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王维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你看啊,开头就说“人闲桂花落”,这人得闲到啥程度呢?连桂花飘落都能察觉到。
这桂花落的画面,一下就给人一种很静谧的感觉。
然后“夜静春山空”,夜里安静得很,这春山好像啥都没有似的,就突出了那种静悄悄的氛围。
这月亮一出来,居然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这鸟儿呢,时不时就在山涧里鸣叫几声。
你想啊,本来安静得不得了,鸟儿这一叫,反而更显得这春山的寂静了,这就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动来衬静呢。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韦应物这首诗可有意思了。
他说自己特别怜惜那涧边生长的幽草,为啥是幽草呢?感觉就是那种不被人注意,安安静静长在那儿的小草,他就偏爱。
上面呢,还有黄鹂在深树里鸣叫,这一静一动的搭配就很有画面感。
再看后面,春潮带着雨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那水流得哗哗的。
最后这个“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太绝了。
那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小船就那么横在水面上,就好像它自己在那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和湍急水流的对比呢,给人一种很随性、很自然的感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岑参这诗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很感人的小故事。
他向东望着故乡,路好长好长啊,离家那么远,思念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哭得袖子都湿了。
这时候呢,在马上碰到了要回京城的使者,可是没有纸笔啊,没法写信。
那咋办呢?就只能拜托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你看,这种思乡之情很浓烈,但是又很无奈,只能简单地报个平安,就像咱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很想家,但是又没办法好好表达的时候一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啊,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深意呢。
他先说以前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多次听到他唱歌,这是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啊,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课外古诗词鉴赏篇1:长相思汴水流朝代:唐代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
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
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
《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
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
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
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篇2:渔翁朝代:唐代原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古诗词鉴赏⼤全 在现实⽣活或⼯作学习中,⼤家都收藏过⾃⼰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下独酌》 李⽩ 花间⼀壶酒,独酌⽆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暂伴⽉将影,⾏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对⿊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是追求⾃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之作。
太阳是⾃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诗⼈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诗中,诗⼈还进⼀步把明⽉引为知⼰,对⽉抒怀。
诗篇突然⽽起,直抒胸臆,表达⼀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法驱遣,于是诗⼈以奇特的想象,⽣动的描写,把明⽉作为知⾳,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的⾝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上有明⽉相伴,⾝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不解饮,影徒随⾝,这就更加突出了诗⼈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
⽉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卷⼀)因为世少相知,诗⼈不得不以明⽉、⾝影为伴,向⽉⽽⾼歌,对影⽽起舞以排遣⾃⼰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要和明⽉、⾝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由和光明。
这⾸五⾔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2、《⼦夜吴歌》 李⽩古诗词鉴赏⼤全 长安⼀⽚⽉,万户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关情。
何⽇平胡虏,良⼈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李⽩,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的创作,这⾸《⼦夜吴歌》就是诗⼈向民歌学习⽽⼜有所创造的例证。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的西湖,描绘得⽣意盎然,恰到好处。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包括唐诗宋词等诸多经典作品。
在2024年的高考中,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以古代诗歌为主题,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水平。
一、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其基本特点包括:1.韵律优美:古代诗歌注重韵律和音乐美,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为优美动听。
2.意境深远: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深邃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手法。
3、情感真挚: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二、唐诗与宋词的比较鉴赏唐诗和宋词都是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 唐诗的比较鉴赏唐代诗歌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其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其特点包括:(1)丰富的意象:唐诗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如在《春晓》中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2)平易近人:唐诗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表达直接,能够深入人心。
(3)抒情性强:唐诗常常表达诗人的内心真情实感,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2. 宋词的比较鉴赏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著称,其代表作品有《声声慢》《水调歌头》等。
其特点包括:(1)婉约多情:宋词以婉约、婉约、婉约见称,借助婉约的语言表达深情的内心世界。
(2)蕴含哲理:宋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境。
(3)音乐美:宋词强调音乐美,常常配以美妙的乐曲,更具有动人的韵味。
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在高考中的意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培养文学素养: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通过比较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增强综合能力: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不仅要求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等进行准确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群文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古诗词对比鉴赏,也是群文阅读的一种体现。
高考中已经体现。
暂且按下不表。
这里用各地中考语文的试题来看看,古诗比较鉴赏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古诗词对比鉴赏(一)《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送蜀客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写法的异同。
3.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一)(唐)王播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试分析不尽相同的原因。
(三)秋夜独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衰荷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六)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宋)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语文古诗词牌名知识与比较鉴赏题型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出处】“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故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大江东去”,末句“一尊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牌出处】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凄凉。
他想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
后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流传于世。
《钗头凤·红酥手》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词牌出处】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撷芳词》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约有两方面含意:一指自与唐氏分离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指分离前的往事“都如梦”。
古诗鉴赏:古诗词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设题角度。
2.掌握鉴赏方法和解题思路。
一、考情分析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其相同点、不同点。
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古诗词比较阅读在高考中也是常见题型。
近六年全国卷古诗鉴赏比较阅读情况分析:(《插田歌》(节选)主观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精卫词》选择题: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内宴奉诏作》主观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主观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简答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二、设题角度1、比较情感2、比较表达技巧3、比较内容(形象)4、比较语言【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1、整体把握,理解古诗大意。
四看:看题目、作者、小注、诗句。
思考:什么题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2、求同辨异,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感情、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一)比较思想情感【练习1】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①韦诗的“灯前”表达的是羁旅思乡之愁。
在旅途漂泊中做梦回到故乡,醒来后惆怅满怀。
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对比鉴赏作者:周月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1年第12期解题技巧古诗词比较鉴赏题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
基本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
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鉴赏:1.读诗,把握大意。
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注释。
2.审题,找准异同。
结合题干要求的比较角度来分析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3.作答,点面结合。
对于对比鉴赏题,要特别注意是问“异”还是“同”,并且能规范作答,既有总体结论,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清楚,条理分明。
题型分析题型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本题型往往是不同诗歌的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比较鉴赏意象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词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
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
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
一般来说,意象与诗(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以“意象”为切入点,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词)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解答要领:1.就意象来说,应着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
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明月多写相思、丁香多喻忧愁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切忌以偏概全。
2.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
“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XXX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所以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所以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XXX 可爱。
“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远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办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XXX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XXX,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
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
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
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
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
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
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
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
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
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 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西风”。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 , 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第(2)题前一问还是“析同” , 题干中的“都”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
杜诗中的“倚恨”、“回首” , 杨诗中的“摇头”、“愁”、“低面”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
第(2)题后一问才是“求异” , 题干中“不同”二字便是明证。
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情感特点”四个字上。
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愁”。
前者因“恨”而“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荷”为自己代言后者“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应有” , 一用“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半死”之“枫” ,所感也都是“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月黄昏”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犹有”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
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黄公度的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
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
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①“温诗纪行,寓情于景”,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②“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依依难舍”,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③“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说“唐诗主情”“寓情于景”,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
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言了何志”“何以言志”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
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参考答案】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
示例二: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
“示例二”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示例一”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蔡家亲: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
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