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第2章 储层和盖层(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第一节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Pt=V p/V t*100%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直径>0.5mm,相应裂缝宽度>0.25mm,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
3. 微毛细管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液体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 e/V t*100%二、渗透性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
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K即为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D)。
国际单位:μ=1Pa.s △P=1Pa F=1m2 L=1m Q=1cm3/s则:K=1μm2常用单位:μ=1厘泊△P=1大气压 F=1cm2 L=1cm Q=1cm3/s则:K=1D=1000md1D=0.987μm21D=987*10-6μm2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表示为Ko/K、Kg/K、Kw/K。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专业课复习要点#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石油类型(2)含蜡量(3)含硫量(4)钒和镍含量与比值(5)碳稳定同位素组成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主要成分:烃类,通常甲烷占优势(2)次要组成:非烃气(3)痕量到微量的惰性气体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1)石蜡型(2)环烷型(3)石蜡—环烷型(4)芳香—中间型(5)芳香—环烷型(6)芳香—沥青型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1)正构烷烃(2)异构烷烃(3)环烷烃(4)芳烃和环烷芳烃(5)含硫、氮、氧化合物(6)生物标记化合物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1)硫酸钠型(2)重碳酸钠型(3)氯化镁型(4)氯化钙型6.油田水的来源?(1)沉积水(2)渗入水(3)转化水(4)深成水。
7.油田水的产状?(1)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2)与油层的相对位置分为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3)按照水在储集层的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水、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1)无机组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2)有机组分:烃类、酚和有机酸(3)溶解气:O2、H2、CO2、H2S、CH4、He等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1)生物成因气:甲烷气及部分CO2和少量N2;δ13C1值一般-55‰〜-90‰之间;δD值较低。
(2)油型气:石油和凝析油伴生气,重烃气含量一般大于5%,最高可达40%〜50%,甚至可超过甲烷含量。
过成熟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碳稳定同位素:由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过成熟干气,大致分别为-55‰〜-40‰、-45‰〜-30‰、≥-35‰;δD 偏高,与δ13C值频率分布特征一样,随烷烃气中碳数增加,δD值频率区间值变重。
(3)煤型气:重烃气含量有时可达10%以上,甲烷气一般占70%-95%.非烃气中普遍含N2和Hg蒸气,也常含CO2,但贫H2S;我国煤型气的δ13C1值分布在-41.8‰至-24.9‰之间。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地下岩石中之所以能够储存石油、天然气,其基本条件是这类岩石的孔隙性比较好,能够提供给油气以储集空间;同时还具有比较好的渗透性,允许油气注入其孔隙空间。
这种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就是储集岩。
储集岩的概念只表明其具备储集油气的能力,并非一定都已储集油气。
储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可称为含油气层。
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油气层。
虽然理论上没有岩性限制,但实际上已发现的油气绝大多数产自沉积岩层,其中以砂岩和碳酸盐岩最为重要。
因此,储集岩又被习惯性称做储集层(简称储层)。
早在油气注入之前,储层的孔隙(或裂隙)中应该是饱含地层水的。
由于石油天然气通常比油田水的密度要小,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由于受油田水的浮力驱使,油气通常具有向上倾方向渗流的趋势。
如果储层上方发育致密岩层,则对油气向上逸散能起阻止作用。
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石形象地叫做盖岩,也习惯地叫做(封)盖层。
盖层和储层对油气所发生的作用是相反的。
对于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评价越好;盖层则越致密越好。
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
盖层也不是绝对没有孔隙,只是非常致密、孔隙半径很小、能对下方的油气发生足够大的毛细管阻力。
盖层主要依靠这种毛细管压力来封闭油气。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含油气层还包括其含油气饱和度等。
第一节储集层的物理性质一、储集层的孔隙性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岩石中的空隙按其形状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
孔隙是三维发育的,裂缝主要是二维延展的。
较大的孔隙则笼统地称为孔洞或洞穴,“孔”与“洞”没有严格界限,一般界限为1-4mm。
按照孔隙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表2-1)。
表2-1孔隙/裂缝大小分类表(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 ,裂缝宽度大于0.25mm 者。
在超毛细管孔中液体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