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73.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章 精馏§1 传质过程概述 6-1由卫生球挥发引出传质传质过程的定义——物质以扩散的方式,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相界面的转移过程,称为物质的传递过程,简称传质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冰糖溶解于水,樟脑丸挥发到空气中,都有相界面上物质的转移过程。
例如某焦化厂里,用水吸收焦炉气中的氨。
OH NH O H NH 423®+。
如图6-1所示。
图6-1 吸收传质示意图再如某酒精厂里,酒精的增浓与提纯。
即利用乙醇与水的沸点不同,或挥发度不同,使乙醇与水分离的过程。
如图6-2所示。
图6-2 精馏传质示意图这两个例子说明,有物质()O H OH H C NH 2523 , , 在相界面的转移过程,都称为传质过程。
6-2 传质过程举例焦化厂的例子,是吸收操作。
——利用组成混合气体的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操作。
焦炉气中不仅含有3NH ,还有242 , , , H CH CO CO 等气体,利用3NH 易溶于水,以水为吸收剂,使3NH 从焦炉气中分离出来。
吸收主要用来分离气体混合物,所以有的教NH称为溶质,炉气中其他气体称为材称吸收为气体吸收。
如图6-3所示。
水称为溶剂,3(HCl,制备盐酸,也是一种吸收操作。
惰性组分。
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图6-3吸收塔局部示意图酒精厂的例子,是精馏操作。
——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或挥发度)的不同,将物质多次部分汽化与部分冷凝,从而使液体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过程,称为精馏操作。
精馏主要用来分离液体混合物,所以有的教材称精馏为液体精馏。
传质过程还有,萃取——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对某溶剂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从而使混合物各组分得到分离与提纯的操作过程。
例如用醋酸乙酯萃取醋酸水溶液中的醋酸。
如图6-4所示。
此例中醋酸乙酯称为萃取剂(A,水称为稀释剂)(B。
萃取操作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溶质在萃(S,醋酸称为溶质))取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萃取剂与稀释剂要有密度差。
化工原理传质
传质是指在化工过程中,物质通过某种媒介从一个位置传递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传质过程的关键在于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
传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质量传递、热传递和动量传递。
质量传递是指物质的质量通过扩散、对流或反应等机制在系统中的传递。
热传递是指热量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等方式在系统中的传递。
动量传递则是指动量通过流体的运动在系统中的传递。
在传质过程中,存在三种基本的物质传递机制:扩散、对流和反应。
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传递,是靠分子之间的随机热运动实现的。
对流是指物质随着流体的运动而传递的过程,可以是气体或液体的流动。
反应是指物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传质的过程。
传质过程可以用一些常见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如离散点模型、连续模型和微分模型等。
离散点模型是指将传质系统划分为若干离散的点,通过计算不同点之间的物质传递速率来研究传质过程。
连续模型则是将传质系统看作是连续的媒介,利用方程组来描述传质过程。
微分模型是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来描述传质过程的变化规律。
在化工过程中,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很多反应来说,传质速率是限制反应速度的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传质过程对于提高化工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传质过程的途径
强化传质过程是为了增强流体的传质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一般情
况下,强化传质过程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即增加质量浓度、提高流体
流速以及增大了表面换热系数。
首先,增加质量浓度是提高传质能力的最基本方法,其方法就是
增加流体中的溶质。
当添加溶质后,流体的黏度也会相应地增加,从
而传质速率也会随之提高。
当然,不同的溶质都有其特定的传质性能,因此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斟酌选择。
其次,提高流体流速是常用的传质手段,其原理是当流速增加时,物质通过管道的能力会越来越大,从而也就能够提高传质过程的效率。
另外,如果流体存在温度梯度,则可以提高流速来改善传质效果。
最后,增大了表面换热系数也是一个重要的传质措施。
它的原理
是当表面换热系数增大时,传质过程中换热量的增加也就会更多,从
而可以提高传质效率。
增大表面换热系数一般来讲,可以采取给传质
介质加装表面换热器或者改善介质内部的结构,以便使表面换热系数
得到改善。
总之,强化传质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增加质量浓度、提高流体
流速以及增大了表面换热系数。
它们的共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传质能力。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总结化工传递过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它是研究化学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传递现象的学科。
化工传递过程包括物质的传质、热传、动量传递等。
在化学工程中,化工传递过程是实现化学反应和物料加工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知识,包括传质、热传和动量传递。
一、传质传质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现象,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之间的传递。
传质过程是化学反应、物料加工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质的速率取决于传质物质的性质、传质界面的性质、传质系统的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
1. 传质的基本概念传质过程可以分为扩散、对流和传递过程的组合。
扩散是指物质通过分子扩散的方式在不同相之间传递,其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对流是指物质在流体中的传递,其速率与流体速度成正比。
传递过程是扩散和对流的组合,其速率取决于扩散和对流的贡献。
2. 传质的速率传质速率可以用传质通量来表示,传质通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传质界面的物质量。
传质通量可以用菲克定律来计算,菲克定律是指在扩散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物质的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与传质物质的性质和传质界面的性质有关。
传质速率还可以用对流传质公式来计算,对流传质公式是指在对流过程中,传质通量与速度梯度成正比,与流体的性质和传质界面的性质有关。
3. 传质的机理传质的机理包括分子扩散、对流传递和物理吸附等。
分子扩散是指物质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在不同相之间传递。
对流传递是指物质在流体中的传递,其速率受到流体的速度、流动方式、物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吸附是指物质在传质界面上的吸附现象,吸附物质的性质、传质界面的性质等因素会影响吸附的速率。
二、热传热传是指热量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现象,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热传过程是化学反应、物料加工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热传的速率取决于热传物质的性质、热传界面的性质、热传系统的温度、压力等因素。
1. 热传的基本概念热传过程可以分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传质过程名词解释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传递、传递和混合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发生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之间,使得物质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或分散。
传质过程通常受到浓度差异、温度差异或压力差异的驱动。
在传质过程中,物质可以通过扩散、对流或反应来传递。
扩散是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随机运动,而对流是指物质通过流动介质(如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
在反应中,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等方式进行转化或传递。
传质过程在生物、环境和工程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气体交换、溶解、扩散和过滤等。
精馏塔的传质过程
精馏塔是一种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的装置,通常由塔体、塔板和填料等组成。
在精馏塔中,传质过程主要包括汽液平衡、传质和相互作用。
首先,在精馏塔中的液体混合物被加热至其沸点,转化为蒸汽。
这些蒸汽进入塔体中,在塔板上与下流的液体接触,达到汽液平衡。
在此过程中,高沸点组分被留在液相中,低沸点组分以蒸汽形式进入上部。
接下来,塔板和填料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以提高气液接触的效果。
当蒸汽通过塔板或填料层时,与下流的液相发生传质作用。
传质过程中,高沸点组分会逐渐从液相传递至气相,低沸点组分则会从气相传递至液相。
最后,相互作用是指在精馏塔中,多个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上的吸附和解吸附,也可以是化学上的反应。
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组分的分离效果和传质速率,因此在设计和操作精馏塔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总的来说,精馏塔的传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汽液平衡、传质和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合理设计和操作精馏塔可以实现有效的分离液体混合物。
锂离子固相传质过程
锂离子固相传质过程是锂离子电池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涉及到离子在固体材料中的传递和扩散。
这个过程对于电池的性能和输出能量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锂离子固相传质过程的具体描述:
1.电荷转移: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
面。
当锂离子从正极穿过电解质向负极移动时,会伴随着电子的转移,这就是所谓的电荷转移。
这个过程对电池的效率和使用寿命具有关键作用。
2.相变:在固体材料中,离子可能会在不同的相之间转移。
例如,在正负电
极和电解质中,锂离子可能会在不同的晶格结构或化学状态之间转移。
这种相变对于锂离子的传递和扩散有重要影响。
3.新相生成:在新电池充电或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可能与固体电极或电解质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或相。
这种新相的形成可能会影响锂离子的传递和扩散。
4.带电粒子的输送传递:在锂离子电池中,带电粒子(如锂离子)在正极和
负极之间的输送传递是实现电能存储和释放的关键环节。
这个过程涉及到离子的扩散和迁移,对于电池的输出能量和充放电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锂离子固相传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涉及到电荷转移、相变、新相生成以及带电粒子的输送传递等多个方面。
这个过程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是研究电池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21. 引言化工传递过程是指在化工工程中,物质、能量、动量等在不同系统或阶段之间的传递、转化和变换过程。
了解和研究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原理对于化工工程师至关重要。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概念,以增强读者对化工传递过程的理解。
2. 传质基础2.1 传质现象传质现象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溶质的扩散、萃取、吸附、蒸馏等。
在化工工程中,传质过程是实现物质分离、浓缩、净化等操作的关键环节。
传质过程的速率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操作的效果和经济性。
2.2 传质模型传质模型是描述传质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质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质模型包括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是指将传质过程离散化分析,使用数学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离散步骤。
连续模型则是将传质过程连续化分析,使用连续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连续流动过程。
2.3 传质速率传质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传递的量,通常以质量或摩尔单位表示。
传质速率受到物质浓度差异、传质介质的性质、传质界面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控制传质速率对于实现高效的传质过程至关重要。
3. 传热基础3.1 传热现象传热现象是指能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传热过程在化工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反应器的温度控制、能量回收等方面。
了解和控制传热过程对于化工工程的安全和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3.2 传热模型传热模型是描述传热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热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热模型包括四面体模型、无量纲模型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传热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传热速率等关键参数。
3.3 传热传质耦合在化工工程中,传热和传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传热传质耦合是指传热和传质过程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
传热传质耦合的研究对于提高工程操作的效率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4. 传动基础4.1 传动现象传动现象是指力、质量和动量等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动力学传动、液力传动、电力传动等。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
1.含有4CCl 蒸汽的空气,由101.3kPa(绝)、293K 压缩到l013kPa(绝)后,进行冷却冷凝,测出313K 下开始有4CCl 冷凝,混合气出冷凝器时的温度为300K 求:
(l)压缩前、压缩后开始冷凝前与出冷凝器时,4CCl 蒸汽的质量分率、质量比和摩尔浓度。
(2)出冷凝器时4CCl 蒸汽冷凝的百分率。
注:a
解:(1)l013kPa(绝),313K 下开始有4CCl 冷凝,则
0276.01013
3
.101760210
=⨯=y
压缩前:
131.029)0276.01(1540276.0154
0276.0=⨯-+⨯⨯=
a
15.029)0276.01(1540276.0=⨯-⨯=a
33/1015.1293314.83.1010276.0m kmol RT yp C -⨯=⨯⨯==
压缩后开始冷凝前 131.0=a 15.0=a
32/1007.1313
314.810130276.0m kmol RT yp C -⨯=⨯⨯==
出冷凝器时
0162.01013
3
.101760123
'=⨯=y
080.029)0162.01(1540162.0154
0162.0'=⨯-+⨯⨯=
a
087.029)0162.01(1540162.0'=⨯-⨯=a
33/1058.6300314.810130162.0m kmol RT yp C -⨯=⨯⨯==
(2)%42%10015.0087.015.0%100'=⨯-=⨯-a a a
解:由公式
10064+=a a
x 和总
p p y i =可算得x 、y 数据入下表所示:
3.试用Fuller 等人的方法分别估算20℃、101.3kPa 下氨和二氯化硫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D ,并将结果和表8-2中能查到的数据进行核对。
解:∑∑++⨯=
-2
3/13
/12
/175.17]
)()[()11(
1000.13B A B
A NH p M M T D υυ
)
/(1036.2]1.209.14[1)29
1
171(15.2931000.1252
3/13/12
/175.17s m --⨯=+⨯+⨯⨯=
查P14表8-2,得
s m D NH /1098.12
53-⨯=
∑∑++⨯=-2
3/13/12
/175.17]
)()[()11(
1000.12
B A B
A SO p M M T D υυ )
/(1022.1]1.201.41[1)29
1
641(15.2931000.1252
3/13/12
/175.17s m --⨯=+⨯+⨯⨯=
查P14表8-2,得
s m D SO /1022.1252
-⨯=
4.试估算25℃下4CCl 在很稀的苯溶液中的扩散系数。
实测数据为
s cm /1092.125-⨯。
解:查上册附录中液体粘度共线图,得苯在25℃下的粘度 s mp a ⋅=62.0μ
)/(2.1136.2448.1443mol cm Cl C A =⨯+=+=υυυ
6.05.08)(104.7A
s AS T
aM D μυ
-⨯=
)
/(1084.12.11362.015.29878104.7256
.05.08S cm --⨯=⨯⨯⨯⨯=
5.一浅盘中存有2mm 的水层,在101.3kPa 及25℃的恒定温度下靠分子扩散逐渐蒸发到大气中。
假定扩散始终是通过一层厚度为3mm 的静止空气层,该空气层外的水蒸气分压可忽略,求盘中水蒸发完所需的时间。
扩散系数可由表8-2查取。
解:该扩散过程为单向扩散:
查得25℃水的平衡分压a p p 3170=,扩散系数为
s cm T T D D /256.0)273
298(22.0)(275
.175.100=⨯==
a A B p p p p 98130317010130011=-=-= a A B p p p p 101300010130022=-=-=
a B B B B Bm p p p p p p 9970798130101300
ln 98130
101300ln
1
212=-=-=
))((21A A Bm
A p p p p
RT D N -=δ
)
/(011.0)
03170)(99707
101300(003.0298314.810256.024s m mol ⋅=-⨯⨯⨯=- 设圆盘的横截面积为F,则
h s F N M F t A O H 81.2)(10101011
.018101000002.0002.032==⨯⨯==ρ 6.在101.3kPa 、0℃下的2O 与CO 混合气中发生稳定扩散过程。
若相距0.2cm 的两截面上,2O 的分压分别为l00mmHg 和50mmHg ,已知扩
散系数为0.18s cm /2。
试分别计算在下列两种情况下2O 的传质速率。
(1)2O 与CO 两种气体作等分子反向扩散
(2)CO 气体为停滞组分。
解:(1)等分子反向扩散
)
/(0264.0)10132576050
101325760100(102.0273314.81018.0)(22
421s m mol p p RT D
N A A A ⋅=⨯-⨯⨯⨯⨯⨯=-=
--δ
(2)单向扩散
a A B kp p p p 97.873.101760100
3.10111=⨯-
=-= a A B kp p p p 64.943.101760
50
3.10122=⨯-=-=
a B B B B Bm kp p p P p p 26.9197.8764
.94ln 97.8764.94ln
1
212=-=-=
11.126
.913.101==Bm p p )/(0293.00264.011.12s m mol N A ⋅=⨯=
7.空气在47℃及101.3kPa 下,以7m/s 的初速向下流过内径40mm 、高度为1m 的圆管段,该管段内壁被一薄层水膜所润湿,水温保持在27℃,空气出该管段时的温度为40℃。
假定空气只向水膜传热且水膜厚度可忽略,试以柯尔本类比求空气流过该管段的压降及水汽化的传质系数。
已知管段内空气的Pr =0.70、Sc =0.6l 。
解:5.43240
47221=+=+=
t t t m ℃ 3/116.1)
5.4315.273(314.829
3.101m kg RT PM =+⨯⨯==
ρ s p a ⋅⨯=-6
1045.19μ )/(0270.0K m W ⋅=λ )/(005.1K kg kJ C p ⋅=
1606610
45.19116.1704.0Re 6=⨯⨯⨯==-μρ
du
)/(3.327.01606604
.00270
.0023.0Pr Re 023.023.08.03
..08.0K m W d
⋅=⨯⨯⨯
==λ
α 6.64027
.004.03.32=⨯==λαd N u
由柯尔本类比:0045.07
.0160666
.64Pr Re 83
/13/1=⨯==u N λ
036.0=λ
a
f p u d l p 76.242
7116.104.01036.022
2=⨯⨯
⨯==∆ρλ s cm T T D D /285.0)273
5.4315.273(22.0)(275
.175.100=+⨯==
由柯尔本类比:
0045.061
.016066Re 83
/13/1=⨯==
h
c h S S S λ
∴ 3.6110
285.004
.04
=⨯⨯==-k D kd S h s m k /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