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岩体分类分级
- 格式:ppt
- 大小:667.50 KB
- 文档页数:26
岩石风化程度及岩体分级
一、《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与定性划分的岩石坚硬程度的对应关系
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附录A
2、风化系数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3、岩石风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征和定量指标划分外,也可根据当地经验划分;
4、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5、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1、Ⅰ类岩体为软岩、较软岩时,应降为Ⅱ类岩体;
2、当地下水发育时,Ⅱ、Ⅲ类岩体可视情况降低一档;
3、强风化岩和极软岩可划为Ⅳ类岩体;
4、表中外倾结构面系指倾向与坡向的夹角<30°的结构面;
5、岩体完整程度按附表A-2确定。
五、《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24-98)
)
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H 岩体风化带划分
八、《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
附录F 岩体风化带划分
风化程度划分。
工程岩体分级方案摘要工程岩体的分类和分级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考虑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工程岩体分级方案。
该方案根据岩石的岩石名称、岩石的完整性、岩石的均匀性、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硬度、岩石的风化、岩体的开裂、岩体的岩浆与非岩浆等多个指标对岩石进行了分类和分级。
通过对岩石的分级,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设计的依据。
1. 引言岩石是大自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物质,是地球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在工程项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地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隧道工程等工程项目的构造材料,同时也是工程施工和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因素。
在岩石工程领域,对岩石的分类和分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建立合理的岩体分级方案,不仅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设计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现有的岩体分级方案目前,已经存在许多岩体的分类和分级方法。
根据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岩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而每一大类型下还有许多的小分类。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岩石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分级方法。
但是,目前的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分类方法繁琐复杂、分类标准不够科学、分类不够细致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综合的岩体分级方案。
3. 工程岩体的分类和分级在岩石工程领域,对岩石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岩石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多个方面都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在本文中,我们将岩体分级分为七个等级,即I级岩体、II级岩体、III级岩体、IV级岩体、V级岩体、VI级岩体、VII级岩体。
在对岩石进行分级时,我们将考虑岩石的岩石名称、岩石的完整性、岩石的均匀性、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硬度、岩石的风化、岩体的开裂、岩体的岩浆与非岩浆等多个指标。
5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5.1 一般规定5.1.1 对工程岩体进行初步定级时,宜按表4.1.1规定的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作为岩体级别。
5.1.2 对工程岩体进行详细定级时,应在岩体基本质量分级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工程的特点,考虑地下水状态、初始应力状态、工程轴线或走向线的方位与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的组合关系等必要的修正因素,其中边坡岩体,还应考虑地表水的影响。
5.1.3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工程埋深或开挖深度、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运动史、主要构造线和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岩爆、岩芯饼化等特殊地质现象,按本标准附录B作出评估。
5.1.4 当岩体的膨胀性、易溶性以及相对于工程范围,规模较大、贯通性较好的软弱结构面成为影响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工程岩体级别的影响。
5.1.5 岩体初步定级时,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可按本标准附录C中表C.0.1选用。
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参数,可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和结构面结合程度,按本标准附录C中表C.0.2选用。
5.2 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5.2.1 地下工程岩体详细定级时,如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进行修正,并以修正后的值按表4.1.1确定岩体级别。
5.2.1.1 有地下水;5.2.1.2 岩体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5.2.1.3 存在本标准附录B表B.0.1所列高初始应力现象。
5.2.2 地下工程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可按附录D计算。
5.2.3 对跨度等于或小于20m的地下工程,当已确定级别的岩体,其实际的自稳能力,与本标准附录E 相应级别的自稳能力不相符时,应对岩体级别作相应调整。
5.2.4 对大型的或特殊的地下工程岩体,除应按本标准确定基本质量级别外,详细定级时,尚可采用有关标准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岩体级别。
5.2.5 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岩体应按表4.1.1规定的基本质量级别定级。
4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4.1 基本质量级别的确定
4.1.1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应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和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两者相结合,按表4.1.1确定。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表4.1.1
4.1.2 当根据基本质量定性特征和基本质量指标(EQ)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通过对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级别。
必要时,应重新进行测试。
4.2 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和基本质量指标
4.2.1 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应由表3.2.1和表3.3.1所确定的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组合确定。
4.2.2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应根据分级因素的定量指标Rc的兆帕数值和Kv,按下式计算:
BQ=90+3Rc+250Kv(4.2.2)
注:使用(4.2.2)式时,应遵守下列限制条件:
①当Rc>90Kv+30时,应以Rc=90Kv+30和Kv代入计算BQ值。
②当Kv>0.04Rc+0.4时,应以Kv=0.04zRc+0.4和Rc代入计算BQ值。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201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2014(GBT50218-2014)是为了统一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并为岩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基本依据而制定的标准。
下面我将从标准适用范围、分级方法、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其他规定等方面对该标准进行详细、全面的介绍。
一、标准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型岩石工程的岩体分级,如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矿山等领域的岩石工程。
该标准适用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分两步进行,先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再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确定工程岩体级别。
二、分级方法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主要依据岩体的完整程度、岩石强度、地下水等因素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岩体的完整性指数、岩石强度指标、软弱结构面发育程度、地下水条件等。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将岩体分为I、II、III、IV四个基本质量等级,其中I级岩体质量最好,IV级最差。
工程岩体级别确定在确定了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后,需要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确定工程岩体级别。
工程岩体级别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的。
根据工程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和工程特点,可以进一步将工程岩体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高,C级最低。
三、工程岩体级别的确定在确定工程岩体级别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工程的重要性:工程的规模、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安全性要求:工程的安全性要求和对岩体的稳定性要求。
地质条件:包括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软弱结构面发育程度、地下水条件等。
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施工方法等因素。
环境条件: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以上因素,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可以初步确定工程岩体的级别。
然后,通过现场勘察和试验等手段,进一步验证和调整工程岩体的级别。
最终确定的工程岩体级别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四、其他规定工程岩体分级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分两步进行。
先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再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确定工程岩体级别。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岩石理化性质,尤其是抗压强度和水平流
动应力,形成四大等级:
一等级:抗压强度大于150MPa,水平流动应力大于50MPa的岩石,
称为无裂缝、无释放剪切、抗压稳定的非弱节理须弥岩,称为一等级岩体。
二等级:抗压强度在100—150MPa之间,水平流动应力在30—50MPa
之间,有少量裂缝、有释放剪切、抗压稳定的弱节理须弥岩,称为二等级
岩体。
三等级:抗压强度在50—100MPa之间,水平流动应力在20—30MPa
之间,基本无裂缝,但有较强的释放剪切,抗压不稳定或薄弱节理须弥岩,称为三等级岩体。
四等级:抗压强度低于50MPa,水平流动应力低于20MPa,具有明显
的裂缝,抗压力学性质不稳定的岩石,称为四等级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