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四章审美主体第一节审美主体概说一、什么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是审美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1、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从审美活动的对象看,它是感性与意义的统一体,它以线条、色彩、形状、音响、韵律等感性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这感性形式又蕴含着意义。
从审美活动的主体看,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一种感性能力,即透过感性现象看到意义(“直击”事物自身的能力)。
2、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引导和推动这审美主体去感知、体验审美对象,从而使得审美活动顺利发生,并最终实现审美理想。
中外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康德认为:我们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做出逻辑判断,而是借助想象力做出情感上的判断,看他是否引起主题的快感或不快感。
《乐记·乐本》曰:“凡音者,生人心音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指出音乐的目的是正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3、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相比,由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使得审美主体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的融合,还表现在主体可以凭借审美想象力,突破时空和现实的限制,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
席勒: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庄子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忘掉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欲望,做到“心斋”、“坐忘”,才能达成审美的自由境界。
三、主体审美结构的层次性审美主体包含着群体的审美主体和个体的审美主体两个层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群体的审美主体为个体的审美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审美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简称主体的审美结构,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注音】dào z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ìwàn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jiě qífēn héqí guāng tong qí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chén chén xī sì huò cún尘。
湛兮,似或存。
wú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白话译文】道”本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
它是那么深厚博大,好像是万物的祖先。
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
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还俨然存在。
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逐句译文]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和顺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场景解释]思想的放荡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
第四章主要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一)•心理动力学派•认知行为理论流派一、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及后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之所以获得“心理动力”的称谓,是因为这个理论的潜在假设是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
它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以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
•心理动力理论有三个部分:人类发展阶段论、人格和变态理论及治疗理论。
两个重要的基本思想是这个理论的基础:–心理决定论——行动来自人们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偶然发生–潜意识——一些想法和心理活动不为我们所知eg.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该理论流派认为:1.儿童会经历一连串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由驱力推动,借此心理压力解放生理需求。
2.生理需求创造出紧张或本能,使我们产生能量去采取行动,以满足需求。
3.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行为,且每一阶段的行为都与前阶段的行为相连结。
•现代心理分析理论更关注个体如何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互动。
其中涉及三个核心概念:•自我和重要他人的关系;•过去和现在经验的关系;•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关系。
•该理论流派的主要贡献:1.心理动力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第一个有很强解释的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创造了生存环境,重视儿童早期、早期关系等。
2.它的治疗方式影响社会工作的关系风格,就是悲观、开放、倾听,鼓励寻求解释和理解人格而不是行动。
3.心理动力理论影响社会工作去重视感觉和潜意识因素,而不是事件和想法。
4.心理动力理论的重要性来自它给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不断的、可拿来运用的架构(例如:潜意识、洞察、焦虑等概念)。
5.心理动力理论影响了几个相关的个案工作模型:心理社会治疗、功能理论、任务中心模型、自我取向的个案工作等。
•心理社会治疗代表人物:Woods, Hollis主要观点:个案工作的目的是改进特定情境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人在情境中)。
社会工作必须要考虑内在心理过程、外在社会因素和它们如何彼此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阅读笔记
第四章的标题是“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得出了以下的阅读笔记:
1. 抗日战争的背景,这一章首先回顾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一部分提到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下来,这一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它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和五卅运动中的积极参与,以及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和领导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作用。
3. 游击战争的策略,这一章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的游击战争的策略。
它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敌后展开的游击战,以及他们的灵活机动、持久战等战略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
4.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章还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尽管两党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推动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5. 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最后,这一章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定的理论信仰、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第四章“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重要性。
通过游击战争的策略、与国民党的合作以及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动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这一章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学习要点】1.声音塑造空间的作用。
2.声音灵活调度时空的叙事能力。
3.声音的情绪性。
4.声画关系类型。
电影声音的特性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早期的有声片,比较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性,当时的制作观众对电影可以复制人声非常着迷,所以电影中有大量的对话,声轨铺得满满的,以至于那时的电影被称为话唠电影(talky pictures),虽然也运用音效,但多自然地发源于画面中,这种声音就是可见的声音,即有画面声源的声音。
很快制作者发现了这类方法的局限,他们开始找到另一种能使电影叙事更灵活的声音手段“不可见的声音”,就是声源并不从画面内发出而来自银幕以外,这可以扩展电影的银幕空间,能给观众视觉以外的信息,而有更强的戏剧效果。
不可见的声音在功能上几乎可以相当于独立的“形象”,承载相当于画面能够传递的信息。
为什么不可见声音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大部分的声音都是不可见的,和视觉不同步,因为我们会认为声音不重要或者没必要知道声源在哪儿。
意识到这一点,电影制作者经常在电影中用声音这个可以提供信息独立的叙事元素。
声音的这个用法可以让人建立形象而不是靠复制形象。
比如听到关门声,我们便能判断有人离开房间了,即使并没有真地看到。
这样摄影机就从很多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更有意义的形象。
这一点对于电影表现人的反应很重要,摄影机可以离开说话人而记录听者的反应。
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见的声音(无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可以比伴随形象的声音更有效果。
一个“声音形象”能够引发我们对形象的想象,表现效果远远要超过直接呈现出的形象。
在恐怖片中,声音的这种用法更为常见,无声源形象的声音能创造出完整的恐怖气氛,能够加强和提升观众的心理紧张程度,门铃的叮当声、细碎的脚步声、吱呀作响的楼梯、开门的吱嘎声、深夜狼的嗥叫,甚至任何不明物体的声音都会加剧紧张恐惧的氛围,这种心理效果是声画同步呈现永远达不到的。
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声音经常还被作为独立情节元素,省略地表现动作结果或者人的反应,使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别是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最为常用。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内容概括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军抗战事迹的小说,由萧红创作。
以下是《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的内容概括:
第四章主要描写了红军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展开了秘密行军。
在战乱的年代,红军不得不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行军,以躲避敌人的追捕。
整个部队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难地穿越崇山峻岭,展开了一场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行军。
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
他们在山林之间穿梭,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但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在行军的过程中,红军不仅要与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随时准备迎接来自敌人的袭击,这使得整个行军过程异常紧张而又危险。
小说通过描述红军行军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压力和艰难,同时也描绘了红军战士们之间的默契和团结。
在严峻的环境下,红军的战士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这一章节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压力和艰难,同时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勇
往直前的英勇形象。
整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红军在极端环境下进行抗战的艰苦历程,以及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信仰的崇高品质。
第四章行为之约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有自由的意志及理解的能力。
同时他也是良善的。
所以人有责任要顺服他的创造者;而且也有能力如此行。
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一个永久的境象。
虽然他过着圣洁的生活,但不一定是永久不变的。
在这一方面可说是美中不足。
他需要进入一个永久的境地。
神试验他,看他是否能在他自己的朝霞下站立得稳。
他给呛一个特别的测验方法,就是禁止他做某一些事。
这件被禁止的事本身并不一定是罪恶的。
神的目的,是要测验人是否愿意完全顺服他。
改革宗神学称这个试验为“行为之约。
”因为该约的成全与否,须视人的举动而定。
创世纪第一至三章中,虽然并没有记载神和人正式立了一个行为之约,但是我们相信,从下列数点上,可以证明这约的确实性。
一、行为之约的根据①立约的元素在这几章内完全存在,即是立约的双方;立约的约制或条件,立约的果实赏赐或惩罚;和立约的表记(参创十七:1~14)。
②自恩典之约的推论。
恩典之约不过是行为之约的实施,为要实现行为之约所没有实现的。
基督降世要补救亚当的失败,实现行为之约的应许。
他生在律法之下,为要拯救生在律法之下的人。
他为我们成全了约法的条件,因为他完全顺服天父的旨意,以至于死(加四:4~5;林前十五:45)。
③根据罗马书五:12~19中基督与亚当的比较。
这段经文指出,基督代表一切在他里面的人,正如亚当代表一切在他里面的人。
基督的功劳,白白的加诸于所有信他的人,正如亚当的罪辜也加诸于他所有的后裔全人类。
基督既然是要应验恩典之约的应许,那么一定在伊甸园也曾和亚当立了一个约(即行为之约)。
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这段经文的意义。
④何西阿书六:7提起亚当的背约。
有些角经家将它译作“他们却如人背约”。
但是这种解释很不通顺,也不合理,因为当人犯罪时,当然他是如人犯罪,这句话岂非成为画蛇添足?英文改正本也将之译作“如亚当背约”。
二、行为之约的元素1.立约之双方立约之双方乃是神和人。
由于神是创造者而人只是受造者,故此立约之双方并不是站在同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