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
- 格式:doc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19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6)北京金隅科技学校2016年12月北京金隅科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年报制度是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教学接受有效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防止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减少失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科学决策、管理及改革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学校在认真分析北京市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一年取得的成绩,完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1.学校情况1.1学校概况北京金隅科技学校隶属于北京金隅集团,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学校占地面积175亩,生均面积为49.59平方米,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为100826.41平方米。
1.2学生情况学校有统招、提前招生两种方式,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以及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学校积极探索,改革招生策略,以服务北京市及河北省为主,2015年招生526名,普通中专334名,3+2中高职衔接46名,北京市招生89名,河北省332名,其他地区105名。
2014年招生509名,普通中专435名,3+2中高职衔接64名,北京市招生91名。
2015年招生地区分布图如下。
目前在校生2277名. 毕业生764名。
社会培训达到5336人次。
2015年招生地区分布图【案例分享】发挥中高职资源优势,提升专业影响力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是我校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5年我校的楼宇专业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但是招生状况令人很不满意。
面对新的形势,2016年初两校领导共同研究制定2016年招生策略,共招生58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面提升了两校专业的影响力。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报告一、引言人才培养是任何国家和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报告的编写旨在分析和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成果。
本报告将综合评估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未来的发展。
二、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
首先,我们对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进行了综合调查,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
其次,我们收集了学生的学术成绩、就业情况和发展潜力等数据。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教师和雇主的评价和意见。
三、评估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我们得出以下评估结果:1. 教育资源评估在教育资源方面,该机构配备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充足的教育经费。
这些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在学术成绩方面表现出色,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
此外,他们在就业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并展现了较强的创新和领导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4. 雇主评价雇主普遍对该机构培养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他们认为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够适应职业需求,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改进建议尽管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了机构的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改进空间。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向该机构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拓宽课程设置: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拓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并增加与产业的紧密合作。
3. 强化学生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职业发展方向。
4. 深化教师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及改进建议作者:王秀平来源:《职教通讯》2018年第16期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是高职院校回应社会问责、接收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对外展示自我、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探讨了质量年报的概念及其读者对象,然后基于教育部2017年质量年报要求对无锡市域内7所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的文本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质量年报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组织、数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分析及改进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学堂’的企业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882);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项目“无锡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优化的研究”(项目编号:KX17-A-17)作者简介:王秀平,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机器视觉及机器人控制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6-0050-0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在教育部的倡导下,39 所国家“985工程”学校率先发布了2010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2011年9月下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随后200多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及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了2011年度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
到2015年,质量年报制度推广到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无锡市域内共有9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7所为公办院校,2所为民办院校。
该市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7所院校中有1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3所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1所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一、实际办学条件1、规模与专业设置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有7大类(文化教育、旅游、财经、艺术设计与传媒、电子信息、制造、生物与药品)9小类18个专业,其中文化教育类专业8个,为初等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计算机教育、学前教育、商务日语,非文化教育类专业10个,为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汽车检测与维护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财务信息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教育类专业为传统专业,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数95.8%,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占教育类专业学生数49%。
非教育类专业皆为2010年后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2、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有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维护、心理、语言、音乐、艺术设计、学前教育、云安全、综合布线、企业网搭建、教育录播、汽车检测与维修、教育技术等实验实训室32个;建有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专用乒乓球室;艺术楼有电子琴电钢琴教室6间,钢琴200余台,标准舞蹈教室4间,书画、试唱专用教室12间。
教师教育专业建有26个教育实践基地,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务日语、艺术设计专业建有8个实践基地。
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248421册,电子图书电子图书208483册,电子期刊3072GB(614400册),2014年订阅中文期刊509种、外文期刊12种、报纸40种。
开通了移动图书馆。
3、师资队伍状况与“双师型”队伍学校目前有教师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人,聘任教师26人)。
专任教师正高3人,副高48人(其中副教授28人,高级讲师17人),中级职称56人。
专职教师学历构成:博士1人,硕士75人,本科125人。
学校大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2014年安排专项资金12万元用于“双师型”队伍培训,计有28人获得双师资格,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86%。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了多媒体教室数量,使多媒体教室达70间,学生用计算机达834台。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学校发布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是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通过拓宽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我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是我们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们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授课,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我们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相互学习,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再次是我们加强了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形成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我们注重综合评价,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评估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出等。
我们注重鼓励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并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是我们加强了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我们与各大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我们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实习指导和企业导师制度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谢谢大家!。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一、办学基本信息(一)办学规模截至2014年8月31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9318人。
其中,全日制高职学生3917人;中职学生5401人;成人函授568人。
和2013年相比,全日制在校生增加636人,其中,高职生增加537人;中职生增加99人。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专业结构与规模学院共设置20个专业(不含专业方向),覆盖9个专业大类。
在校生规模最大的3个专业依次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铁道工程专业,占高职在校生总数的24.79%、20.22%、16.01%。
2014年招生专业14个(不含专业方向)。
2.专业调整及优化按照“对接产业优结构,集成合作建专业,强化特色铸品牌,服务产业共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学院根据铁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办学定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构建了对接铁路产业链、覆盖铁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客货服务产业链关键岗位的铁道运输专业群。
2014年围绕铁路和区域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趋势,新增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物流管理2个新专业,停招了电子政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数控技术、铁路运输经济6个专业。
3.重点或特色(品牌)专业学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铁路高职院校,多年来始终坚持铁路办学特色不动摇,铁道运输专业群无论是专业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占主体,呈现出鲜明的铁路特色,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有院级重点专业10个,特色专业6个,其中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
由于升格时间短,学院还没有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及特色(品牌)专业的资格。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人才培养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报告,以评估我们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效果。
本报告旨在展示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优秀成就以及持续改进的努力。
1. 教学资源及设施改善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持续投入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我们积极改善教学设施,建设更加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投入,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2. 课程设计和更新我们重视课程的设计和更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行业需求。
我们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逐渐引入项目制学习和实践课程,并加强实习和实训环节。
3. 师生交流和互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注重师生交流和互动。
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质量。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创业竞赛,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我们与创业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和资源。
5.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我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领导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不断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30】。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贵部门的要求,我们进行了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的工作。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线上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确保尽可能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受访者的意见和反馈。
首先,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了调查问卷,并向相关人员发送了调查链接。
问卷中涵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果等方面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我们共收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回复。
参与人员包括学生、老师、企业代表等多个群体,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面对面的访谈,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通过与师生的互动,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访谈中重点关注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 超过80%的受访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内容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课程设置合理且能满足实际需求,培养目标明确,与市场需求相符。
2. 大约70%的受访者认为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们普遍认同项目实践、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3. 约60%的受访者对所接受的师资力量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帮助和指导。
4. 約70%的受访者表示对人才培养成果感到满意。
他们认为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有竞争力。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关注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 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行业背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4.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评估毕业生的就业效果,并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第1篇2023年,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人才强企”战略,以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开发工作。
现将2023年度人才培养开发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我们紧密结合单位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涵盖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导师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
二、强化培训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入职培训: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了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单位文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升职业素养。
2. 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开展了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3. 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如行业论坛、学术讲座等,拓宽员工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4. 导师制:实施导师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导师,为新员工提供职业规划、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指导,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
三、加大激励力度,激发人才培养活力1. 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
2. 实施人才梯队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关键岗位,为员工提供更多成长机会。
3. 落实人才晋升机制,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发展。
四、拓展合作渠道,引进高端人才1.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单位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积极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单位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五、总结与展望2023年,我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单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开发工作,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员工队伍。
一、引言人才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我们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本报告旨在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规划。
二、培养模式创新1.推行学分制度我们在过去一年中积极推行学分制度,通过制定学分规则和指导方针,明确学生的学业要求和进程。
学分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教学质量保障1.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选聘工作。
通过组织各类教学培训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并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为了做好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1.创新创业教育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组织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2.实践科研能力培养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
通过实际科研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学科前沿,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积极推行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我们希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结语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二、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专业十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一)人才培养目标1. 内容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满足本专业实际工作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专业能力,从事汽车检测、维护、维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专业培养定位表17-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定位分析表(二)培养能力1. 专业设置情况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属于制造大类,开设于2003年,2004年招生,现有毕业生9届,为院级特色专业。
2. 在校生规模表17-2 在校生规模情况一览表3. 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按照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课程)9门,总学分为33分,总学时为50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70时,实践教学136学时。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4门,总学分为14.5分,总学时为2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0时,实践教学64学时。
专业关键能力课程16门,总学分为63分,总学时为9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5时,实践教学427学时。
专业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为10门,专业选修课二个方向共13门,创新创业选修课5门),最少选修10门(公共选修课为4门,专业选修课4门、创新创业选修课2门),选修总学分17分,总学时为2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8时,实践教学52学时。
开设集中性的实践教学课程12门,总学分为61.5分,总学时为902学时。
三年内共计完成189学分,280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529学时,占总学时的54.5%。
课程设置基本情况见下表:表17-3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表4. 创新创业教育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则,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一、办学基本信息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其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内蒙古体育运动学校,2001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立,是自治区唯一的体育高等院校。
学院办学形式为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学历层次和较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社会需要的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特长的体育实用人才。
进入“十二五”后,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强化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12.34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920.41万平方米,办学设施齐全:学院建有教学楼、图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体操馆、摔跤馆、武术散打馆、篮球馆、网球馆、乒乓球馆、塑胶田径场、力量训练馆、综合馆,网球场等配套设施;建有生理解剖实验室、体育公共关系多功能实训室、体育市场营销策划实训室、体育新闻采编实验室、体育新闻后期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网络中心、体能训练中心、多媒体教室、全自动跟踪精品课程录播室、语音室等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完全能够保证学生教学训练需要。
(一)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定位学院明确提出了“竞技训练是立院之本,高职教育是强院之路”的发展思路。
把竞技体育作为学院办学之本,强化了服务竞技体育,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遵循体育、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并积极探索“上下贯通、横向联接、多元立交”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
力求体现学院办学的竞技性、应用性、学术性,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自治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应用型体育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体育产业研发孵化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体育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基地,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而努力奋斗。
目标定位:立足自治区,面向全国;立足行业,面向社会。
以体为本,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全民健身;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后备人才培养与社会体育培训为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自治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
层次定位:大力发展三年制高职教育,适度开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稳步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拓展继续教育。
专业定位:以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专业为龙头,对接市场,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形成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体育特色专业体系。
合理设置专业,三年制高职专业达7个。
服务面向定位:把握行业办学优势和突出体育特色,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体育行业和体育事业。
(二)办学规模2014年,学校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468人,从年级看:2013级146人,2012级110人,2011级212人;学院中职在校生466人。
因为学院只面向本自治区招生,所以生源全部为自治区考生。
2014年与2013年相比高职在校生数量明显上升。
(三)专业建设与特色1、专业结构与规模学院专业建设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目录为依据,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重点建设优势专业,适时调整、优化和提升旧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努力创建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能适应学院规模发展需要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能造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框架。
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实现途径。
学院本学年共设高职专业7个,包括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本学年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招生。
运动训练专业为学院重点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学院特色专业。
与2013年相比,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停止招生,体育保健专业开始招生。
在校生招生规模前3名的专业依次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其中专业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比例超过30%的专业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今年自治区教育厅下达招生计划数200人,实际录取196人,实际报到170人,所有考生全部为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报到率为86.73%,实际录取数及实际报到数都较2013年有所提高,计划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在区内同类院校中位于中游。
普通高中生生源占总生源81.82%,相比较2013年200人招生计划,实际录取170人,实际报到142人的数据,全部都有所提高。
其中报到人数不足(含)20人的专业有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
在全国高考人数明显下降的形势下,2014年学校招生录取人数稳定。
专业设置情况见附表1“专业设置情况表”。
2、重点或特色专业学院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建立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并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院现已将运动训练专业打造为重点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打造为特色专业。
学院加大了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力度,并积极协调自治区体育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盟市体校,努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职教体系,解决学院目前高职生源不足的窘境,并使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成为学院专业建设的“亮点”。
重点或特色专业与2013年相比没有变化。
(四)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重要工作之一,面对高层次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院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进一步制定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奖励办法,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学历、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通过“转型、转岗”合理使用教师资源。
加强对一线教师、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更多教师逐渐向“双师型”过渡。
1、教职员工队伍基本情况截止到2014年9月,学院共有内设机构10个,教职工总数140人。
2、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学院高职部分专任教师78人,校内兼课人员2人,校外兼职教师19人,无校外兼课教师人员。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79%;中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87%;初级职称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33%;博士研究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及获得硕士学位者共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21%。
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55人,占总数的70.51%;45岁以下青年教师5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36%;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及获得硕士学位者20人,占专任青年教师的34.48%。
与2013年相比,从学历结构来看,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及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数有所增加;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增加了两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比例相对均衡。
3、教师校外进修、培训及交流情况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结构调整为主,重点做好新设专业的师资配备与培养,形成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师德高尚的教师、教练员队伍。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专业优秀教师团队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努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通过选送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学习考察等途径,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通过提高学历、外出进修以及通过参赛、参会,参加培训,担任裁判等形式走出去观摩、学习、交流、考察、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本学年教师教练员从参加培训进修的人次和经费投入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截止到2014年9月,学院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及交流46人次,在职或脱产进修5人次,参加校外各级各类培训与交流46人次,到企业实践31人次。
投入经费24.996 万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投入12.068万元。
(五)基本办学条件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按照学院类别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比分析如下。
详见附件2“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及附件3 办学“资源表”。
(六)办学经费及效率1、2013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2013年学院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3045.56万元,其中:学费收入150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4.92%;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2281.34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74.9%;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82.12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2.69%;社会捐赠收入525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17.23%;其他收入7.11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0.23%。
依据以上数据可看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补助收入。
2013年学院年度办学经费收入与2012年对比情况为:2013年办学经费总收入比2012年减少876.08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22.33%;2013年学费收入比2012年减少82.40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35.45%;2013年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比2012年减少1200.83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34.48%;2013年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比2012年减少124.285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0.6%;2013年其他收入比2012年增加6.44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增加965.66%。
依据以上数据可看出,2013年学费收入较2012年少,原因为近年来学生来源有减少的趋势。
2、2013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构成2013年学院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3471.19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670.22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19.3%;设备采购支出42.29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1.21%;日常教学经费支出947.47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27.29%;教学改革及研究支出59.82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1.72%;师资建设支出75.67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2.17%;图书购置费支出2.29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0.06%;其他支出1673.43万元,占年度总支出的48.2%。
2013年学院年度办学经费支出与2012年对比情况为。
2013年办学经费总支出比2012年增加128.11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增长3.83%;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比2012年减少14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2.04%;2013年设备采购比2012年减少392.47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90.27%;2013年日常教学经费比2012年增加451.44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增长91.01%;2013年教学改革及研究比2012年增加47.53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增加386.73%;2013年师资建设比2012年增加62.74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增长485.33%;2013年图书购置比2012年减少5.78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71.55%;2013年其他支出比2012年减少21.35万元,该项指标比2012年减少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