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液
- 格式:ppt
- 大小:6.82 MB
- 文档页数:61
第五节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量、理化特性(一)血液的一般概念1、血量:占体重的7--8%。
,成人循环血量5L。
(1)一次少量失血:小于500ml(<10%=,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出现(2)中等量失血:约1000ml(20%),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3)严重失血:大于30%,危及生命,抢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输血。
(4)一次献血200-300ml:无损害健康。
2、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①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②血浆:淡黄色液体,相当于细胞间质。
血液抗凝离心后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
1、水:90-92%,是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运输的载体,调节体温。
2、血浆蛋白:①白蛋白:形成血浆渗透压,保持水平衡;②球蛋白: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与物质运输有关;③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3、无机盐:Na+、K+、Ca2+、Cl-、HCO3-、HPO42-、SO42-,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4、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氮(NPN),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和肾功能。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缺乏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3、血细胞比容:男:40%—50%,女:37%-48% (二)理化特性:1、颜色:红色(血红蛋白)。
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
2、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1.050—1.0603、粘滞性:4、酸碱度:PH为7.35—7.455、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扩散现象,称渗透。
当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液面差所产生的静水压,称渗透压(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在标准状态下,约为300mOsm,相当于7.6个大气压或5800mmHg。
(1)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高分子物质形成。
使血管外水分渗入毛细血管,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
(2)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低分子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2.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3. 心(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4. 心指数(cardiac index)5.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6. 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7.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8.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9.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10.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11. 血压(blood pressure)12.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13.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14.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15. 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16.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17.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18.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19. 动脉压力感受器(arterial baroreceptor)2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二、填空题1.心脏除了有循环功能外,还有_______功能。
2.心率增快,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______。
3.心房收缩对于心室充盈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心室______。
4.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被_______,半月瓣处于_______状态。
5.等容舒张期时,半月瓣被_______,房室瓣处于_______状态。
6.心室充盈的血量是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和。
7.心室肌收缩面临的后负荷为_________。
8.心室肌收缩前承受的负荷称________,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充盈压)决定心肌收缩的_________。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