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5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第七章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
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复习要求】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
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点、难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考核知识点】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路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立,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安排4学时。
教学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许多精彩的描绘。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引领我们具体实践的目标。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掌握了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框架】【考情分析】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 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四.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根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 利”的结论,即著名的“一国胜利论"。
在"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 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多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多选)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单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选)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多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