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告美学广告美的属性和审美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7
1、美的特质(1)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2)感知美的手段是感官的体验(3)美是灵魂带来的体验2、美的定义:美是某种被感知的存在,通过客体的感官体验,唤醒灵魂中的对美的片段原型记忆而产生的感受。
3、人的美(精神美+身体美)外在美:音容体饰内在美:理德才气4、美学是广告美学的基础,广告美学是美学在社会实质领域的延伸。
5、广告审美发展的原因(1)社会发展和商业竞争要求广告注重形式美感。
(2)广告受众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6、广告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广告的本质属性—功利性本质特征--功利第一,审美第二7、广告活动中的审美批评分为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评审美批评:对广告的审美属性价值创造效应等方面的批评,是受众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以广告美学的尺度上对广告所进行的鉴赏,阐释和评价。
非审美批评:针对广告的实用功利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历史价值,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批评。
8、后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世俗性、大众性、功利性广告审美的后现代表现(1)在根本上背离一些传统的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2)广告审美趣味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挑战(3)借助现代科技而呈现的广告审美表现,也形成了对传统审美表现的冲击后现代广告审美的优势(1)摒弃了精英(高雅)与大众(通俗)的一元对立模式(2)消解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限(3)模糊了艺术与功利,理性与感性,精神追求与物质享乐等传统美学理论中相互对立的范畴规定9、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纯艺术美,实用艺术美)10、社会美的定义:是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最直接,最深广和最常见的形态,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
社会美的核心美—人的美11、广告美与纯艺术美的区别(简答)(1)性质和目的的差异广告美:功利第一,审美价值第二艺术美:指实用性,非直接功利性,纯粹满足人类精神美需要(2)艺术加工深广度差异广告美:艺术的加工的深度不能超越保证受众接受效果的界限艺术美:可以是其他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形式(4)审美接受体验的差异广告美:审美感受主体的体验受到相对较多的现实因素制约艺术美:接受主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震撼力,启发力,艺术的接受体验是审美体验最高级最集中的形态。
广告美的属性和审美规律广告美的审美类型信息型广告:信息性广告的涵义:信息型广告,也叫知识型广告。
这类广告中理性诉求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其艺术形象和艺术造型多体现出理性审美的审美因素,而不像情趣型和艺术型广告那样以生动、感性为基调。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型广告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生产用具、家用电器、机械产品、高科技产品、药品等高卷入产品,因而它的内容常常围绕指称对象的实用性、功利性展开,形象上的审美性则退居次要地位,显得非常低调。
信息型广告的美学特点:一般而言,信息型广告在创作意图上,不以追求艺术性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主要目标,而更倾向于以朴实、真诚、直率的方式去展示有关商品本身的信息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商品能否为他们所接受和信赖的关键在于,广告能否准确、真实、清晰地把产品的形状、颜色、质感、功能、操作或使用方法、附加价值等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里,商品自身的信息传达的是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型广告与美无关,只能枯燥地传达硬性的知识和信息,恰恰相反,这类广告同样是美的存在形态和人们的审美对象,同样可以通过艺术技巧的运用最有效地将商品知识介绍给受众。
一方面,现代产品不仅拥有高科技赋予它的实用价值,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美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生产者越来越意识到产品造型的美观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继而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赢得他们的好感,于是开始讲究商品外观的线条美、色彩美、造型美、包装美等等。
这类美感附加价值在于人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社会,往往取代原有的使用价值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手机市场的竞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应地,广告创作者在设计这类产品的广告时,可以充分利用产品的这些附加价值给人的情感、心理带来的审美感受为诉求点,凸显其中的美学因素。
另一方面,信息型广告也可以通过产品拍摄过程中对光影、色调、虚实的恰到好处的处理,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实现广告构图的新颖别致在,再加上语言措辞的新鲜生动,合适媒介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等等,来增添广告的审美因素。
一.美是一种竞争力1.[英]博克情欲同情摹仿竞争心2.(日)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Decline of Collcetive Intelligence》现在的日本社会已进入“低智商社会”停止思考Collcetive Intelligence3.美媒:这个国度仿佛依然和“创新”二字无缘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在走向低智商社会?》《华尔街日报》沉湎于视觉媒体庸懒贫乏批判意识弱创新力差远离“美”和深度4.你还有真正的“美感”吗?高端意识、开放意识前沿意识、批判意识拥抱“智慧”人的实存的高贵可以说就在于哲学的生活,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 —[德]卡尔·雅思贝尔斯崇高的生活高贵的品味美丽的人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5.M a r s h a l l M c L u h a n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媒介“媒介”着社会方方面6.CIS、AIMDAS 、IMC 、Banner分别意指什么?C o r p o r a t e I d e n t i t y S y s t e mA t t e n t i o n,I n t e r e s t,M e m o r y,D e s i r e,A c t i o n.S a t i s a f a c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 d M a r k e t i n g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二、广告及文化批判1.广告应被批判吗?Better Advertising,Better life2.阿多诺“Cultural Industry”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第 28 卷 总第 136 期Vol. 28 Sum No. 1362019 年第 4 期No.4. 2019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14YBA360)。
【收稿日期】2019-05-30【作者简介】沈丽琴(1979-),女,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论时尚广告的美学理想——以《时尚·COSMO》广告的美学呈现为例沈丽琴(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当代时尚广告的美学理想主要体现为国际标准的凸显、东方之美的打造,本质遵循销售传播和服务受众的经济逻辑,集中反映现代生活方式推广和崇拜的社会逻辑,深层承载全球化扩张和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逻辑。
以《时尚•COSMO 》广告为代表,其美学理想降格和沦落为营销策略,缺少纯粹美学精神和传统审美文化的自足性、独立性,应该反思其空心化、虚无化和唯“物”化等不足,要更多使用中华美学元素,以“和而不同”理念看待国际标准与地域特色的相对关系和转换空间。
【关键词】时尚广告;美学理想;国际标准;东方之美;和而不同【中图分类号】B8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19)04-0078-07近三十年来,世界美学界高度关注美学的危机、复兴与重构问题,美学学科在分化和调整中重新定位,这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开疆拓界上,便是环境美学、生活美学、人体美学、工艺美学等实用美学的崛起和兴盛。
伴随消费主义风潮的勃兴、现代社会对经济活动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消费美学领域异常热闹。
自1998年创刊以来,《时尚·COSMO 》杂志已刊载1.4万个广告,社会影响广泛,堪称消费美学前沿理念和话语实践的典型承载物。
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的融合是《时尚·COSMO 》杂志一直倡导的办刊理念,这个理念直接体现在《时尚·COSMO 》广告的美学理想上,前者表现为国际标准的凸显,后者体现为东方之美的追求。
论学习《广告美学》对广告专业学习的新体会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对不懂英语却常去没过探亲的老夫妇,在美国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是看电视广告。
广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调味品”,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实,广告作品也像艺术品一样被人们欣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随之发展繁荣。
广告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作为审美对象,它一方面反映或渗透着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同时它也凝聚着广告人构思的心血和独创性的精神劳动。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广告人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化表现。
另一方面,广告又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人们的欣赏对象,是物质美、精神美的能动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大众对广告的认知、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向社会传播着某种美学观念:道德观、价值观、幸福观、消费观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广告美学,是研究广告艺术表现的艺术规律和广告审美心理特征的应用美学学科。
作为理论形态的广告美学,是近些年才崛起于美苑的边缘性科学。
它从属于实用美学的范畴,是实用美学中的技术美学在广告领域的延伸与发展。
这种美学是将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广告学,并吸收一些相关学科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广告美学所研究的商品广告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不仅指导广告的设计者依据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创造美的广告形象,同时也培养着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
广告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有偿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推销商品,以功利为本,以艺术形象为载体。
故广告既是物质和经济活动,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意向,甚至还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的见证。
(一)广告是一种美的创造。
广告是人的本质力量物化的产物,是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从广告活动的整体实施过程还是从创意、文案、设计、制作、发布等具体操作过程来看,毋容置疑,它们均符合美的规律。
另一方面,广告是属人的对象,在它上面有着人的意志和印记,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从人们可以体味到自己创造的业绩,从而获得乐趣,产生美感。
从新奇规律看广告美学中的审美心理广告美属于实用艺术之美,是功能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是广告艺术永远是实用第一,艺术第二的。
因为广告艺术归根究底来说是为了塑造品牌,诱导消费者购买。
广告审美并非指以审美为目的,而是指以审美为手段,即为了达到实际功利目的而采用的广告手段的审美化。
先是审美,然后通过审美达到功利目的。
在广告美学中,主要有8种规律,分别是:功能优先规律、新奇规律、文化心理规律、时尚心理规律、名人效应规律、借月沾光规律、性本能影响规律、艺术表现规律。
下面我主要是从新奇规律的角度来简述我个人对于广告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的看法。
喜新好奇是人审美心理的本能活动,而新奇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渠道。
首先我们看一下新奇感形成的生物学原理。
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能够赋予人类爱与创造力,让人产生快乐情感的化学物质。
美国艾默里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副教授格雷戈里••伯恩斯博士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奇感致使脑部产生更多的多巴胺。
他说:“许多脑部成像实验证实,新奇的事件会刺激我们行动,因此能高度有效地释放多巴胺”。
我们的大脑可以有效地去使用它,就会在很多时候使我们更深刻地体验某种情绪,比如说满足。
所以我们从生理上来说,人是需要新奇感的。
并且现代美学认为,新奇感在人的行为首先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敏感反应和强烈关注、探究的欲望,当探究结果无害时,神经系统就会产生愉悦感,如果追求的对象是事物的形式,则这种好奇心理就成为审美心理,对新事物的欣赏就成为审美活动。
而在广告美学领域来说,新奇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渠道。
新奇规律,是指新奇的广告内容和形式,可以增强广告效果、实现广告目的的一种因果关系。
具体的法则有产品特点求新法,表现形式求新法,逆向思维法和设置悬念法。
以近期一则矿泉水广告为例,矿泉水品牌Vittel了解到许多人明明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对健康有好处这些道理,却偏偏不爱喝的情况,于是和巴黎奥美合作,为不爱喝水、太忙总是忘记喝水的人群推出了自带提醒装置的矿泉水,这就是产品特点求新法的一种运用。
论广告美学中的审美追求冯蔚宁[摘要]好的广告创意给受众带来信息的知悉和审美愉悦。
广告美学,是指研究广告艺术表现的美学规律和广告审美心理特征的应用美学学科。
真实性是广告美的生命基石,是根本性规律;科学性是广告美的坚实保证;广告审美因素是构成广告艺术形象美学价值的要素;广告创意是表现广告主题的、能有效地与受众沟通的艺术构思;广告审美形象具有三种特征:一是功利目的,绩效化、互动化、人文化等趋势,广告创意要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广告美学;广告创意;真实性;科学性;广告审美形象广告是一种有偿的信息传播,其目的是为了诱导和劝说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功利为本,以艺术形象为载体,通过广告载体,多广告受众带来了愉悦和美感。
越来越厌烦枯燥无味的叫卖式、告知式、轰炸式广告,对之投诉不断;另一方面,却热衷于优美真实的广告,甚至有沪上观众自费掏钱观赏告创意的审美及其给广告受众带来的审美愉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美学发展到形而上学化阶段,两者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功利的美学范畴与纯功利的的广告诉求找到了一种契合点和平衡处。
到现实的接纳,而纯功利的商品、服务等广告引进了美感,从而创造出了广告美学,广告美学,是指研究广告艺术表现的美学规律和广告审美心理特征的应用美学学科。
广告是一种美的创造,它的首要目的;审美价值是它的第二性,从属于功利性。
如果只有纯功利的追逐,那么,直接叫卖式的药品广告,它们让广告受众产生的只能是反感和厌烦。
如你好吗”广告就曾被某网站评为当年“十大恶俗电视广告”之一。
而反之,如果一个广告留给广告受众的印象仅仅局限于美的感受,助《花样年华》的热播,请男女主角代言,尽管广告片拍得极其完美,结果观众根本不知道是哪种葡萄酒的广告,弄“美”成拙,反而不利。
毕竟广告活动的“美的追求”并不以审美为旨归,而是以信息的有效传播、广告美既不是社会美,也不是自然美,也不是技术美,而是属于实用艺术美之一,过只有创造所取得的产品形象之美,术、再现艺术和工艺品,实用艺术则包含审美型产品、功能审美型产品、功能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