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2.25 KB
- 文档页数:5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A B C注释:①著:放进,置入。
【答案】选B;理由:(1)其他两首诗的“梅”都是在自然环境中,B诗中的梅插在瓶中;(2)其他两首诗写的都是梅花傲霜耐雪,冰清玉洁,B诗写梅花能供人赏玩;(3)其他两首诗表达诗人的坚守节操,B诗借瓶梅即使迟开,即使寂寥,好过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物为世用的观念。
【解析】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
本题要求从从内容、情感角度,从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
王冕《白梅》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
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谭元春《瓶梅》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瓶中梅花和山中梅花。
瓶梅迟发,但终究开花了,虽然不像山梅有春风催发,有夜雨侵袭,梅在瓶中是孤独的,却因为孤独更添风韵。
特别是诗人的最后一联“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
张谓《早梅》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王冕《白梅》和张谓《早梅》都是写自然界中的梅花傲霜斗雪,冰清玉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而谭元春《瓶梅》写的是插在瓶中的梅花,供人观赏,写出了梅花在瓶中开放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和物为世用的观念。
可据此作答。
《观沧海》诗歌鉴赏及对比阅读习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诗歌鉴赏习题: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5、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诗歌是反映生活的。
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
(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
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机灵可爱悠闲自得(2)[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为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儿,歌声穿透树林,可知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骑”字表现出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为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就停住了歌声闭紧嘴巴站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十分机灵可爱。
《牧童诗》直接写牧童的句子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句意是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
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牧童自在洒脱、悠然自得。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所见》中“歌声振林樾”牧童的歌声欢快嘹亮,穿透山林,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为下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铺垫,诗人听见牧童欢快的歌声正陶醉,却见“忽然闭口立”,因为牧童去捕捉鸣蝉了,歌声戛然而止。
古诗词对比鉴赏(一)《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送蜀客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写法的异同。
3.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一)(唐)王播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试分析不尽相同的原因。
(三)秋夜独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衰荷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六)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宋)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易错试题(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
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
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
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
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
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
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注】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察白。
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一样,杜牧是从兵家用兵角度、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1.B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古诗文阅读】《蜀相》《书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比较《蜀相》和《书愤》,说说它们在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1.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愤》)2.《蜀相》和《书愤》,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对比赏析《蜀相》前两联是写景“锦官城”外之景:“柏”“阶”“碧草”“叶”“黄鹂”,后两联抒情。
明确手法,借景抒情。
《书愤》中通过关键词“早岁”可知,作者是先回忆过去,然后写现在“镜中衰鬓已先斑”。
最后写“出师一表”,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要从诗中选取的意象,写作内容角度,体现情感的关键字词来理解,另外还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全面把握。
《蜀相》通过作者所写之景的特点“自”“空”可以感受到无人欣赏的落寞,而写诸葛亮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由惋惜写出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而《书愤》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没有那么伤感,“中原北望气如山”境界更开阔。
“瓜洲渡”和“大散关”记录了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
结合陆游的经历和理想抱负,从诗歌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可以看出陆游老当益壮不坠青云志: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李煜《虞美人》和《相见欢》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相见欢》:“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2.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D2.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
①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
《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
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视听结合”错。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精讲精练解一、意象类比较(5练)【典型例题1】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不同诗歌中的同一人物(“渔夫”)【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参考答案】14 B项【解析】“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比较阅读题型)15.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1、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2、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3、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马致远的《秋思》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怨妇的怀人:温庭筠依依惜别的深情: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悠闲、自在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江城子密州出猎13.这首词气势豪迈,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是实写出猎(或打猎),下片的“狂’是虚写征战杀敌的愿望。
14.下片两个注解处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答案:①表达了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②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5.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
8、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钱塘湖春行课内对比阅读古诗
《钱塘湖春行》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描写了他游览钱塘
江时的景色和感受。
这首诗可以进行课内对比阅读,与其他古诗进
行比较,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可以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
两首
诗都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细腻的描写,通过对江水、山色、花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登鹳雀楼》则更注重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通过对楼上楼下的
景色和历史人物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其次,可以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进行对比。
两首诗都
以描写春天的景象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江南春天的
描绘,通过对春雨、春风、春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和
美丽。
而《春晓》则更注重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对清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
行对比。
两首诗都以描写夜晚的景色和感受为主题,但《钱塘湖春行》更注重对夜晚的描绘,通过对月亮、星光、夜色的描绘,表达
了作者对夜晚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更注重对秋夜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凉风、秋虫、寂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通过对比阅读《钱塘湖春行》与其他古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解析版)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查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题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 (2)考点1:内容、情感比较 (2)考点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4)考点3:语言赏析比较 (5)考点4:手法、技巧比较 (7) (9)古诗词比较阅读应对策略 (9) (10)【课标要求】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古诗词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
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考查重点】内容、情感比较;意象、意境、形象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
【主要题型】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古诗文阅读】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③论贾谊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有的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如李商隐;还有的作者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如李白。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②问鬼神。
[注释]
①逐臣:放逐之臣,指贾谊。
②苍生:老百姓。
[诗词鉴赏]
此诗一首咏史诗,从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上都独树一帜。
作者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即唐代帝王也正像汉文帝那样,表似开明,实质却昏聩无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①迁客:遭贬迁的官员。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诗词鉴赏]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对比阅读]
李白的这首诗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而李商隐的诗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④独绽的木芙蓉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
因为它能在寒冷的秋天和贫瘠的土地上开放,所以有着纯洁、孤傲和顽强等象征。
同时古往今来一批批的迁客骚人们,见到它时也会发出共鸣,在诗词中抒发各自心中的所思所感。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①红。
犹②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释]
①着意:有意,集中注意力。
②犹:还,仍然。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抒怀之作。
诗人将小池里的木芙蓉与桃李作对比,赞美了木芙蓉在深秋独自开放的孤高傲立,讽刺了桃李一生随东风开落的随波逐流。
同时诗人借咏木芙蓉,表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即高洁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窗前木芙蓉
[南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①,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
①小寒:天气稍寒。
②青女:霜神。
[诗词鉴赏]
诗人看见窗前的木芙蓉,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坚强地开放,有感而作。
此诗很好地融物以情,喻己以物,浑成一体,了无痕迹,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借咏木芙蓉,抒发心中情感:无论坏境多么艰难,依然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描写了寒冷中绽放的木芙蓉,但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
吕本中的诗将木芙蓉和桃李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品格,而诗人对其一褒一贬,表达了他愿像木芙蓉一般,在趋炎附势的懦弱之风下,依旧保持人格的高洁。
而范成大则着重描写在恶劣环境打击下,木芙蓉没有残败不堪,毅然绽放,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精神和不凡的气度。
⑤一种诗心在夜深
夜阑人静,万物俱眠,此种境界,最是能够引发诗人情绪的时刻。
诗人或独坐空堂,或孤灯苦读,或月下独酌。
每一个夜深的日子,都有一种诗的意境在成型,都有一种诗的情感在泛滥。
王维秋夜独坐,感叹时光老去,他悟出了一些哲理。
周弼夜深苦读,不知时间流逝,
却翻烂了无数春秋。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①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②落,灯下草虫鸣。
[注释]
①悲:悲哀,悲叹。
②山果:山中野果。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哲理之作。
在一个秋天雨夜,诗人独坐空堂,潜心默想,这情形如同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陷入人生悲哀。
时光易逝,韶华渐老,人生如此,草木昆虫亦是,同在无情时光岁月流逝中零落哀鸣。
此情此景,诗人得到启发,自以为觉悟。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①,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②,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释]
①更:打更声。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
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时至深夜,不闻更声。
不知何时,门外春雪已停。
远望天空,残月悬峰;近看门前,溪流解冻。
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进而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写夜景的佳作,但却风格不同,各有侧重。
王维的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并且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着力刻画悲哀孤独的心境,感叹时光,颇具佛理。
而周弼的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并且运用的是意象叠加的手法。
精心描绘了一幅春夜独坐图,突出宁静安适的心境。
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诗人却浑然不觉,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认真和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