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说笑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10
大班语言《笑》教案教案:大班语言《笑》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笑》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笑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PPT、诗歌《笑》的诵读录音、笑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笑吗?”2.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认真回答,并引导学生就笑的表情或声音进行描述。
二、诗歌欣赏1.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呈现诗歌《笑》,让学生静静地听。
2.教师用适当的语调语音朗读该诗歌,引导学生跟读。
三、集体朗读1.教师让全班齐声跟随自己的语调、语音朗读《笑》。
2.师生共同体验朗读的乐趣,让全班为此次集体朗读鼓掌。
四、理解诗歌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笑》所描绘的情景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快乐与笑声给人带来的美好。
五、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由讨论关于笑的话题,如为什么人们会笑,笑的种类,笑的效果等。
2.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
六、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提问:“你们在哪些场合或哪些时候会笑?”2.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多参与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巩固与拓展1.播放《笑》的诵读录音,引导学生模仿诵读。
2.教师展示笑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笑容、笑声等。
八、课堂总结1.教师向学生强调: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交流方式之一,笑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传递给他人。
2.学生可自由表达对《笑》的感受和体会。
九、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是笑,为什么人们会笑。
2.挑选一些喜欢的笑话,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笑》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笑的认识和感受。
小组活动和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使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交流,并激发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通过听诗歌录音和观看笑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说笑钱钟书答案【篇一:从《说笑》看林语堂与钱钟书笔下幽默的异同】lass=txt>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285-02摘要:从钱钟书的《说笑》一文说开去,谈林语堂的幽默,实质是从反面入手去认识林语堂的幽默。
《说笑》其文写作的时间是在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以后,是针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提出的反驳。
文中用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调,驳斥了林语堂的幽默观点。
本文意在通过对《说笑》一文的分析,区别钱钟书与林语堂笔下幽默的异同。
关键词:钱钟书林语堂幽默异同钱钟书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广博、文笔精炼的文学奇才。
他的幽默是一种表现深刻思想并运用各种知识展开讽刺的深沉的、含蓄的、带刺的幽默,他的幽默有时会今人捧腹大笑,但更多又带有发人深思的韵味,其幽默中还“??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胜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1]让人回肠荡气,是一种豪不留情的,不虚伪的,带讽刺意味的幽默。
从钱钟书的《说笑》一文说开去,谈林语堂的幽默,实质是从反面入手去认识林语堂的幽默,同时也细细品味钱钟书笔下幽默风格在《说笑》一文中的具体体现。
《说笑》其文写作的时间是在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以后,是针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提出的反驳,文中用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调,驳斥了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观点。
【篇二:北京大学2015年秋现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仅供参考答案】txt>1.下面哪篇作品不是选自《故事新编》?(教学视频第二讲)a. a. 《出关》b. b. 《过客》c. c. 《补天》d. d. 《奔月》2.下面哪个人物不是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人物?(教学视频第4讲) a. a. 孙舞阳b. b. 章秋柳c. c. 吴荪甫d. d. 静女士3.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提到,他从15岁之后就同一条河水无从分开了,请问这条河流是?(视频第七讲第一课时)a. a. 澧水b. b. 漓江c. c. 辰水d. d. 沱江4.鲁迅写过一篇名为()的杂文,通过讲述路遇小女孩天真的募捐,不忍告诉这个孩子募捐救灾无用的真相,于是也捐了钱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渴望说真话,又不能不骗人的内心矛盾。
小班语言《笑》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笑的表情,知道笑是表达快乐、友好和满意的一种方式。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笑来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笑的表情,知道笑是表达快乐、友好和满意的一种方式。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笑的表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笑来传递正能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笑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笑脸的特点。
2.新课内容:教师展示不同的笑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笑脸的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笑的表情,如“他的眼睛弯弯的,嘴巴张开,露出白色的牙齿,看起来很开心。
”3.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张笑脸图片,用语言描述笑脸的表情。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描述,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笑的表情的特点,并强调笑是表达快乐、友好和满意的一种方式。
6.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的笑脸,并用语言描述下来。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描述笑脸的表情。
2.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描述。
3.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家人的笑脸。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笑来传递正能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中的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笑的表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补充和说明:1.引导学生观察笑的表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的笑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笑脸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