还能激活一类特殊的细胞,称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可通过吞噬和降解来清除病原体。
一些研究证实,卡介菌素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促进免疫细胞局部化,加强免疫细胞间相互联系,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二、卡介菌素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2.1 卡介菌素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BCG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且能够激发免疫反应,进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抵抗肿瘤侵袭。
因此,BCG在膀胱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的临床实践表明,BCG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治愈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同时也极少出现中毒反应,这使得BCG成为了膀胱癌的重要治疗药物。
2.2 卡介菌素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BCG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治疗难度较大。
研究表明,BCG可以直接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此外,BCG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营养供应和生长。
BCG作为一种减毒活疫苗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最有效的灌注药物。
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激动剂,需要适当的受体来发挥作用。
最基本的条件是受体可以在BCG的诱导下引起较强的TH1细胞免疫反应。
TH1活化后刺激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BCG相关的杀伤细胞大量增殖,同时可刺激淋巴因子及干扰素的产生,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最近的资料提示BCG可能通过NO途径来发挥作用。
BCG膀胱内灌注疗法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有资料统计TUR-Bt+BCG灌注化疗组复发率平均为29%,单纯行TUR-Bt组复发率却高达67%。
Herr提出膀胱内灌注BCG可延长发生肌层浸润和转移的时间,随访死亡率也从治疗前的32%下降至治疗后的14%;需作膀胱全切的病人比率明显下降,由42%减少至26%,接受手术的时间也大大延长(由8个月延长至24个月),并可在术后延长生存时间。
长期随访证明BCG灌注疗法对于延长肿瘤复发时间,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疗效肯定。
对于CIS病人的治疗,BCG更能充分表现它的优越性。
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76%的病人经BCG灌注治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
而且,对于BCG敏感的病人此后只有11%需作膀胱全切。
但是对于已侵犯肌层的肿瘤病人疗效不佳。
BCG灌注治疗的疗程时间长短问题目前尚存在争议。
大多数人认为仅仅一个为期6周的疗程是不够的。
Lamm提出了一项新的“6+3”方案替换老的“6+6”方案。
其具体治疗计划如下:患者先接受一个为期6周的BCG诱导阶段,而后在3个月及6个月时各灌注治疗一次,每次3周,每周1次,6个月一循环,共治疗3年。
大剂量口服复合维生素(VitA、B6、C、E)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在BCG的使用过程中有近90%的患者会出现类似于膀胱炎的症状,大多数患者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对出现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降低BCG的浓度(一般降低1/3或1/10)来减轻副作用,也可每日服用异烟肼300mg控制症状,但并不主张预防性应用。
卡介苗和干扰素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为了解卡介苗(BCG)与α-干扰素联合应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将56例膀胱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BCG 75 mg+α-干扰素60万u,另一组单用BCG 75 mg膀胱内灌注。
随访6~72个月,平均38.6个月,肿瘤复发者BCG+α-干扰素组3例(10%),BCG组8例(28%)。
结果表明:BCG与α-干扰素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我院自2005年起联合应用BCG与α-干扰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膀胱癌56例,男44例,女12例。
年龄43~76岁,平均61岁。
初发肿瘤39例,复发17例;单发47例,多发9例。
全组56例在灌注前行膀胱部分切除41例,TURBt 15例。
病理证实均为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Ⅰ级23例,Ⅱ级28例,Ⅲ级5例。
临床分期:T0期11例,T1期39例,T2期6例。
随机分为BCG+α-干扰素组和单用BCG组,每组28例。
1.2治疗方法:BCG每支含75 mg活菌,α-干扰素每支30万u。
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
BCG+α-干扰素组:BCG 75 mg+α-干扰素60万u+生理盐水至60 ml;BCG组:BCG 75 mg+生理盐水至60 ml。
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当药液即将注毕时,将阴茎尿管竖直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防拔尿管时BCG残留于尿管内。
灌注后每15分钟变换一次体位(左、右、仰、俯),保留1小时以后排出。
每周灌注1次,共6次,此后1年内每月1次,1年后每3月1次至2年。
2结果两组5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8.6个月。
术后定期行尿常规、尿细胞学及膀胱镜检查,若发现可疑病变,即行活检,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
BCG+α-干扰素组有3例(10%)分别于术后1~2年复发。
BCG组8例(28%)分别于术后1年内(2例),1~2年(5例),2年后(1例)复发。
重组卡介苗治疗膀胱癌的研究现状发表时间:2017-03-21T15:40:17.1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邓翔王坚[导读]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01)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有报道指出全球膀胱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6位,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在第10位[1]。
90%以上的膀胱癌为移行上皮癌,其余类型还包括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
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70%以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后,约80%的患者会复发,同时约30%的患者会进展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因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需行辅助治疗,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率和进展[2]。
与膀胱灌注化疗相比,灌注BCG可以显著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几率,而且持续灌注治疗可以提高其疗效。
因此卡介苗免疫疗法已经成为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原位癌(CIS)术后预防复发和进展的标准治疗方法[3]。
尽管BCG膀胱灌注在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中效果明显,但是仍有30%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对BCG灌注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且有些患者对其局部及全身副反应耐受差而被迫中止使用BCG膀胱灌注[4]。
最近有研究表明基因重组卡介苗相对于传统卡介苗可能有更低的副作用以及更佳疗效,本文就重组卡介苗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rBCG是把BCG作为工程菌,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外源基因导入BCG中,靠着BCG在宿主内的反应,表达多种外来抗原,来诱导对多种疾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rBCG有2大类:1.TH1免疫应答为基础的重组卡介苗1.1 分泌人白介素2的重组卡介苗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多向性作用的关键细胞因子[5]。
IL-2主要是由活化的Thl淋巴细胞产生并分泌,之后与白细胞介素2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1)能刺激已被特异性抗原启动的T淋巴细胞增殖;(2)活化T淋巴细胞,促进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效应细胞产生消灭肿瘤细胞作用;(3)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以增强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间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效应细胞产生消灭肿瘤细胞作用;(4)通过刺激产生TNF使肿瘤细胞凋亡,在机体免疫中有关键性作用[6]。
癌症研究中的免疫治疗方法引言:癌症是世界范围内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有一定效果但具有许多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在癌症研究中应用的免疫治疗方法。
一、卡介苗(BCG)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膀胱癌是充满挑战性的肿瘤类型之一,卡介苗(BCG)作为一种免疫细胞因子被广泛应用于其治疗中。
BCG通过激活机体的自然免疫系统,使其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攻击。
临床试验表明,在非浸润型膀胱癌患者中,BCG可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及进展,并提高存活率。
然而,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膀胱癌患者,因此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以便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其通过解除肿瘤对T 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这类药物可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表面蛋白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临床试验表明,在多个癌种中ICIs均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例如,CTLA-4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PD-1及PD-L1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癌种中也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前景。
三、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随着基因测序及组学技术等的发展,《国家癌症大会》于2015年提出了个体化精确治疗理念。
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基于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免疫系统,通过对肿瘤基因组测序、表观遗传学及免疫学分析,针对患者的癌细胞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种方法使得免疫治疗成为可能,且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另外,各类与抗肿瘤有关的细胞因子、抑制剂等也可以根据患者特异性进行调配使用。
四、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一种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手段。
该技术主要分为两步:首先从患者血液中提取T细胞,并经过基因改造程序实现特异性靶向;接着将改造后的T细胞重新注射到患者体内,以实现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曹达龙;叶定伟【摘要】膀胱癌已成为泌尿男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自1976年将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成功地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之后,膀胱癌的治疗未见显著进步,尤其是局部进展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膀胱癌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和细胞毒 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证实不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显著改善局部进展和晚期膀胱癌患者的预后.PD-1、PD-L1和CTLA-4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负向调控信号,恢复T细胞活性,从而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其他免疫治疗还包括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等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将对免疫治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等进行综述.%Bladder cancer is one of the common genitourinary malignancie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intravesical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 in the 1970s for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re have not been any major breakthrough drugs especially for locally advanced and metastatic bladder cancer. Recently, the immunotherapy for bladder cancer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programmed death 1 (PD-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and 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 pathways have shown significant long-term responses and tolerable safety profiles for locallyadvanced and metastatic bladder cancer. Inhibitors targeting PD-1, PD-L1 and CTLA-4 are mainly used to restore T cell activity by blocking negative regulation signal, and to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 cells. Other immunotherapies includ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 therapy also have great prospects. In this review, the effect of immunotherapeutic agents and the mechanisms in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 a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膀胱癌;免疫治疗;卡介苗;PD-1;PD-L1;CTLA-4【作者】曹达龙;叶定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泌尿男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已成为欧美国家的第九位常见恶性肿瘤[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