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质点的直线运动教案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2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教学PPT等;
3. 教学材料: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实验数据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规律,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例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
5.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开展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质点备课教案模板教学内容:质点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质点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质点的运动规律。
3. 能够应用质点的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质点的定义和特征。
2. 质点的运动规律。
3. 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难点:1. 解决复杂情况下的质点运动问题。
2. 理解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平面上的质点运动实验装置。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质点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讨论质点的特征及运动规律。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质点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分析质点在运动中的运动规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使用平面上的质点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
2. 观察并记录质点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质点的运动规律。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质点运动的案例题目。
2.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
3. 老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质点运动规律。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质点运动的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2. 老师进行答疑和解析。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2. 学生对质点的概念和运动规律掌握情况如何。
3. 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晰明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
4. 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实验效果如何。
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质点的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验演示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知识,希望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关于高中物理质点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并能够区分质点与物体的区别;
2. 掌握质点的运动特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质点的概念及特征;
2. 质点的运动描述;
3. 质点的运动学公式;
4. 实验: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点的概念和特征;
2. 质点的运动描述;
3. 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质点的概念,并与物体进行对比,引出质点与物体的区别。
二、学习(30分钟)
1. 教师讲解质点的运动描述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质点的运动方式;
2. 学生讨论质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特征,探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推导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三、实验(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质点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质点的运动特征;
2.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学习体会;
3. 布置作业:完成质点运动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点的运动特征,并掌握相关运动学公式的应用方法。
通过实验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质点运动的理解。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
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二、教学目标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
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
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
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如: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
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
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物体和质点填写:(1)质点就是没有,没有,只具有物体的点。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是直线,叫直线运动;是曲线,叫。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中物理质点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质点的运动特性;
2.学会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掌握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点的运动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难点: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质点的概念,让学生体会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讲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什么是质点?
2. 质点的运动特性
3. 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三、讲解相关运动定律和公式(15分钟)
1. 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
4. 运动方程
四、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运动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
五、练习和反馈(15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的运动特性和相关运动定律,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质点的运动特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一物理质点教案【优秀3篇】高一物理质点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4.认清时刻与时间的区别和联系。
5.掌握位移和路程两个概念及他们的区别。
6.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
【自主学习】1、质点:⑴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⑴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客观并不存在。
2、参考系: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的物体。
⑴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例如:甲、乙两辆汽车由西向东沿同一直线,以相同的速度15m/s并列行驶着。
若两车都以路旁的树木作参考系,则两车都是以15m/s速度向东行驶;若甲、乙两车互为参考系,则它们都是的。
⑴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表示,时间间隔用表示,时刻与物体的相对应,表示某一瞬间;时间间隔与物体的相对应,表示某一过程(即两个时刻的间隔)。
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如:第4s末、第5s初(也为第4s末)等指的是4s内(0至第4s末)、第4s内(第3s末至4s末)、第2s至第4s内(第2s末至第4s末)等指的是。
4.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的物理量,位移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关,物体的位移可以这样表示:从到作一条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
注意区分位移和路程:5.矢量和标量既有又有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
矢量相加与标量相加遵守不同的法则,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的法则,矢量相加的法则与此不同。
高中物理必修质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3. 理解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在描述质点运动中的应用;4. 能够运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 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描述质点的运动状态;2. 运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质点的概念,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质点,有哪些特点。
2. 教师解释质点的定义和特点,引出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
二、探究1.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对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学生探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讲解1. 教师讲解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师示范如何利用质点的运动状态描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四、练习1. 学生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
2.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作业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质点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描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质点的教案1. 了解质点的概念及特点;2. 理解运动学中质点的基本运动规律;3. 掌握质点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4. 能够应用速度和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质点的概念和特点;2. 质点的运动规律;3. 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4. 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点的概念、运动规律和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质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质点的探究欲望。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质点的概念和特点,讲解质点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20分钟)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速度和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质点运动规律的具体应用。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质点运动规律的理解,并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和深化认识。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学习。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和思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质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及时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板书、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实践探究。
九、教学评估教师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作业考察等评估,检验学生对质点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质点和位移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实例,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能说出质点的概念,会确定怎样运动的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2.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确定位移并会计算位移.3.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一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或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会计算位移并能体会到位移的矢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同学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并体会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学会倾听,为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点滴积累.二、教学重点 1.理想化的模型——质点.2.位移.三、教学难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演示弹簧振子2.老师从某位置走到另一位置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并分析弹簧振子及老师的运动性质,怎样描述和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学生活动]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找两个小组的两三位同学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质并确定出他的位置,让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让学生的描述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尽量严谨,会用确定坐标系的方法表示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推进新课[教师活动]在研究老师的运动的时候,通常说的老师的位置在哪,同学们是以老师的哪个部位来衡量的呢?(脚还是头?)[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以老师的整体或任何一个部分为研究对象都可以,因为老师的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对质点概念的形成,提出最初步的印象.[教师活动]1.接着研究纸飞机的运动.2.观察陀螺的运动.提示学生分析纸飞机、陀螺的运动情况,会确定它们的位置,讨论纸飞机的各个部分运动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如果研究纸飞机飞行的路径很长的时候可以忽略各部分的差异,如果路线较短,则不可忽略各部分的差异;陀螺运动分析.得出一般平动或可以忽略自转影响的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之间的距离比物体大得多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直径大得多,因自转引起地球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因而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它当作质点.然而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时要考虑地球自转,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所以所谓的“大小”是相对要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言的.物体的运动为平动时此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它的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教师活动]1.任意抛出乒乓球.2.再抛纸飞机.3.以学生自己从起床开始一天的运动为例表示物体的位置.方法引导提示:已经可以确定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怎样表示出来呢?是用路径好还是用直线好?最好把方向、远近都表示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比较全面的概念,老师明确:位移、矢量.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注意:先得出位移的概念,然后再给它加个“矢量”帽子,明确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精讲关于位移要弄清以下几点:“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无关.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教师精讲[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位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了位移就可以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今后要讲的速度、加速度、功等都是建立在位移的基础上的.路程是建立在路径的基础上的.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我们通常将物体运动分类就是以运动轨迹为依据的.矢量和标量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以及我们学过的功等.与它相对应的是矢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冲量、动量等等.[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教师精讲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答案:D[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教师精讲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点评:质点作为学生在高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让学生仔细体会,只要把握问题的实质,一般不会很难.课堂小结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板书设计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质点的直线运动一、基础知识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物体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时,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2.参考系:在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定作为参考、假定不动的其他物体。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就可能不同。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3.时刻与时间:4.位移和路程:5.速度和加速度: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且 加速度 不变的运动。
基本公式基本推论at v v 0+=2aT x Δ=20at 21t v x +=2vv v v 02t +== ax 2v v202=2v v v 222x +=7.运动图像:s-t 图像 v-t 图像定义 是反映直线运动物体__位移__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反映直线运动物体__速度__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切线斜率 图像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__速度的大小__、正负表示物体__速度的方向__图像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__加速度的大小__、正负表示物体__加速度的方向__运动甲: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__静止__状态乙: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__匀速直线__运动甲: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__匀速直线__运动乙: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__匀加速直线__运动面积1)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相应时间内的__位移__2)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说明位移的方向为__正__ 3)面积在时间轴下方,说明位移的方向为__负__8.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1)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 1:2:3:…:n(2)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 12:22:32:…:n2(3)在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s 1∶s 2∶s 3∶…∶s n = 1:3:5:…:2n-1(4)通过1X、2X、3X……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 n(5)通过第一个X、第二个X、第三个X……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 n(6)通过1X末、2X末、3X末……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 n注意:1、此规律只适用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解题时先确定所研究的问题(等分运动时间/等分运动位移)3、区分nT内和第几个T的位移比,nX内和第几个X内的时间比4、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常规题型例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以看做质点B.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C.物理学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没有区别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属无关的或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练习1.下列问题中所研究的物体或人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C )A.研究“摩天”轮的转动情况B.评委为体操运动员刘璇的“跳马”动作评分C.估算一辆轿车从长沙开到上海所需要的时间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某一铁路桥所用的时间练习2.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A.质点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C.研究运动员在3000米长跑比赛中运动的快慢时,该运动员可看做质点D.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例2.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先确定参考系B.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它物体C.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只能选取地面为参考系D.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练习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虫子,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的原因是( C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的飞行速度远小于飞行员的速度C、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来说是几乎静止的D、飞行员的手特有劲练习2.飞机着地后还要在跑道上滑行一段距离,机舱内的乘客透过窗户看到树木向后运动,乘客选择的参考系是( C )A.停在机场的飞机B.候机大楼C.乘客乘坐的飞机D.飞机跑道例3.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的是(BD ),表示时刻的是(AC )A.早上6时10分,列车从上海站出发 B.列车一共行驶了12小时C.列车在9时45分到达途中的南京车站 D.列车在南京车站停留了10分钟例4.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位移和路程是两个相同的物理量B.路程是标量,即表示位移的大小C.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D.若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练习1.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 下方25 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D ) A.25m、25m B.65m、25m C.25m、-25m D.65m、-25m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出租车应按路程收费B.出租车应按位移收费C.在曲线运动中,同一运动过程的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D.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测定的是运动员的路程例5-1.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练习1.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瞬时速度( AC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2011年8月28日铁路调整列车运行后,部分高铁和客专的动车组速度悄然降低,如济南西—杭州的G51次列车,在沪杭高铁段时速由350 km降至300 kmC.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D.由于堵车,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 m/s练习2.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又以20 m/s的速度从乙地运动到丙地,已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等于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试求物体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v1=10 m/s,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v2=20 m/s,若物体运动的总位移为2x.则总时间:t=xv1+xv2=320x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v=2xt=403m/s例5-2.关于速度、加速度正确的说法(CD)A、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B、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C、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D、物体加速度值减小,速度可能增大练习1.关于物体的下列运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C)A.加速度逐渐减小,而速度逐渐增大B.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改变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而速度保持不变D.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练习2.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AD)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练习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内速度由20m/s减为5m/s.求10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和加速度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10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为,△v=v t-v0=(5-20)m/s=-15m/s即速度变化的大小为15m/s ,△v 为负值表示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物体的加速度为,a=△v/△t=(-15/10)m/s 2=-1.5m/s 2即加速度的大小为1.5m/s 2,a 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练习4.计算下列运动中的物体的加速度(1)某飞机的起飞速度是50m/s ,要求飞机在8S 内离开跑道,求飞机起飞时的最小加速度 (2)一辆汽车正以54km/h 的速度行驶,发生紧急情况刹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5S 停止 (1)飞机从跑道滑行起飞的末速度是v t =50m/s ,滑行的最长时间t=8s,由题意知飞机由静止起动,v 0=0 据加速度公式a=△v/△t=(v t -v 0)/t=[(50-0)/8]m/s 2=6.25m/s 2(2)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 0=15m/s ,末速度v t =0,时间t=5s .若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火车的加速度a=△v/△t=(v t -v 0)/t=[(0-15)/5]m/s 2=-3m/s 2式中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例6-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t =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 ,方向向东;当t =2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 ,方向仍向东,当t 为多少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 BC ) A .3 s B .5 s C .7 s D .9 s运用公式v=v 0+at 求出a ,a 为负说明方向与初速度相反,再求物体速度为正2负2所需时间练习1. 中国首架空客A380大型客机在最大重量的状态下起飞需要滑跑距离约3000m ,着陆距离大约为2000m .设起飞滑跑和着陆时都是匀变速运动,起飞时速度是着陆时速度的1.5倍,则起飞滑跑时间和着陆滑跑时间之比是?由x = vt/2解得起飞滑跑时间和着陆滑跑时间之比是 t 1:t 2 =(x 1/x 2)(v 2/v 1) =1∶1例6-2.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 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A ) A .3 s B .4 s C .5 s D .6 ss =v 0t -12at 2,解得t 1=3 s ,t 2=5 s ,因为汽车经t 0=v 0a=4 s 停止,故t 2=5 s 舍去,应选A练习1.(2011,天津)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 5t + t 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D ) A .第1s 内的位移是5mB .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 .任意相邻1s 内的位移差都是1mD .任意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由公式s =v 0t+12at 2得出,v 0=5,a=2。
第1s 位移5×1+12=6,A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