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审美心理看广告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00.23 KB
- 文档页数:3
经典广告语经典广告语赏析2008—1—4 15:14:34广告语彰显着品牌的内里核心,反映着品牌的定位,诉说着品牌的故事,表达的就是品牌自身,一个成功的广告语应该是短而精的。
1、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2、摩托罗拉手机:智慧演绎,无处不在。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3、精工手表:一朝拥有,别无所求。
the first ever,the last youll ever need。
4、雪碧:服从你的渴望。
obey your thirst.5、IBM公司: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6、三星电子:感受新境界。
feel the new space。
7、美国捷运:服务准确,质量一流,业内顶尖,交递准时,投送无误。
do it right, first-rate, top—nOTCh, without a hitch and absolutely flawless.8、麦斯威尔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good to the last drop。
9、百事流行鞋:渴望无限.ask for more.10、丰田汽车:动态的诗,向我舞近。
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ing to me。
续一1、可口可乐:挡不住的诱惑。
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2、柯达相机:你只需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
3、美国运通信用卡:祝你迈向成功。
to your success.4、中国光大银行: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to be the best rather than the largest.5、汰渍洗衣粉:汰渍到,污垢逃.tides in, dirts out.6、杂志《读者文摘》:读者文摘给全世界带来欢笑。
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全球的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推销本国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
如今,中外企业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广告翻译的问题。
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能否打动读者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广告翻译以达到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简论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
其主要观点有读者中心论:一部作品生命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再创造历史的力量。
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又称对某类作品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这一阅读前的意向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
审美经验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中已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等。
当新作品唤起读者对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时,读者会把过去的经验视界和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界做出想象的对比。
审美经验使人产生一种潜反射的审美态度,如读者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人物事件,在阅读中发现有虚假现象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抵制接受,形成与作品的审美意象对峙的观点。
召唤结构说: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
一部作品的本文“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本文的期待和规则的世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本文就被改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了”。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作者:张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06期【摘要】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关键词】接受美学广告翻译语言美内涵美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巨大,众多海外商品争先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广告对商品的销售至关重要,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广告语翻译。
广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简练且极具诱导性,因此广告语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成功的广告语翻译,应该在呈现原意的同时,尽量地表现出原广告的文字内涵及语言美感。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翻译,从目的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广告语翻译艺术是如何拉近目的语消费者与原广告的审美距离从而达到视野融合。
二、接受美学对广告翻译的启示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是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
它的代表人物尧斯和伊泽尔提出“读者中心论”,“该理论所要突出的乃是以艺术经验为主的历史的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王小枫,1989:4)。
接受美学有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进行任何阅读活动之前,他已有的知识框架、理解结构和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视野融合”则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交融。
在尧斯看来,“读者对某一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期待视野’,决定着他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相应地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和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朱立元,1989:15)。
接受美学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改变了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为广告文体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郭著章李庆⽣《英汉互译实⽤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化与翻译)【圣才出品】第8章⽂化与翻译8.1 复习笔记第1节概述⼀、⽂化概念1. ⼴义⽂化⼴义论者认为:⽂化是个⼏乎⽆所不包的⼤范围、⼤概念,既有属于物质领域的,也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
据此⼴义定义,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奈达将语⾔⽂化特性分为五类:(1) Ecology⽣态学;(2) Material Culture物质⽂化;(3) Social Culture社会⽂化;(4) Religious Culture宗教⽂化;(5) Linguistic Culture语⾔⽂化。
2. 狭义⽂化狭义论者却认为⽂化只指精神⽂明,这是中外⼤多数⼈⽐较⼀致的看法。
⼆、翻译与⽂化关系1.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化。
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较注意⽂化与翻译的关系。
2.在学习⼀种语⾔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与该语⾔相关联的⽂化,⼤量的⽂化信息可以等值传递,这就是两种⽂化共性的东西。
与两种⽂化的差异相联的内容构成了翻译中的难题,这种难题任何译者都会经常遇到。
第2节⼤众审美⼼理与⼴告翻译⼀、⼤众审美⼼理与⼴告翻译的关系审美⼼理是⼀种综合的⽂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活⽅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众审美⼼理更是如此;⽽⼴告⼜是⼀种⾯对⼤众的重要宣传⼿段,本⾝就是⼀种重要的社会⽂化,它不仅要遵循社会⽂化习惯和投合⼤众审美⼼理,⽽且在影响和形成社会⽂化和审美⼼理⽅⾯起着重要作⽤。
⼆、翻译⽅法1. 熟悉外族⽂化,了解异域⼈民审美⼼理;否则的话,就会在出⼝商品的商标翻译中出现败笔。
如:“蜜蜂”牌洗澡⾹皂被直译为“Bees”,看来也是完全对应的英译,但英⽂读者却不欢迎这个译名,因为蜜蜂⾝上有⼏乎看不见的绒刺,擦在⾝上⾃然感觉不到舒服。
2. 为向译⽂读者忠实地转达原⽂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化转换。
如:“⽟兔”这⼀商标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不译成“Jade Rabbit”?原因在于:“⽟兔”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活在⽉宫桂花树下的兔⼦,因此,它⼜成为⽉的代称。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析广告的翻译在翻译广告过程中,不应只考虑文本的信息功能,同时,更应把社会功能以及美学功能作为参考点。
译者并不是被动的,应在原始作品和目的语消费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从而达到商品促销成功的目的。
所以,本文通过实例讲解的方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广告的翻译,以消费者为中心,考虑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尊重各区域读者独特的文化,也将进一步阐释接受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体现和应用,提高接受美学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
标签:接受美学;广告翻译;消费者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已渗透人们的生活中,并且成为商品和服务促销的重要途径,广告翻译也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广告翻译成为一项十分复杂而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传统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宣传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运用接受理论讨论广告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广告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
2. 翻译理论与广告翻译我国对广告语言的翻译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开始的,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学者逐渐把翻译理论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探讨广告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成果中,学者们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广告翻译的语义对等、语用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即广告翻译应该传达原文的精神,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并能根据文化的差异在进行文化转换时解决形式和内容的冲突。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认为广告翻译属于号召型文本,文本类型不同,所应用的翻译标准也会不同,即在广告翻译中,要以目的语消费者为对象进行二次创作。
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即在广告翻译中应该突出消费者的地位和情感需求,达到促销目的。
3. 接受美学与广告翻译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一经创建,就在欧洲和美国文学界引起了热烈讨论。
第5卷第4期2005年7月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 I A NG SHURE N UN I V ERSI TYVol . 5, No . 4July 2005收稿日期:2005-05-12作者简介:吕政(1966- , 女, 浙江杭州人, 讲师.从受众心理角度谈商标的翻译吕政(, 摘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 , 即要符合受众直接心理, 关键词:; ; .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14(2005 04-0088-03商标是制造商或商人为了与其他竞争者的商品区别开来, 使人认明自己的商品或劳务而使用的文字、名称或图案。
[1]商标是各种价值信息的结合体, 是企业产品的标志, 它本身还具有广告宣传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商标词的良莠直接影响受众心理, 因为商标是商品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第一张脸, 可以为受众提供多种信息, 所以受众的商标心理对商标认可与否会造成销售业绩上巨额的差异。
随着跨国贸易的日益频繁, 商标也日益具有国际性, 使商标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 商标的英汉互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 更要符合受众的商标心理。
在收集商标译例的过程中, 笔者从一些成功译名的经验和失败译例的教训, 总结出商标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心理, 翻译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下面拟从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符合受众直接心理, 体现商品属性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 是代表产品的符号。
从内涵上看, 商标应能体现商品的属性, 能在某一方面对商品做出说明, 使之成为商品的第一广告。
阅读商标翻译类文献, 时而可见这么一种观点:有时商标词译名不符合受众心理, 不能体现商品属性时, 产品销售因此受挫; 后译名一改, 情况陡然好转。
如较为熟悉的例子:美国的影印机商标名为Rank Xer ox, 香港音译为“兰克施乐”, 受众看后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后改为“全录”, 直接反映出商品的属性, 使受众了解这是能全录的影印机, 便大受欢迎。
接受美学下广告翻译的常用策略作者:龙敏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销售的竞争不断加剧。
广告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工具,这使得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接受美学理论对广告翻译有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现代广告翻译的现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提高翻译的质量。
一、接受美学概述(一)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研究的早期概念是实证主义。
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人们无法用实证主义来解决社会的问题。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和理论的逐渐发展,传播文学理论的研究重心自然转移到了文学接受与影响领域。
因此,接受美学逐渐显现。
接受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和解释学。
它是由20世纪60年代康斯坦学派的姚斯和伊尔瑟首先提出的。
接受美学理论的特点是:一方面,它认为文学文本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而非译者的翻译。
另一方面,它认为由于历史的不断变迁,文化也在不断改变。
因此,读者对不同时代文化的接受度也不同。
该理论认为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并非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即读者先前的各种审美观念、文化素养、需求等原因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使读者能从了解作品到理解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的意义接受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上,在翻译界也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它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理论思维。
接受美学理论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文本意思掌握。
接受美学主张文本意思的不确定性。
它认为理解是人的基本。
由于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范围不同,其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不同。
而接受美学主张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所以给广告翻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接受美学主张译者应当以读者的审美观、文化水平和需求为重要条件来选择翻译的策略。
由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所以接受美学的广告翻译更加能够吸引读者。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论述广告翻译广告作为商业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扮演着推动产品销售、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角色。
而广告翻译作为将广告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广告翻译的重要性及其对广告影响的因素。
首先,广告翻译对于传递准确信息至关重要。
广告的翻译需要保持原文的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目标受众能够准确理解广告所传达的产品特点和优势。
好的广告翻译应该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情感和语气,使目标受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感受到相似的情绪和体验。
其次,广告翻译需要兼顾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会对广告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影响。
因此,广告翻译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习惯。
这就要求广告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能够将广告信息进行有效的转化,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
此外,广告翻译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口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广告翻译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广告在翻译后仍然能够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和兴趣。
同时,广告翻译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口味和喜好,以便更好地满足其需求。
最后,广告翻译要注重创意与创新。
广告作为商业传播的一种形式,需要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其购买欲望。
好的广告翻译应该能够将原文中的创意和创新元素传达给目标受众,使其产生共鸣并受到吸引。
广告翻译者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以便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广告翻译在传递准确信息、兼顾文化差异、考虑语言习惯和口味以及注重创意与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广告翻译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传播效果,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推动产品的销售。
因此,广告翻译需要广告公司和翻译者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专业能。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广告翻译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互相依存,利益交融,让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使商家更重视广告翻译,拓展海外市场。
然而,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难免会让目的语国家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出现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以“读者主体性”及“期待视野”为重点的接受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译者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情达意,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为广告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广告翻译读者主体性期待视野一、引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广告的传播不再仅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商家希望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获取更多利润。
为此,广告翻译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翻译,除了要忠实、準确地传达原文信息之外,还要吸引目的语消费者的注意,激发其购买欲望。
不仅如此,广告翻译还受译出语和译入语中政治、文化、风俗、宗教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目的语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会出现偏差,影响商品销售。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采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主体性”和“期待视野”两个概念,分析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关注的一些方面,达到广告宣传目的,促进产品在别国的销售。
本文将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不同类型广告翻译的例证进行分析,对广告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广告及广告翻译“广告”,顾名思义,即广而告之。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媒体的展示,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现代社会,广告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本着吸引消费者眼球和促进消费的目的,人们在策划和制作广告时,常常遵循AIDMA原则,这一缩略语是由“Attention,Interest,Demand,Memory,Action” 这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的(方,2020:29)。
简言之,广告需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符合消费者需求,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最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江苏商论2009.6从消费者心理需求谈商业广告翻译的移情策略●洪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65)[关键词]消费心理;品牌态度;情感营销;广告翻译;审美移情[摘要]“移情”(empathy )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 于1909年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
消费者的情感因素是影响其品牌态度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商业广告及其翻译如能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心理和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打动消费者,就能起到理想的移情作用,实现情感促销的终极目标。
本文从商业广告审美角度入手,分析消费者在广告审美中的心理过程,论述商业广告的审美功能和移情作用,探讨广告语言审美价值的生成技巧与广告翻译的移情策略。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09)06-0027-02[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商业广告翻译研究(立项号:05YB107)[作者简介]洪明(1957-)女,湖南人,教授,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翻译。
一、前言近年来情感与体验营销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决策并非是纯理性的,在当今营销环境下更多地受到消费者情感与体验经历的影响,即使消费行为的决策中理性因素占重要地位,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其决定的重要因素。
“审美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无不受到“爱美之心”和审美需求的激发。
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一种商品要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现代的消费者愈来愈具有审美能力。
如今的市场竞争,许多商品的竞争乃是其审美功能的角逐。
因此,商业广告审美功能和翻译的移情策略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与广告审美的心理过程1、现代消费观念与审美需求的契合随着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即人们更加注重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及文化的品位。
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湖南学报Jour na l of H 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Mar 12007Vol 17No 11收稿日期:2005-12-28作者简介:邓秀华(1976)),女,湖南武冈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教师;曾碧锋(1975)),女,湖南津市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教师。
从大众审美心理看广告翻译邓秀华,曾碧锋(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6)摘 要:广告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
在广告翻译中我们应该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即要使广告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的审美心理。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采取直译、文化转化、音义结合、创造翻译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广告;审美心理;功能等效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0121-0321世纪是商品经济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无处不在的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构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广告艺术,它是一门大众化艺术,新奇性和大众性是广告艺术的两大基本特点。
它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提供信息、扩大市场、保持需求、确保质量、争取顾客。
其目的是争取更多的大众消费者。
为此美国路易斯(E 1S 1L E W IS)对合格成功的广告提出的四项基本要求,即A I DA 原则:(1)A ttenti on (引起注意),(2)Inte rest (发生兴趣)(3)Desire (产生欲望)(4)Ac tion (付诸行动),一则成功的广告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来实现A I DA 原则,但最基本的手段还是语言。
[1]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广告的吸引力、诱惑力和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即广告语言必须具有很高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尤其是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感召力和风韵。
一、大众审美心理与功能等效原则审美是指事物引起人们美感的过程。
它有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三个层次。
而由审美感性认识向审美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则为审美心理。
它涉及到人的生理本能,又涉及到感知、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
生活经历、文化、地域、民族、宗教等方面对审美心理都会构成影响。
因此,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大众审美心理就更是如此。
广告是一种面对大众的重要宣传手段,广告信息应该面向的是更广泛、更多阶层的大众,它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
为了实现广告的AIDI 原则,我们认为广告翻译应遵循奈达的功能等效原则,即:/译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0(Dynam ic equ i va l 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 fined i n ter m s of t he degree to which t he receptors of the m essage i n the receptor l anguage respond to it i n substan tia lly the sa m e m anner as t he receptors in the so urce language)[2]奈达把功能等效分成两个层次:最大限度的等效和最低限度的等效。
最大限度的等效的定义是:/译文读者应该基本上能够象原文读者那样理解和欣赏文本。
0(The readers of a transl a ted text sho u l 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 iate if i n essenti a lly t he sa m e m anner as t he or i gi nal readers d i d 1)最大限度的功能等效意味着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高度的语言、文化对应。
最低限度的功能等效是:/译文读者应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程度,即能够构想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0(The reade 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 d be ab l e t o co 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 i ve of ho w the ori gina l readers of the textm ust have underst ood and appreciate it 1)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广告翻译,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翻译出来的广告只要能或最有可能达到广告主的目的、能使广告发挥最佳的商业功能,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则不管它被译成何种文体,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与原文词义对等、语义对等、风格对等,或对等到何种程度都无关紧要。
一句话,译文的表达应尽量与原文的表达具有同样的吸引力、诱惑力,并在广大消费者当中产生同样的审美心理,以实现广告主的目的。
二、大众审美心理与广告翻译根据以上所说的功能对等原则,可以看到,在广告翻译中如要使广告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的同样的审美心理,就应该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准确把握两种文化异同,充分照应译文受众的心理文121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形式和功能。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翻译方法:11直译(Litera lT ransl a tio n)这种翻译方法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便能同时表达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的广告口号或标题:Cha llenge t he L i m its1挑战极限(S UMSUN G)W i nning t he hea rts of the wor l d赢取天下心(A ir F rance 法国航空公司)培育新一代,携手创未来Nurt ure t he Yong,C rea te the Future1(香港小童群益会)W hat can be i m agi ned,can be rea lized1只要有梦想,万事可成真(香港电讯)来是他乡客,去时故人心When you co m e,yo u are a guest of ours,when yo u leave,we are the friends of y ours1 (CentralH ote l中心大酒店)以上所有广告词的英文原文都非常明白易懂,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基本一致,翻译时不会有任何理解困难,只要译者能冥思苦想,精雕细琢,即使无任何灵感也能译出忠实的译文,也可以在消费者当中产生同样的心理效果。
21文化转换广告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它受到文化的强烈制约,广告接受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广告效应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时,广告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
日本丰田汽车在打入中国的市场时,它的广告语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0,巧妙地运用了一句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
而在美国又改成了:/Not a ll ca rs are created equa l10稍微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5独立宣言6开头一句话是/A ll m en are created equa l0,以此来隐喻丰田汽车比别的车质量好,卓尔不群。
又有梦迪旅馆/千家万家,不如梦迪一家0的广告,套用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0这句习语。
而这则广告译为英文: /East or west,M eng D i is best10。
基本上照搬了/East or west,ho m e i s best10,暗示这家旅馆会带给你宾至如归的感觉,将之活用在/梦迪0旅馆广告中是十分恰当的。
而/东奔西走,要喝宋河好酒(宋河酒广告)0,译为: /East or west,So nghe i i s al ways m y best10虽然是酒的广告,却因套用了同一个习语,传达了一种声音,一个品尝过各种酒的人,最终的选择仍是常萦绕在他心中的宋河酒。
/有目共赏)))上海牌电视机0向外推销时,译为/See i ng is be li evi ng)))Shan H a iTV0,引用了英语中/See2 i ng is beli evi ng0的成语。
同样,一则苗条霜的广告/与其道听途说,不如亲身体验0(/U si ng i s be li evi ng0),以及/百闻不如一尝0(一则饼干的广告)译为/Tasting i s be lievi ng0,借用了一则汉语中/百闻不如一见0的巧妙寓意,且又套用了英语中/Seeing is be li evi ng0的成语,语义真切,其诱惑力与原文达到同等效果。
31音义结合语言的发音能引起心理上的不同听觉效果,在心理上激发不同的反应,或柔和、或清脆、或苍劲、或凝重。
在广告语言中,经常运用拟声构成(ono m atopoe ic m otiva2 ti on)、声音象征(sound sy mbolis m)和回音词(echois m)引起受众的听觉美感,但是中西语音、拟声或用韵有不同特点,给译者带来不少困扰。
[3]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尤其是商标的翻译中,应该考虑到中西语音的不同,要尽量采用符合受众国消费者心理的发音。
外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时代的发展趋势;三字商标则多起源于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如/同仁堂0、/全聚德0、/稻香村0等。
因此,中文译名可减原名的多音节为二字或三字商标。
如/P entax0译为/宾得0、/M cDo2 na l d0译为/麦当劳0、/Spr ite0译为/雪碧0、/Aquafresh0译为/家护0牙膏等,时下有一种/Ste2 fane l0的美国服饰,现多译为/斯特法内0,那么根据上述原则,可否改译为/泰纺0呢?从审美心理上讲,人们一旦进入节奏感的欣赏或是感知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
诸如诗歌中的押韵,文章中的排比,摄影构图中物体的重复等等,都是对这种心理的满足,同时也是使自身富有美感的手段。
事实上,广告特别是商标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这种心理。
译名不仅在字数、音调、平仄上有要求,而且在意义上的要求更高,这决定了译名的成败。
因此我们在译出原名的主要音节后,可根据需要加上符合商品特征或是关键意义的字,以突出产品的宣传性,吸引消费者。
从审美观上讲,寓意之美和外形优美的文字能够引起人们美好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