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的方法,通过观察注射结核菌素后在皮肤上产生的反应来判断结果。
以下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的几个方面:
1.皮肤硬结直径:在注射结核菌素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以毫米为单位。
通常分为四个等级:5-9毫米为弱阳性,10-19毫米为阳性,20-30毫米为强阳性,大于30毫米为极强阳性。
2.皮肤红晕直径:在皮肤硬结出现之前,会出现皮肤红晕。
注射结核菌素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红晕的直径,以毫米为单位。
通常分为五个等级:5-9毫米为轻度,10-19毫米为中度,20-30毫米为重度,大于30毫米为极重。
3.局部炎性反应:在皮肤出现硬结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局部炎性反应,表现为局部发热、发红、肿胀、疼痛等。
4.硬结化时间:从注射结核菌素到出现明显硬结所需的时间。
一般认为,硬结化时间越短,感染程度可能越严重。
5.硬结颜色:硬结的颜色可以表现为红色、紫色、黑色等。
通常,硬结颜色越深,感染程度可能越严重。
6.硬结消退时间:从注射结核菌素到明显硬结消失所需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弱阳性反应在48小时内消退,阳性反应在72小时内消退,强阳性反应在96小时内消退。
7.局部淋巴结肿大:在注射结核菌素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若出现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
总之,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包括皮肤硬结直径、皮肤红晕直径、局部炎性反应、硬结化时间、硬结颜色、硬结消退时间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医生可根据这些指标综合判断患者的结核杆菌感染情况。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指通过对人接种旧结核菌素或接种纯结核杆菌蛋白衍生物来测定其对结核菌素有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主要有皮肤接种法和皮内注射法,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1.阴性(﹣):局部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
2.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5~9mm。
3.中度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10~19mm。
4.强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20mm,或硬结平均直径<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破溃及淋巴管炎。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PPD试验,是用来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检查项目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是需要先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然后在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硬结以及出现的硬结大小,来协助判断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检验方法。
通过测量皮试处皮肤硬结直径大小、观察周围皮肤红晕等情况来进行结果判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阴性(-):硬结直径<5mm。
阳性(+):硬结直径为5~9 mm。
中度阳性(++):硬结直径为10~19mm。
强阳性(+++):硬结直径≥20mm或虽不足20mm但局部皮肤出现双圈、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
异常情况指标阳性提示机体可能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目前存在活动性结核病。
指标阴性多提示机体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但对于处于结核感染早期的患者,PPD试验也表现为阴性,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注意事项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患者病情、精神状态、检查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检查前注意保持前臂内侧皮肤的清洁,不要涂抹化妆品。
检查前不需要空腹。
如有任何已知的过敏症状(尤其对蛋白质),受过结核疫苗接种,或者曾经被诊断为结核病,都应该及时告诉医生。
检查中医生会在前臂内侧皮肤进行注射,注射时会有轻微的痛感,通常可以忍受。
晕针患者需要有家属陪同,并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后保持注射部位皮肤干燥,切勿挤压或刮擦试验部位。
判断标准硬结平均直径如小于5mm为阴性,大于等于5mm小于20mm为阳性反应[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均为强阳性。
与旧结核菌素一样,TB—PPD试验除引起局部反应外,偶可引起全身反应,但较前者少见。
阴性(-):硬结平均直径如小于5mm;弱阳性(±):硬结平均直径5~9mm;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0~19mm;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20mm以上。
结果分类测试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一个阳性的结果反应了结核的接触史。
5 mm或更大艾滋病毒呈阳性反应、最近曾接触过结核感染者器官移植的患者和其他免疫抑制患者10 mm或更大近5年中曾经从高发病率国家返回、静脉吸毒高风险区的居民和雇员(例如监狱、养老院、医院、收容所等)分枝杆菌实验室人员不到4岁的孩子,或暴露在成年人中的高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15 mm或更大无危险的结核病毒接触者结核菌素测试转换是指在2年期间增加了10毫米或以上(不论其年龄)。
临床意义(1)婴幼儿:常用于卡介苗接种的选择和监测。
阳性时常表示已感染结核菌并产生抗体而不需要接种卡介苗;阴性时则应该及时接种卡介苗。
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如果皮试呈强阳性时常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应及时进行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沉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治疗。
(2)成年人:因我国城镇中人口密集区成年居民的结核感染率很高,所以,如果PPD5单位试验阳性,仅表示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但呈强阳性时,常提示有活动性结核灶。
因此,TB—PPD试验在诊断成人结核性疾病时诊断价值受限。
另外,在临床上有感染结核的确切依据而患者PPD试验却阴性,这种情况常见于以下疾病:初次感染结核菌4~8周以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机体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个别老年人因机体变态反应功能低下也常呈阴性反应。
结核验血标准
结核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表现、胸部X射线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
结核验血(也称结核杆菌抗体检测)是一种检测结核感染的血清学方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诊断结核病,只能表明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在结核病的诊断和监测中,通常使用结核菌素试验和其他临床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见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其步骤包括皮下注射结核菌素(通常是蛋白衍生物),然后观察一定时间后注射部位的反应。
在国际上常用的结核菌素试验是蒙台梭利试验(Mantoux测试)。
通常,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标准是测量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的直径。
阅读结果的时间点通常在48-72小时后。
对于成年人,一般认为以下标准可作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判断:
直径大于等于 15 毫米:未接触结核分枝杆菌的人;
直径大于等于 10 毫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接触结核病患者者、器官移植者等;
直径大于等于 5 毫米:其他高危人群,如结核病治疗前6个月内的人、胸片上有结核病的改变者等。
这些标准可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最好的做法是咨询医疗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读。
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因为需要结合患者的全面状况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适用范围:胸片检查异常的患者;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涂阴病人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病人皮内注射法1.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选择在左侧前臂掌侧中上部1/3处,一般常用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PPD)皮内注射,使之形成直径6-10mm的皮丘;若患者结核变态反应强烈如患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或一过性多发性结核过敏性关节炎等,宜用1个结核菌素单位的PPD试验,以防局部的过度反应及可能的病灶反应。
(注意:在注射前应询问患者以前曾否做过该试验,如做过应问清时间、部位,以免引起促进反应。
)2.注射量和皮丘的关系准确地向皮内注射0.1毫升液体,形成的丘疹直径在6-10mm 左右,这个大小程度在儿童较成人小(平均7mm左右),成人女子也略小于男子(9mm与8mm之比)。
3.注射的深度同样注射在皮内,观察其各种深度变化所出现反应的差别,结核菌素反应直径不因深度出现差异。
然而深的注射与浅的注射相比,深的注射反应的分散度大。
如果过深达皮下程度,结核菌素迅速被吸收出现的反应就小。
因此应当十分注意必须做浅层皮内注射4.结果观察于试验后48—72小时观察和记录结果,测量时以硬结(横径+纵径/2)大小为主,不以红晕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因为硬结为特异性变态反应,而红晕为非特异性反应。
但一般情况下硬结和红晕大小一致。
注意:在见到双重同心圆状红润(双圈)时,测外层的红润直径。
不要将因注射造成的内出血误认为结核菌素反应。
结核菌素反应的红润指压暂时褪色,出血的红润指压不褪色。
结果判定硬结直径≤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提示分支杆菌感染,也包括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10~14mm为中度阳性(++)≥15mm为强阳性(+++)局部有硬结外,还有水泡、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使用时注意事项1、注射器及针头应当专用,不可作其它注射之用。
2、安瓿开启后在半小时内使用。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定标准
结核菌素试验(tb test)是一种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定义,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定标准如下: 1. 阴性:杆菌阴性( culture negative):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性或只有极少量的生长。
2. 弱阳性(Weakly positive):杆菌阳性( culture positive):在10^4-10^6 C灰尘培养基上生长出杆菌,但菌量小于10^5 CFU/mL。
3. 阳性( Positive):杆菌阳性并大于10^5 CFU/mL:在可培养灰尘或临床样本中生长出杆菌,且其数量至少为10^5 CFU/mL。
4. 强阳性(Strongly positive):杆菌阳性并大于10^6 CFU/mL:在可培养灰尘或临床样本中生长出杆菌,且其数量至少为10^6
CFU/mL。
5. 强阳性2(Strongly positive 2):杆菌阳性并大于10^7 CFU/mL:在可培养灰尘或临床样本中生长出杆菌,且其数量至少为
10^7 CFU/mL。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估结核菌素试验结果。
因此,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最好咨询当地的医生或卫生部门,了解试验的特定标准和解释。
P P D皮试操作及结果观察判定说明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 P D):适用范围:胸片检查异常的患者;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涂阴病人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病人皮内注射法1.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选择在左侧前臂掌侧中上部1/3处,一般常用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PPD)皮内注射,使之形成直径6-10mm的皮丘;若患者结核变态反应强烈如患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或一过性多发性结核过敏性关节炎等,宜用1个结核菌素单位的PPD试验,以防局部的过度反应及可能的病灶反应。
(注意:在注射前应询问患者以前曾否做过该试验,如做过应问清时间、部位,以免引起促进反应。
)2.注射量和皮丘的关系准确地向皮内注射0.1毫升液体,形成的丘疹直径在6-10mm左右,这个大小程度在儿童较成人小(平均7mm左右),成人女子也略小于男子(9mm与8mm之比)。
3.注射的深度同样注射在皮内,观察其各种深度变化所出现反应的差别,结核菌素反应直径不因深度出现差异。
然而深的注射与浅的注射相比,深的注射反应的分散度大。
如果过深达皮下程度,结核菌素迅速被吸收出现的反应就小。
因此应当十分注意必须做浅层皮内注射4.结果观察于试验后48—72小时观察和记录结果,测量时以硬结(横径+纵径/2)大小为主,不以红晕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因为硬结为特异性变态反应,而红晕为非特异性反应。
但一般情况下硬结和红晕大小一致。
注意:在见到双重同心圆状红润(双圈)时,测外层的红润直径。
不要将因注射造成的内出血误认为结核菌素反应。
结核菌素反应的红润指压暂时褪色,出血的红润指压不褪色。
结果判定硬结直径≤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提示分支杆菌感染,也包括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10~14mm为中度阳性(++)≥15mm为强阳性(+++)局部有硬结外,还有水泡、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使用时注意事项1、注射器及针头应当专用,不可作其它注射之用。
结核杆菌试验结果判断方法结核病是一种影响全球范围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致病菌为结核杆菌。
为了诊断结核病患者,临床医生常常会进行结核杆菌试验。
然而,正确判断结核杆菌试验结果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结核病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核杆菌试验结果判断的方法,以帮助医生准确解读患者的结核杆菌试验结果。
一、结核杆菌试验种类及原理结核杆菌试验包括常规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所开发的分子检测试验。
常规结核菌素试验是通过皮肤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结核菌。
而分子检测试验则通过检测患者体液、组织等样本中的结核菌DNA或RNA来快速确认结核菌感染情况。
二、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方法1. 通过直接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反应来判断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结果。
注射部位皮肤发生红斑或硬结反应通常表明患者免疫系统对结核菌素具有敏感性,可能已感染结核菌。
2. 量化测定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的大小,一般采用厚度或直径测量方法。
常用的计量方式包括银规、牛规等,测量结果可根据相关参考值进行判断。
3.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试验结果。
例如,患者有典型的结核病症状,并且CT、X光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典型结核病表现,则可以初步判断为结核菌感染。
三、分子检测试验结果判断方法1. 分子检测试验结果通常通过荧光信号或者DNA条带的出现与否来判断。
设备会输出分子检测结果的荧光信号或者电子数据,医生根据设备手册或者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解读。
2. 结合设备输出的数据进行定量判断。
通常,分子检测试验设备会提供一个参考范围,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数据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感染结核菌。
3.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分子检测试验结果为阳性,患者有结核病典型症状,且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肺部结核病表现,则可以初步判断为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杆菌试验结果判断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结核病患者至关重要。
你好,PPD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取0.1毫升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后检查反应情况,应注意局部有无硬节,不可单独以红晕为标准.若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节直径小于0.5厘米,则为阴性反应.若注射部位硬节直径超过0.5厘米,但在1.5厘米以下,为阳性反应.若注射部位反应较强烈或硬节直径超过1.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变态反应,过去曾感染过结核,但不表示有病,因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呈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检查是否有结核病.阴性反应表明无结核菌感染,回答者:WCPY - 发消息27 |2009-07-07 12:53你好,你说的肺结核疫苗皮试是指结核菌素试验吧?如果出现明显红肿,那就是阳性说,说明结核正处于活动期.回答者:hlj20001 - 发消息116 |2009-07-07 12:53你好,请问皮试时间多久了呢?这种情况可能与皮试的反应有关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去医院复查的,根据皮试后的硬结大小来判断具体是阳性还是强阳性.回答者:若雪tutu - 发消息63 |2009-07-07 12:53进行卡介疫苗接种后,注射后由于体内的正常免疫作用能在注射的部位产生凸起的小皮丘,边界清楚,如患者感染过结核菌,则很可能出现红肿.回答者:zhuimengman - 发消息45 |2009-07-07 12:54结核皮试即时OT试验检,其是查机体是否已受过结核菌的感染而产生了免疫力.机体受结核杆菌感染4~8周后,即可产生免疫变态反应,反应结果判断:皮试的局部无红肿现象为阴性反应(-);稍有红肿,硬结直径小于0.5厘米者为可疑阳性(±);红肿,硬结直径在0.5~2厘米者为阳性(+);红肿,硬结直径在2厘米以上,甚至发生水泡或坏死者为强阳性(++).OT试验阳性反应表明受试者曾感染过结核杆菌,但不一定患有结核病.正常人反应一般为(+)~(++),我国城市成年人结核杆菌感染率为80%,故本试验在成年人中意义不大,但可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强阳性者可能患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检查.回答者:早该减肥- 发消息203 |2009-07-07 12:54你好,肺结核疫苗皮试,手腕出现红肿,说明有感染的可能建议你到医院拍个胸片,做个结核菌素实验,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祝你健康快乐!回答者:玫瑰心事- 发消息21 |2009-07-07 13:00硬结直径大于或等于5mm为阳性反应.阴性除表示没有结核杆菌感染外,还可能有特殊情况的结核菌感染,如免疫功能低下,变态反应前期,结素过期等.阳性表示既往曾有结核感染,或已接种卡介苗出现的过敏反应.强阳性表示有活动性肺结核.回答者:sdn1981 - 发消息245 |2009-07-07 13:02有些风湿性疾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例如结节性红斑,结核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等,有时需要在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是PPD试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参考指标,与旧结核菌素相比,TB—PPD具有纯度高,灵敏度高,全身反应较少等优点.所以,在临床上诊断结核性疾病时,它是除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外最常用的检查手段.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高,TB—PPD试验近几年来越来越普遍应用于结核性疾病的诊断,但在判断PPD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时,由于医务人员的知识欠缺及患者不正确的理解,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指导,甚至影响疾病诊断转归的现象也很常见.现将TB—PPD试验的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简述如下.实验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采用Mantoux法.选用1ml容量的兰芯注射器,4-5号针头,不宜太长,前臂掌侧中下1/3处为最佳(此处皮肤薄嫩,反应敏感易观察).避开疤痕,血管和皱褶.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以皮内注射法将PPD 0.1ml(含5个结素单位)缓慢注入,注射深度要合适,剂量准确时局部可出现7-8mm大小的圆形橘皮样皮丘(有毛孔出现),不要在注射部位按压揉搓和肥皂刺激,72小时内禁止洗澡,洗脸时尽量避开注射部位,尽可能避免用激素类的药物,如果有其它反应请到有关医院检查处理.注射后48与72小时观察结果,用卡尺测量硬结纵横直径,硬结平均直径=(纵径+横径)/2.判断标准:硬结平均直径如小于5mm为阴性,大于等于5mm小于20mm为阳性反应[5~9mm 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均为强阳性.与旧结核菌素一样,TB—PPD试验除引起局部反应外,偶可引起全身反应,但较前者少见. TB—PPD试验的临床意义:(1)婴幼儿:常用于卡介苗接种的选择和监测.阳性时常表示已感染结核菌并产生抗体而不需要接种卡介苗;阴性时则应该及时接种卡介苗.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如果皮试呈强阳性时常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应及时进行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沉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治疗.(2)成年人:因我国城镇中人口密集区成年居民的结核感染率很高,所以,如果PPD5单位试验阳性,仅表示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但呈强阳性时,常提示有活动性结核灶.因此,TB—PPD试验在诊断成人结核性疾病时诊断价值受限.另外,在临床上有感染结核的确切依据而患者PPD试验却阴性,这种情况常见于以下疾病:初次感染结核菌4~8周以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机体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个别老年人因机体变态反应功能低下也常呈阴性反应.72小时后阴性反应及一般阳性反应(皮丘>5mm不超过10mm)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强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预防性治疗.如局部有水泡要注意保护创面,必要时用纱布覆盖.回答者:stars308 - 发消息250 |2009-07-07 13:05肺结核疫苗皮试,手腕出现红肿(一般上臂接种多见),考虑一般反应(一般局部反应),一般接种结核疫苗(卡介苗,BCG)后都会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的过程,一般不要当心.一般局部红肿,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红肿直径<15mm,一般不需要处理.红肿再15-30mm,可用干毛巾热敷;局部红肿>30mm,建议到医院诊治.另外,还会出现无菌性脓肿,过敏(甚至过敏性休克)及BCG淋巴结炎,卡介苗接种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如果您的是BBP试验,而且局部红肿直径>15-20mm,考虑感染结核,红肿10-15mm,考虑可疑感染,红肿<10mm,一般正常.。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
【关键词】结核菌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人口的1/3都感染有结核,每年约有800万人因感染结核而发病,其中每年有>25万名儿童死于结核病[1,2]。
根据我国结核病疫情状况,国家建立、健全和稳定各级防疫机制,制定防治规划,并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对服务业、学校、托幼机构及儿童玩具工作人员定期健康检查,每1~2年1次。
疾控中心对我校新入校学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其机制,也不明白反应结果,故本文给予探讨,以供参考。
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重要参考指标[3,4]。
机制:结核菌素(结素)是结核菌的代谢产物,从液体培养基中长出的结核菌提炼而成,主要成分为结核蛋白,将其注入人体表皮内,如受测试者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结核分枝杆菌与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合,在局部释放淋巴因子,形成超敏反应性炎症,出现红肿、硬结;若受测试者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则无局部超敏反应发生。
旧结素(OT)在人群中普查时,常用1∶2000的OT稀释液0.1ml(5U),在前臂屈侧做皮内注射,经48~72h测量皮肤硬结直径,如<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提示结核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0~19mm为阳性反应(++),≥20mm或局部出现水泡与坏死者为强阳性反应(+++)。
常常作为卡介苗接种与筛选对象、质量
监测及临床辅助的诊断。
由于OT抗原不纯,可能引起非特异性反应,故现已少用。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结核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其制剂有50u/ml和20u/ml两种制剂,每1U效价是一致的[5]。
我国推广国际通用的皮内注射法(Mantoux法)将PPD剂5U(0.1ml)注入前臂内侧上中1/3交界处皮内,使局部形成皮丘。
经48~96h(一般为72h)观察反应,结果判断以局部硬结直径为依据: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阴性(-),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反应(+++),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泡、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为极强阳性反应(++++)。
PPD作为诊断隐性结核感染的唯一指标,其特异性受到接种卡介苗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影响,那么,这些结果有什么意义呢?(1)PPD试验阴性(-),表示未受到过结核菌感染,也未接种过卡介苗或接种未成功。
(2)PPD试验阳性(+),表示受试者曾经受到过结核杆菌感染或已经接种过卡介苗,但不能判定其是否患有结核病。
(3)PPD 试验强阳性(+++),提示体内活动性结核的可能性大。
(4)对于3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下未接种过卡介苗者,如PPD呈阳性反应(+),则表示体内有结核菌的感染,年龄越小,患活动性结核的可能性越大。
(5)如果2年内PPD试验结果由阴性(-)转为阳性(+),或反应强度从原来硬结直径<10mm增至>10mm,提示新近感染过结核菌,
或可能存在活动性病灶。
(6)值得注意的是假阴性情况,即初次感染结核菌8周内PPD皮试阴性,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如患严重传染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
在不同国家,参照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标准。
2000年美国胸科学会、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儿科学会,修订了PPD的标准,以≥5mm、≥10mm和≥15mm阳性为结核感染的标准。
在高危人群,如HIV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近期与活动性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胸片有既往结核改变而未经治疗者,≥5mm考虑结核感染。
近年来在高危人群中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感染有所增加[6,7],为区分可分为自然感染和NTM感染,可使用NTM的各种敏感素进行皮试,以减少隐性结核感染的假阴性诊断。
为了更好地区分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NTM感染和结核自然感染,提高隐性结核感染的正确诊断率,近年来在寻找结核杆菌高度特异性抗原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LSPOT)检测T淋巴细胞上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如ESAT-6和CFP-10,结果显示与PPD试验的一致性可达89%,其特异性明显高于PPD,可达100%,且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故认为可取代皮肤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隐性结核感染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