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49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指南是指医学专家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的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般性的膀胱癌诊疗指南:
1.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常规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膀胱癌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腹部CT 或MRI等,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程度。
3. 病理学检查:通过膀胱镜检查取得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分级。
4. 分期评估:膀胱癌分为肌层非侵袭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和肌层侵袭性膀胱癌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根据病理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期评估。
5.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膀胱癌,可行经膀胱镜切除肿瘤(TURBT),对于肌层侵袭性膀胱癌,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切除手术,并可能需要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
6. 辅助治疗:对于某些高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术前或术后的化疗或放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7. 随访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包括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膀胱癌的诊疗指南是根据目前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来确定。
因此,建议在确诊膀胱癌后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单纯尿路感染定义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感。
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1.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l)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3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3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日。
如果用药后48-72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14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6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72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j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2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3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i时药和ESBs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8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79●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12期2014第一版NCCN 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解读曹子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胸外科,上海 200127)通讯作者:曹子昂 E-mail :dr_cao@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肺癌的20%。
其发病原因与吸烟密切相关,主要特征表现为恶性程度高,瘤体倍增时间短,转移早而广泛,初始治疗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缓解率高,但治疗后极易发生继发性耐药,容易复发[1,2]。
迄今为止对小细胞肺癌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给众多学者针对具体临床诊治带来诸多困惑。
虽然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对小细胞肺癌作出了相对详细的治疗指南,但通过循证医学的调查,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NCCN 在原有的2013第二版指南的基础上,重新做了修订和调整,定为2014第一版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2014版指南”),本文就此新修订的内容作一解读。
1 在分期辅助检查一栏中,2014版指南将“PET/CT 或骨扫描显示有异常同位素浓聚但无法确定是否有潜在骨转移时,可考虑做MRI 检查”,修改为“如果PET/CT 不能确定是否有骨转移存在,可考虑做骨扫描或MRI 检查”自从PET/CT 问世以来,由于其检查方法的简便和全面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其主要优势就是筛查有无转移灶的存在和确定原发灶的位置,因此在高危人群常规体检和患者术前检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NCCN 也将其作为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PET/CT 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骨扫描(BS )、CT 相似,但其准确率和漏诊率要高于骨扫描或MRI [3]。
但是随着临床资料的积累发现,PET/CT 对于某些非肿瘤性特异病灶或者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仍然存在盲区或难以鉴别诊断,而通过骨扫描或MRI 却能得到补充诊断。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首次发布了《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进行了3次修订。
2014年8月,ESMO进行了第4次修订,并发表在其会刊《肿瘤学年鉴》(Ann Oncol)上。
2014 年版《指南》中,诊治原则针对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包括膀胱鳞癌和腺癌。
现就本版《指南》中的诊治原则及与2011年版相比更新的部分内容与大家逐一分享。
2014年版《指南》全文包括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病理诊断、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局部或局限性膀胱癌的治疗、进展性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个性化治疗、随访和远期并发症、注释、利益冲突声明、参考文献,共10部分内容。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2014 年版《指南》第1 部分“发病率”中增加了流行病学,简要介绍了膀胱癌的高发年龄和临床症状的特点。
将2008年欧洲膀胱癌发病率数据更新为2012 年的数据。
2012 年欧洲新发膀胱癌患者151297 例,年龄标准化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17.7例/10万人口,女性膀胱癌发病率为3.5 例/10 万人口。
2012年欧洲膀胱癌患者死亡52395例,年粗死亡率为7.1例/10万。
病理诊断2014年版《指南》第2部分中将2011年版的“诊断”修改为“病理诊断”。
两版病理分类都推荐采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膀胱癌分类标准。
鉴于1973年WHO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标准的实用性,且应用广泛,2014年版中建议可以分别采用2004 年或1973年WHO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标准。
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在《指南》第3部分“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中,两版都强调要仔细完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全血及肾功能检查、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和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为了解是否有肿瘤超出膀胱或侵及邻近器官必须做双合诊检查。
由于是否伴有原位癌会影响治疗方案及预后,两版都强调当尿细胞学阳性或既往诊断有原位癌时,应对膀胱镜检查时发现略带红色的的区域或有怀疑的区域进行活检或随机活检。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一)2007一、前言膀胱癌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
目前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尚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膀胱癌的临床诊疗行为进行规范。
为了进一步统一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利于对膀胱癌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判定以及与各地区膀胱癌诊疗结果的比较,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分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经过反复研讨,编写完成了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便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相应有益的指导。
在《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过程中,通过PUBMED医学检索网、中华医学期刊网等对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论文特别是近10~15年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
根据论文可信度的评价,最后《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42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41条。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一)流行病学1.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排名第六位,女性排在第十位之后[1]。
在美国,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位列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之后,在女性恶性肿瘤位居第九位[2]。
2002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10.1/10万,女性为2.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男性为4/10万,女性为1.1/10万。
美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24.1/10万,女性为6.4/10万[10。
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06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为61 420例(男44 690例,女16 730例),死亡病例数为13 060例(男8 990例,女4 070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