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及结核菌素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20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简称结素)进行皮内注射,测定人体是否受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试验方法。
结核菌素有两种,一种是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结核蛋白,OT抗原不纯,可能引起非特异性反应;另一种是纯蛋白衍化物(PPD),是从旧结核菌素滤液中提取结核蛋白精制而成,为纯结素,不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PPD和PPD-RT23(丹麦制造)。
我国有从人型结核菌制成的PPD-C和从卡介苗制成的BCG-PPD。
【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用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结核感染率和年感染率。
2.用于判定卡介苗(BCG)接种是否成功(结素阳转)。
3.用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4.用于预防性化疗对象的筛选。
(二)禁忌证使用激素类药物、发热或其他疾病者,不可做此试验。
有活动结核病灶时不宜做此试验,以免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导致病情加重。
【试验方法】取PPD0.1ml(5IU)在左前臂屈侧中部(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皮内注射,使之形成6~10mm的皮丘。
【结果判断】48~72h后测量皮肤硬结的横径和纵径,算出平均直径,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而不是测量红晕直径。
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局部有水泡、淋巴管炎和坏死为强阳性(+++)。
【临床意义】1.阴性的意义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一般表示未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应排除以下情况: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4~8周以内,处于变态反应前期;患急性传染病(麻疹、百日咳)、发热、重症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艾滋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危重病人等,个别老年人因机体变态反应功能低下也常呈阴性反应。
婴幼儿PPD试验阴性应该及时接种卡介苗。
2.阳性的意义结核菌素试验常作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指标,也是卡介苗接种后效果的检验指标,但对成人结核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结核菌素试验1、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简称结素)是结核杆菌蛋白质制成的一种特殊反应原,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确定有无结核杆菌感染的标准方法。
是诊断结核杆菌感染的一种传统方法。
虽然结核菌素有多种类型,但它们都是人型结核菌的培养滤液制成,其有效成分为结核菌所含的结合蛋白。
2 、结核菌素共有几种?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常用者有以下两种。
但目前最主要应用的是PPD试验(1)旧结核菌素(OT)最初由郭霍用甘油肉汤培养基制成,因其方法古老,应用年代已久,并为了与后来的结核菌素相区别而命名,它是结核菌肉汤培养物加热灭菌的浓缩滤液。
其中含有结核蛋白、结核菌代谢产物、菌体多糖、核酸、脂类物质以及培养基中的一些非活性物质成分。
目前国内常用的OT为1:2000稀释液,每毫升含50个结素单位(Iu),0.1毫升含5个Iu。
它可引起非特异性反应,某些非结核杆菌感染者,也可出现阳性反应。
而且,其稀释后极不稳定,有效期只有42天,无法适应边远地区的需要。
(2)结素的纯蛋白衍生物PPD获自OT滤液的沉淀物,是以硫酸胺做沉淀制成的。
其特点是活性高而稳定,由于其他异性蛋白影响较小,所以结果比较准确。
目前,在临床上以基本上取代了旧结素(0T)。
我国于1982年制成PPD,标准品PPD-C(80-1)。
各项指标均达世界卫生组织(WHO)PPD规程,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0.1毫升为5IU。
3、结核菌素试验方法有几种?过去结核菌素(结素)试验方法有多种,如:皮内注射法,皮上划刺法,敷贴试验法,但是,目前我国推广应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皮内注射法。
4、皮内注射法怎样做结核菌素试验?(1)试验前先核对品名、剂量及有效期,如有沉淀、安瓿破损及过期者不得使用。
(2)在左前臂曲侧中部皮肤无瘢痕或病变的部位。
如近期需做两次试验,第二次试验应在第一次部位的斜上方,距离3~4 厘米,或在另一侧前臂。
(3)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
注射器用一毫升蓝芯针管,专用。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指通过对人接种旧结核菌素或接种纯结核杆菌蛋白衍生物来测定其对结核菌素有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主要有皮肤接种法和皮内注射法,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1.阴性(﹣):局部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
2.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5~9mm。
3.中度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10~19mm。
4.强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20mm,或硬结平均直径<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破溃及淋巴管炎。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PPD试验,是用来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检查项目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是需要先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然后在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硬结以及出现的硬结大小,来协助判断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检验方法。
通过测量皮试处皮肤硬结直径大小、观察周围皮肤红晕等情况来进行结果判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阴性(-):硬结直径<5mm。
阳性(+):硬结直径为5~9 mm。
中度阳性(++):硬结直径为10~19mm。
强阳性(+++):硬结直径≥20mm或虽不足20mm但局部皮肤出现双圈、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
异常情况指标阳性提示机体可能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目前存在活动性结核病。
指标阴性多提示机体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但对于处于结核感染早期的患者,PPD试验也表现为阴性,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注意事项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患者病情、精神状态、检查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检查前注意保持前臂内侧皮肤的清洁,不要涂抹化妆品。
检查前不需要空腹。
如有任何已知的过敏症状(尤其对蛋白质),受过结核疫苗接种,或者曾经被诊断为结核病,都应该及时告诉医生。
检查中医生会在前臂内侧皮肤进行注射,注射时会有轻微的痛感,通常可以忍受。
晕针患者需要有家属陪同,并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后保持注射部位皮肤干燥,切勿挤压或刮擦试验部位。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
结核菌素实验结果判定标准是根据皮试局部硬结直径的大小来判断。
如果硬结直径小于5毫米,判定结果为阴性,提示没有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也没有接种过卡介苗,但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可能为阴性如HIV感染、恶性肿瘤等等。
如果硬结直径在5~19毫米之间,判定结果为阳性,说明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者接种过卡介苗。
如果硬结直径大于或等于20毫米,或者局部出现水疱、坏死、淋巴管炎等,判定结果为强阳性。
如果是儿童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如果是成人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可能。
结核菌素试验后注意事项结核菌素试验(TST)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结核菌素来检测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
然而,在接受结核菌素试验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首先,在结核菌素试验后的24-72小时内要注意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注射部位会出现一个直径为5-10毫米的红斑,这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
但如果发现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或溃疡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其次,需要在注射后的48-72小时内返回医疗机构进行结果评估。
一般来说,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解读。
如果出现红斑直径大于15毫米,说明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强烈,可能存在结核感染或疾病。
如果出现红斑直径在10-15毫米之间,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此外,结核菌素试验后应注意避免误伤红斑部位。
由于结核菌素试验会导致皮肤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注射部位的皮肤可能会比较脆弱。
因此,在注射部位上避免强力摩擦、擦伤或受到挤压等,以防止红斑出现溃疡或感染。
此外,结核菌素试验后需要避免暴力运动和剧烈活动。
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皮肤的摩擦和挤压,使红斑处受到更多的刺激和损害。
因此,建议在注射后的48小时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便给注射部位足够的恢复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结核菌素试验不能确定是否感染了结核菌,只能证明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果结果为阳性,应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结核感染。
这可能包括X 光检查、痰涂片检查、结核菌培养等,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结核菌素试验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及时进行结果评估、避免误伤红斑部位、避免剧烈活动以及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果在注射后出现异常情况或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及早发现结核感染或疾病,有助于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结核菌素实验名词解释
结核菌素实验是一种用于诊断结核病和评估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试验。
该试验通常通过在皮肤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反应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结核杆菌。
结核菌素包括纯蛋白衍生物 (PPD) 和旧结核菌素 (OT),它们是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
在诊断结核病时,结核菌素实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含有结核杆菌的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此外,结核菌素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核菌素实验是一种可靠的诊断试验,可以用于检测结核病和评估机体免疫状态。
在诊断结核病时,医生通常会先进行结核菌素实验,以便确认是否感染了结核杆菌。
如果实验结果为阳性,则表示感染了结核杆菌,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核病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