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8
来自《20世纪中西方文艺理论名人》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斯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目录∙ 1 个人资料∙ 2 人物简介∙ 3 过人天赋∙ 4 发表论文∙ 5 不幸逝世∙ 6 勾勒恋爱∙7 思考方式∙8 著作影响∙9 著作一览∙10 参考资料罗兰·巴特-个人资料罗兰·巴特随笔选姓名:罗兰·巴特性别:男生卒年月:1915年11月12日至1980年3月26日国籍:法国职业:作家荣誉: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罗兰·巴特-人物简介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
其符号学著作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样本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
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影响很深。
罗兰·巴特-过人天赋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于1915年11月12日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瑟堡。
父亲路易·巴特是一位海军军官,在他未满一岁前于北海的一场战斗中死亡。
他的母亲安丽耶塔·巴特与他的姑姑与祖母共同扶养他,在法国巴荣那市,他跟着姑姑学习钢琴,是他初次接触文化的经验。
9岁时他跟随着母亲迁移到巴黎并且居住在那直到成年。
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和文学理论1。
前言2。
小说思想方式3。
资料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 4。
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5。
文学体验和理论思维 6。
意识形态的表达和批评7。
社会介入和理论认知 8。
文学理论分类学9。
社会性规范和学术性规范 10。
小结******************************************1。
前言在结构主义“五巨头”中最初引起我强烈兴趣的不是哲学家福科和阿尔杜塞,而是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和文学家罗兰-巴尔特。
1978年初读巴尔特写于1968年的“历史的话语”时,内心即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野性的思维>是我翻译的第一部结构主义经典书籍(主因其关于历史理论的第九章),“历史的话语”则是我翻译的第一篇结构主义代表性论文。
而最初吸引我投入结构主义研究的这两部作品,均表现出了不同于历史哲学方法论的符号学历史理论风格。
我确信文史理论研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就罗兰-巴尔特而言,他的文本修辞学分析技术其实比他的纯理论性论述更具独创性。
虽然曾获得一般符号学理论家和文化符号学分析家的巨大声誉,巴尔特的“本业”是“文学”,是比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更贴近文学本身或一般文学现象的分析家:前者以20世纪现代派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企图在文化整体视野内渗透文学的“本质”。
巴尔特企图从文学内部解剖和呈现“文学”作品的形成和作用的一般条件和方式。
在20世纪法国结构主义运动中我们看到另一种“文史哲不分家”现象。
在广义人文学理论分析领域,文学理论占据首要地位,因为文学是诸人文学科中除语言学外与语言问题关系最密切者。
语言学一方面是结构主义人文科学的原型和基础,但其“内容”是外在于文化世界的。
文学和文学理论则必然面对着和包含着世界内容。
文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联系由来已久,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兼顾内容和形式的,或以内容和形式的结构关系为对象的;秉持着锐利的结构语言学工具,从而开辟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全新研究方向。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篇一: 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二、符号研究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罗兰·巴尔特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巴尔特_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
就其思想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所编《巴尔特文选》里的一段话可谓盖棺之论:“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的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尔特是将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
”至于他在符号学上的崇高声望则以一件事最为突出,那就是1976年仅有学士学位的巴尔特在福柯的推荐下,成为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文学符号学的讲座教授。
在那倍显荣耀的就职仪式上,他侃侃而谈:我们“单纯的”现代人把权势看成是1种有些人拥有、有些人不拥有的东西。
我们曾经认为权势是1种典型的政治现象;现在我们则相信它也是1种意识形态现象……于是我们发现权势出现于社会交流的各种精巧的机构中,不只是在国家、阶级、集团里,而且也在时装、舆论、演出、游乐、运动、新闻、家庭和私人关系中,甚至在那些企图对抗权势的解放冲动中……在人类长存的历史中,权势于其中寄寓的东西就是语言,或者再准确些说,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结构……说话,或更严格些说发出话语,这并非像人们经常强调的那样是去交流,而是使人屈服:全部语言结构是1种普遍化的支配力量。
《符号学原理》述略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他的符号学理论,主要集中在《神话集》和《符号学原理》两书中,前者主要是符号理论的应用,后者主要是符号理论的建构。
自从索绪尔开始后,符号学的研究目标的确定,大致经过了一个从符号系统到意指系统又到意指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从作为产品的外在的结构化符号转移到作为过程的内在意义生产。
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巴尔特在引言中首先界定了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是具体负责话语中大的意义的那部分,这是全书立论的基础。
意义是全书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切入,就把符号学的研究范围清晰地从语言学中剥离出来。
正如巴尔特本人所言:符号学研究所选择的相关性,从本质上讲涉及到所分析对象的意指活动:我们只从这些对象具有意义这一角度去考察它们,而不涉及、至少不过早地(即在系统并未完全得以重建之前)涉及这些对象的其他限定因素(如心理的、社会的、物理的限定因素)整部书,巴尔特把符号学圈定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这即是巴尔特这本书的出发点,又是他与以前语言学研究的不同之处。
巴尔特学紧紧抓意义来开展论述。
同时,巴尔特在书中指出了每一个在人类学范围值得进行进一步探讨的符号学问题,无疑为符号学的研究指了一条路。
在书中,巴尔特以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论述方式,梳理出了符号学的四对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内涵与外延。
语言与言语语言与言语这对二分概念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中心思想。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从一片繁杂中抽象出的一个纯社会性的对象,是进行交流所必须而又与构成其质料无关的规约系统,它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价值系统;而言语则是覆盖了语言中的纯粹个人的部分(发音,规则的实现及符号的偶然组合)。
两者的关系是语言既是言语的产物,又是言语的工具。
巴尔特认为将语言/言语这对概念扩展到符号学领域,不能再遵循语言学模式,而必须对之加以调整。
World Culture Book Story我们越是习惯于相信性别是一种不可移易的天赐神物,就越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部分同性恋者是被迫造成的,他们不是由于自己的“天然欲望”或自身的禀赋特殊,而是由于自己人生轨迹的发展和压迫,在这种压迫之下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而后成为所谓同性恋者的。
罗兰·巴尔特就是这样一位被迫成为同性恋者的典型,在他因车祸去世前四年创作并出版的《罗兰·巴尔特说罗兰·巴尔特》则有助于恢复他被“制作成”同性恋的复杂历程并判明此观点。
罗兰·巴尔特出生于1915年法国诺曼底地区,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也是结构主义运动当之无愧的发起人之一。
对于这样一位对知识界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大师,人们对他们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他们的情感私密等问题都不自觉地抱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长久以来,巴尔特对自己的私人生活从来不置一词,特别是他性取向,也一直不为人们所知。
现在所以能够知道罗兰·巴尔特是一名同性恋者,主要是由于他死后部分的日记被曝光,而这些日记多多少少记录了巴尔特自己游走在男妓成群的街区的情景,但更为直接的资料则是源于他的这部自传性作品《罗兰•巴尔特说罗兰•巴尔特》。
但是似乎由于巴尔特在身前过分担心自己私密被轻易地曝光,他的这部作品完全用严肃和轻佻的符号学风格构成,并且在作品初稿完成之后就彻底打乱了原书的顺序。
所以现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读者,第一个反应就是全书凌乱并且毫无章法,即便是专门的罗兰·巴尔特的罗兰·巴尔特的她?或他 ?文 施经研究者,也只满足于从中提取一些片段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
可是这毕竟是一部完整的作品,通过按时间顺序恢复这部作品原来的简单顺序和结构,这部作品的单纯性和趣味性就浮现出来了。
在这部自传中,罗兰·巴尔特坦言,自己在少年时代即希望得到爱和关注,这种愿望之所以如此强烈 ,并非由于现实之中(这里指童年时期)不能得到满足,相反,这种感情和冲动同人类任何的贪欲一般,不断地被已有的人类情感所强化。
来自《20世纪中西方文艺理论名人》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斯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目录∙ 1 个人资料∙ 2 人物简介∙ 3 过人天赋∙ 4 发表论文∙ 5 不幸逝世∙ 6 勾勒恋爱∙7 思考方式∙8 著作影响∙9 著作一览∙10 参考资料罗兰·巴特-个人资料罗兰·巴特随笔选姓名:罗兰·巴特性别:男生卒年月:1915年11月12日至1980年3月26日国籍:法国职业:作家荣誉: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罗兰·巴特-人物简介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
其符号学著作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样本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
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影响很深。
罗兰·巴特-过人天赋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于1915年11月12日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瑟堡。
父亲路易·巴特是一位海军军官,在他未满一岁前于北海的一场战斗中死亡。
他的母亲安丽耶塔·巴特与他的姑姑与祖母共同扶养他,在法国巴荣那市,他跟着姑姑学习钢琴,是他初次接触文化的经验。
9岁时他跟随着母亲迁移到巴黎并且居住在那直到成年。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他对符号学的研究以及其对文本解读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讨论。
本文将对巴尔特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符号学观点。
一、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1. 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基础巴尔特认为,符号学是一门解释文本的方法论,通过解读文本中的符号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所表达的含义。
他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文本表达和传达意义的主要途径。
2. 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巴尔特在其著作《房间、时钟、照片》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符号学观点。
他认为,文本中的符号并非单纯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意义和隐喻,需要通过符号学的方法进行解读和理解。
二、巴尔特的符号学方法1. 符号的多重意义巴尔特认为,符号不仅有直接的意义,还可能具有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他通过对文本中符号的深入解读,揭示了符号背后的多重意义和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符号的文化背景巴尔特强调符号的文化背景对其意义的塑造和解读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符号不是脱离文化和历史环境的,而是受到文化影响和历史沉淀的产物。
三、巴尔特的符号学对文本解读的影响1. 对文本解读方法的启示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对文本解读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符号学方法,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本,开拓了对文本的新理解方式。
2. 对文本研究的推动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促进了文本研究的发展。
他的学术观点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推动了文本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发展。
四、巴尔特符号学的现实意义1.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解读方法。
通过对符号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 对文本解读的启示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对文本解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鼓励人们深入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符号和意义。
在总结中,巴尔特的符号学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为文本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文化交流和文本解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