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法制教育 引导孩子遵纪守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参加法制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此,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法制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参加法制教育学习后的几点感悟:一、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必将导致混乱、动荡。
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法制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这些都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视。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压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
同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法制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阵地,家校合作对于推进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法制教育,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
家庭法制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在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写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记忆。
你看过感悟的文章吗?知道要怎么写吗?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家庭法制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庭法制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1近年来,家庭法制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家庭法制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利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也深受家庭法制教育的熏陶,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和收获。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家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对我的影响。
首先,家庭法制教育是培养孩子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我家,父母经常和我谈论一些关于法律的案例,让我从中领悟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重要性。
他们还给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比如我们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权益,等等。
这让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知道了自己的行为应当在法律标准下进行,为社会负责。
正是这种法律意识的养成,让我从小就明白了一些常见的法律风险和如何避免。
其次,家庭法制教育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的父母教育我遇到危险或者不良行为时如何保护自己,比如如何拨打紧急电话,怎样躲避陌生人的骚扰以及如何申诉等等。
他们还会耐心地教我一些法律的知识,比如常见的'诈骗手段、典型的犯罪类型等,让我知道了一些可能对我造成威胁的风险,提高了我的警惕性。
通过家庭法制教育,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在社会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家庭法制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在家庭中,父母会用实际行动影响我对法律的认知。
他们从不违反交通规则,无论是驾车还是行人,在遵守交规上都是模范。
父母还常常和我一起观看一些正能量的电视节目或读一些与法律相关的书籍,培养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维护着公平、正义和秩序的社会环境。
我相信只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才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在当今社会,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法治观念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孩子法治观念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了解法律法规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意义。
其次,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自由,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法治观念。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法治氛围家庭法治氛围的营造对于孩子法治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避免家庭暴力、争吵等不良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秩序。
其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最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法治问题,让孩子了解法律制度、司法程序等基本知识,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
三、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家庭日常活动是培养孩子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1.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管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经济素养,让孩子了解金钱的使用规则和法律责任。
3.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过程,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法治问题,通过新闻、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法律制度、司法程序等基本知识,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
5.鼓励孩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家长法制教育学习心得总结3篇家长法制教育研究心得总结文档一:重视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在家长法制教育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孩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注重向孩子传递法律知识,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通过与孩子一起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我发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
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让孩子了解到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同时,要告诉孩子法律规定的权益和义务,引导他们主动遵守法律,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家长要将法制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具体案例来向孩子展示法律知识的应用。
例如,通过解释交通规则,让孩子了解到为什么要遵守交通法规,让他们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
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做法律意识的表率。
作为孩子的榜样,我们应该自觉守法,遵纪守法,不仅要遵守法律规定,还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通过家长法制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正确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文档二:培养孩子的法律素养,提升其法律意识在家长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培养孩子的法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心得: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知识。
家长可以通过课堂教育、阅读法律相关书籍等方式,向孩子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
同时,可以利用家庭时间进行法律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思考法律规则背后的道理和意义。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思维能力。
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用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例如,当孩子遇到纠纷时,可以引导他们主动寻求法律帮助,了解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
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法律规则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提出以下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建议。
一、家庭教育的引导1. 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让孩子了解法律知识,明白法律的边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子,引导孩子结交有益的朋友,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引导1.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
2. 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会环境的营造1. 政府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 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严格审查未成年人接触的内容,净化社会风气。
3. 政府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防止其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4.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活动,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司法保护1. 司法机关要依法公正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干预和教育矫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3. 司法机关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协作,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家长对法制教育意见和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法制教育是指在学校和社会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向学生和公众传授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一种教育。
在当今社会,法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法制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长对法制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们普遍认为,法制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开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示范,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观念,从而为孩子奠定健康的法制观念。
家长们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使孩子在学校中能够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制教育。
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法制教育的分量,开设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法制知识。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性。
家长们对于法制教育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法制宣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公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
家长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比如社区组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都应该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家长对法制教育的意见和建议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那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增强孩子和公众的法制意识,促进社会的法制化进程。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够使法制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让每个公民都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第二篇示例:法制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态度和言行对孩子的法制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在法制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孩子法制教育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习《家长对子女知法懂法守法教育讲座》,让家长懂得了教育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现把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共同努力,引导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学生。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还小呢,法律会保护他!是的,法律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但不是保护违法犯罪的!我们在报纸、电视上会看到很多案例,一些未成年人因为不知法、不懂法,任意妄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做父母的后悔不已。
曾经听说过,有一个十四岁的初中生,他在同学的饮料中放入有毒性的药,放在了人家的课桌里,结果坐该课桌的学生喝了之后,很快就死了。
这起案件侦破后,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他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后来该中学生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还有一个小学生,他去北京旅游,在很多名胜古迹上用刀刻下自己的名字,他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没有白来一趟。
结果受到长城管理委员会的罚款处理。
一开始他还不服气,其实他的这种行为是损坏、毁坏文物的行为,已触犯了我国《文物保护法》。
因此,孩子们要从这个案例吸取教训,要学法用法,外出游玩要爱护文物古迹。
还有,像我们也知道的,校内校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敲诈事件,有些同学仗着自己年龄大一些,身材高大一些,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索要钱财。
这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被敲诈的同学要向这种违法行为作斗争,要汇报给老师和家长,可以及时制止这种违法行为的升级。
另外像故意毁坏公共财物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的,都是违法行为,对有这些问题的孩子,我们要说:如果你不懂法,我告诉你已经违法了;如果你懂法,我奉劝你,要守法!不要等到事态严重,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可是他们又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又有多少呢,对少数孩子来说,头脑里面可能根本就没有法律这个概念,有的甚至无法无天、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小要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对于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学校组织了一场家长法制讲座。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讲座,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家庭法治教育”,主讲人是我国知名法律专家。
讲座内容涵盖了家庭法律关系、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法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专家结合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法律知识,使家长们对法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自己遵守法律,还要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
以下是我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几点认识:1. 法律意识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而法律意识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它使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2. 法律意识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
家长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只有具备法律意识的家长,才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法律,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3. 法律意识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全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治教育的普及。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为全民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三、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讲座中,专家强调了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我认为,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我对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1. 家长要树立法治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
2. 家庭教育要注重法治教育。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案例,向孩子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意识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培养小学生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意识,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学习规矩和遵守纪律的最佳环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家庭教育:1. 树立榜样:家长应自觉充当好模范,言传身教地展现出守规矩与遵纪守法的行为。
通过自身行为的规范和遵守法律的表率,孩子们可以从中吸取正能量。
2. 温暖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孩子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意识的关键。
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
通过有效的互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家长对规矩和纪律的教育。
3. 规定明确:家庭中的一些规定和约束是培养孩子守纪律的重要指导。
家长可以制定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定,例如晚上十点之前要睡觉、每天完成家务等。
这些规定有助于培养孩子遵守规矩的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也是他们接受正式教育和规则训练的地方。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教育:1. 制定校规: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规,并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署。
这些规定应涵盖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行为、纪律等。
学校要不断强调并执行这些规定,确保学生在遵守规矩和遵守纪律方面有清晰的认识。
2. 设置奖惩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守规矩和遵纪守法。
例如,设立优秀学生奖、课堂纪律奖等,鼓励学生在规定的行为准则下表现优异。
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提醒他们珍惜规矩和纪律。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遵法意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亲身体验守规矩与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三、教师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培养小学生守规矩与遵纪守法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家庭法制教育引导孩子遵纪守法
西坡方小学学生家长
全社会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立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据我市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全市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25岁以下的2859人,18岁以下的1312人,在校学生121人。
青少年受到法院判决的868人,未成年人407人,在校生107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孩子曾经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得如此扭曲?在人生最初阶段这暗淡的一笔来自哪里呢?
一、孩子为什么会犯罪
(一)身心发展的变化
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
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增强,交往需求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辨别、判断能力。
这种心理状况使孩子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变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越轨,从而
违法犯罪。
(二)社会消极面的污染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港台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也愈来愈广泛,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和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对孩子影响尤甚。
一些不法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借助开办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和兜售图书、音像制品等形式,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相当一部分孩子就是这样在黄色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违法犯罪的最初思想基础。
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无政府主义、江湖义气的大肆渲染,使孩子受落后的封建帮派意识和盲目的宗教崇拜意识污染毒害,导致团伙犯罪日益突出,犯罪行为不断升级。
有的团伙犯罪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
(三)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小社会”。
孩子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
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
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
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
影响孩子犯罪的家庭不良因素,主要有溺爱过度,疏于管教,家庭暴力等。
溺爱过度。
目前,在我国城镇,18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处于特殊的地位,他们中一些人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
疏于管教。
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与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
这些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而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秉性,终由小错而大错,直至违法犯罪。
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来说,因耳濡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心中阴影严重,致其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
这些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
家庭暴力还会导致一些常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与“爱心”,因而难免被坏人引诱利用,或者导致一些青少年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二、怎样加强家庭法制教育
(一)转变家教观念,重视法制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让孩子学会遵守人生路上的“红绿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在孩子成材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能够发挥学较教育和社会教育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目前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往往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80%的少年犯的家长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当切实转变观念,牢固确立依法育人的思想,本着对后代、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家庭法制教育,促使子女成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法制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孩子生活在法律意识浓厚的氛围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如果家长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常常打一些法律、法规的“擦边球”,或者还有一些轻微的违规违法行为,那么孩子的法律意识也不可能增强,时间一长,法律、法规对其约束力在其观念中就会淡化。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懂得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使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观察父母的言行时,都不
会产生不良印象。
(三)做到两个“一致”,营造良好氛围
一要父母教育一致。
父母两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父亲反对和拒绝的事,母亲却支持袒护,这样不但会使教育效果互相抵消,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怀疑父母的权威性和正确性,还会导致孩子利用家长的矛盾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行我素。
二要前后教育一致。
有些父母对孩子同一事件的教育,时间不同,教育就不一致,时而这样说,时而那样说;高兴时这样说,不高兴时那样说,前后矛盾。
这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损害父母的形象。
(四)注重三个“结合”,提高教育实效
家庭法制教育的具体方法,应侧重于以下三个结合。
一是家庭法制教育与培养良好习惯相结合。
俗话说:“3岁养成的习惯,60岁也难改。
”家庭法制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发现问题,及时严肃、认真地抓紧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二是家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违法犯罪与品德不良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品德不良是违法犯罪的“前奏”和“信号”。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犯罪学生中,有80%的人在校时属于“问题学生”。
所以,家长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
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的教育,从而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培养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品格。
三是家庭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才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家长应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从而配合学校抓好对子女的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做法。
如“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如果是离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
如果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继父
母、养父母对受其抚养教育的未成年继子女、养子女,应当履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预防犯罪方面的职责。
”
2、子女有了严重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矫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对有以上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最后奉送一些家教谚语:“教育子女,从小抓起。
要啥给啥,最易出岔。
一管一护,难以上路。
从小惯煞,长大犯法。
幼苗易扶,大树难扳。
给钱给物,莫如给德。
言教加身教,孩子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