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江苏卷古诗文译注
- 格式:docx
- 大小:18.40 KB
- 文档页数:3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奇特的▲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全部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认真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认真别有洞天饱满2.以下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以下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涂鸦之作,缺乏领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谢!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开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假设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始终远眺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阔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渐渐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人假设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确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相互冲突的真理之间查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期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期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三、(0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
槐貌甚伟【相貌非常魁伟】,广颡【sǎng额头宽阔】而丰颐【两腮饱满】,又美髯,论事慷慨【情绪激昂】,自方【比拟,比作】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生气地叹息】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jué)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逮捕并关押在狱中】,槐察其枉【察访出他有冤情】,以白【禀告,报告】守,守曰:“为反者解说【开脱说情】,族矣。
”槐曰:“吏明知狱【案子,案件。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枉【冤枉,冤情】,而挤【逼】诸【之于】死地以傅【依附→附和】于【介词,引出宾语】法,顾【顾念,考虑→顾及,维护】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顾及(维护)法律难道说就不管众多的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皆可杀乎?”不听【太守不听从他的意见】。
顷之,守以忧【父母的丧事】去,槐摄【代理】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开脱,解救】之,生无由【道路,途径】矣。
”乃为【写或替(之)】翻其辞【供词】,明【说明】其不反,书上,卒脱【脱离,解脱】桷(于)狱【牢狱】。
绍定二年秋,权【暂时代理】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叛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大声喧闹】。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从,使……跟从,带领。
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放火的地方】,且【并且】问乱故。
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强取→侵吞】吾岁请【一年的军饷】,吾属【我们】将责【要求】之偿,不为乱也【不是发动叛乱】。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嘉熙)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流亡的民众】渡江而来归【归附,投靠】者十余万,议者【议事的人】皆谓:“方军兴【正当兴兵作战之时】,郡国急【急需】储粟,不暇【来不及,顾不上】食【sì给吃→供给,供应】民也。
江苏卷古诗文阅读试题详注1、【原文】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语译】我的祖父名叫(张)汝霖,号雨若。
他小时候喜欢古代学问,读了很多书。
但是他不肯刻苦练习写字,写的字很难看,参加考试时,主管的官员评价都不高。
(家里)就给官府捐钱财,把他送入太学,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困窘坎坷。
我的曾祖父去世之后,家里接连不断地遭遇重大的不幸。
祖父在龙光楼上读书,撤除了楼梯,用辘轳传送饭食,三年没有下楼。
【注释】①讳,掩饰。
古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对皇帝、长辈、贤人不敢直呼其名。
写文章必须提到时,在名字前加一“讳”字。
②临池,指刻苦练习写字。
古书上记载过很多临池学书,把池水染成黑色的故事。
③输粟,古人为让孩子入学或获得功名,给官府捐钱财粮食。
④太学,明朝人对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俗称。
那时捐钱买个太学生的名额身分而实际上并不去太学学习的情况很普遍,从下文看,作者的祖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⑤淹蹇,困窘艰难,坎坷不如意。
⑥文恭,从下文看,是作者曾祖父(祖父之父)的名讳或谥号。
⑦捐馆,抛弃了居住的馆舍,死亡的婉称。
⑧轴辕,用作升降的轮轴。
2、【原文】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
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顶。
【语译】江西的邓文洁先生,(是我曾祖父的朋友),来到绍兴,到墓旁凭吊,墓旁的树已经有一把粗了。
他拉着树枝,眼泪泫然而下,内心悲痛,啜泣着离开了。
祖父把他送到驿馆,他看着祖父,表情郁郁不乐。
原来他听信了嫉恨我祖父的人的话,认为他天天酒店一开门就进去喝酒,很长时间不读书不写文章了,所以已经显现了歇顶。
【注释】①越,今浙江绍兴。
张岱祖籍绍兴。
②拱,一把粗。
古人把两手的姆指和食指张开到最大,合围以测树的周长,一拱的长度约一尺。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须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确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浩大,究竟要积累多少,驾驭多少呢?据专家讲,须要300个。
当然,驾驭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需积累和驾驭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阔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曾差长朝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负赋苟购果过假将矜景竟居课类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务息系向延夷引游责直置志中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确定的权威性。
二、须要理解、积累的学问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浩大,驾驭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劲。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留意两点:1.追源溯流,找寻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假如能弄清其词义演化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加。
(1)词义演化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原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原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像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方义,就是词建立在比方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方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方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应试能力,为帮助考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供各位考生练习。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石头城宋刘翰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分)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分)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分)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二)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2020届江苏省高三最新语文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及参考答案古诗词鉴赏苏州期初调研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9.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6分)10.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5分)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9.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6分)10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5分)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初测试三、古诗词鉴赏(11分)天香贺铸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蟋蟀。
②骎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③东君:司春之神。
9.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
(5分)10.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9.运用视听结合,“横林”“山沉”“黄昏”等是视觉,“蛩鸣”“砧杵声”等为听觉,渲染了宁静幽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
10.①对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感伤;②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③对漂泊羁旅的愁苦、思乡念亲却归家不得的惆怅;④对万物萧条的悲秋之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8月测试三、古诗词鉴赏(11分)剑门关①陆游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②。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
2020年江苏语文卷文言文阅读注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旧时死者家属记述死者家世事迹的的文章,多随讣闻分送亲友。
)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
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
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入籍定居)。
四传(传了四代)为(是)处士(有德行未做官的人)文深,赠中宪(死后朝廷赐封按察副使)东谷公(指外祖父龚大器的父亲龚东谷)与处士同里闬(han里门),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
”遂命方伯(地方行政长官)公(指外祖父龚大器)委禽(下聘礼)焉。
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
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一呼一诺间,极言时间之短)。
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这个男子)饮,且少鲑gui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kan和乐貌)者?”遍视其囷qun(圆形谷仓)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节食)龟(皲)手(辛勤劳作)适.舅姑,心力竭矣。
无何,姑钱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婴疾且亟,则尽斥鞶pan(盛放手巾细物的小袋子)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dan(同“啖”,吃)。
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
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
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婆婆)贫而好施也。
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乡老及乡大夫举荐乡贤参加乡试的文书,即乡试中式,亦即中举),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
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训慈育(训育礼慈),闺内穆如(词尾,的样子)。
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
丙寅,方伯公佥qian宪(佥都御史)江西,时长宪(主审法官)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
XX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xx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D)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 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答案】D【解析】A项kàng/ hang/kàng/hàng;B项láng/láng/làng/láng;C项hái/hài/hái/gāi D项全读kuì。
【评价】从整体上讲,江苏试题年年都在求新,落实在各个考点上,语音题也在稳中求变,因变而新。
xx年、xx年高考都是多音字,xx年高考糅杂同音字、同声旁字(以下简称“同声字”),今年却专考同声字,形式虽新,却也是老题,沿袭了新课标卷、全国卷试题样式。
2.在以下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⑴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哀,实际上近于。
⑵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顶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⑶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在集团迅猛开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挖苦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外表,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
核心突破一鉴赏古诗形象(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
,2017年高考江苏卷古诗文译注文言文阅读选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銘》,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交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注释】1、王引之,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
2、汪容甫先生行状,汪中,字容甫,清代乾嘉时期哲学家、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
行状,文体名,记录人物生平事略的文章体裁。
3、江都,扬州的古称。
4、书贾,卖书的商人。
贾,读“沽”。
5、鬻,读“欲”,出卖。
6、提学,主管学校教育的官员,清代各级政府均设提学。
7、附学生,科举时代生员名称,即俗说的秀才。
8、阨于火,遭遇火灾。
阨,读“厄”,灾难。
9、无算,无法计算。
10、杭编修世骏序之,翰林院编修官杭世骏为之写了序言。
11、朱学士筠,学士朱筠。
12、卢学士文弨,学士卢文弨。
13、颛,同“专”。
14、谢侍郎墉,侍郎谢墉。
15、提学江左,担任江苏的学官。
江左,江东,这里是指今江苏地区。
16、拔贡生,国子监的生员,即太学生。
17、北面,这里是尊为老师的意思。
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学生拜见老师,须面朝北。
18、割据之迹,(枭雄)割据(扬州)的事迹。
19死节之人,为保持气节操守而死的人。
死节,死于节,为节而死,为动用法。
20、毕尚书沅总督湖广,在朝中担任尚书的毕沅调任湖广总督。
21、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歙县人孝廉方正程瑶田在石碑上书写了汪中作的《黄鹤楼銘》。
歙,歙县,在安徽。
孝廉方正,古代朝廷给予地方优秀人士的荣誉称号。
孝,孝敬父母。
廉,廉洁。
方正,行为端方正直。
程瑶田,人名。
书石,书写在石碑上。
22、嘉定钱通判坫篆额,嘉定人担任通判的钱坫用篆书题写了匾额。
23、词章,这里是指诗文。
24金石之学,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的学问。
25、训诂,文字的注音与解释。
26、名物,事物的名称。
27、象数,用符号、形象、数字来推测宇宙人生的变化。
28、根柢经史,以经学史学为基础。
柢,树根。
29、陶冶汉魏,受到了汉魏学者的陶冶。
30、欧、曾、王、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这里是指宋代学者。
31、释老,佛教和道教。
32、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
33、家大人,家父,指作者的父亲,清代前期文字学家王念孙。
34、【以为可读父书】汪中与作者的父亲王念孙是同时代人,所以作者视自己为汪中的晚辈。
汪中听到了作者对<尚书》训诂的见解,极为赞赏,勉励他,说他的水平可以去读其父王念孙的相关著作了。
汪中这样说,既对王念孙的著作给以高度评价,又是对王引之的夸奖和勉励。
所以下文作者说自己产生了知己之感。
教辅书的作者们不知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不知他们与汪中的关系,所以把这句都讲错了。
35、扬榷,约略,举其大概。
【现代汉语译文】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江苏扬州人。
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却很热爱学习。
家里贫穷不能买书,他就去帮助书商在书市上卖书,因而得以读遍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能过目成诵。
二十岁的时候,参加提学官主持的考试,试题是《射雁赋》,他得了第一名,被录取为附学生(秀才),诗词古文日益进步。
江苏仪征的盐船遭遇火灾,遇难的人数无法统计,他写了《哀盐船文》,翰林院编修杭世骏先生为之写了序,称赞此文(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殆不为过)。
因此声名大显。
当代通晓古今学问渊博的学者,如学士朱筠、卢文弨等人,看到先生所写的文章,都极为叹赏,认为他是当世奇才。
从二十九岁开始,先生专心研究经学。
侍郎谢墉担任江苏提学,破格录取他为国子监生员。
每逢考试,都另外张贴一榜,把先生的名字列在诸生之前。
谢侍郎曾经对人说: “我的名次排在先生的前面,是按照官爵;如果按照学问,我应当拜汪先生为老师。
”他就是这样地受人尊重。
朱文正公担人浙江学官,汪先生前去拜见,回答问题时,陈述扬州地区枭雄割据的事迹、为坚守节操而死的人物,创作了《广陵对》,扬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广泛地搜集整理了古今素材,堪称天下奇文。
尚书毕沅调任湖广总督,招聘文人学士,先生前去应聘,撰写了《黄鹤楼銘》,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书写在石碑上,嘉定钱坫通判用篆书题写了匾额,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三绝”。
汪中先生对于六经、诸子、史学以及诗文、金石等学问,无不进行综合研究。
他广泛深入地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礼制,延伸到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等领域,增添了许多论述,完成了《述学》内外篇。
先生研究《春秋》之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春秋述义》,具有远见卓识,学术界认为自唐代以来还不曾有人达到这样的水平。
先生的著作,以经学、史学为基础,吸收了汉魏学者的营养,不走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宋代学者的老路,而取法古代学者,所以能够卓然不群,创建一个独立的学派。
汪中先生性情质朴正直,不掩饰子己的仪容举止,厌恶当时世俗流行的占卜堪舆、千奇百怪的禁忌以及佛教道教的神怪传言,竭尽全力地驳斥这些异端邪说。
如果遇到人们的嘉言懿行、好诗妙文,就一定会赞不绝口。
先生侍奉母亲,以孝闻名。
遇到手头拮据生活清苦时,就卖文以养亲,在身边服侍,不辞烦劳。
他对于去世后家道衰落的老友旧交,关心慰问超过了生前,因为其本性忠实厚道才会这样做啊。
先生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去世。
汪中先生是家父所推崇佩服的学者。
关于他的学问和品行,我在家父那里接受的教诲时间已经很久了。
我所阐述的对《尚书》训诂的见解,先生极为(肯定)且予以勉励,认为(我)可以读家父的相关著作了。
这就又使我(对汪先生)产生知己之感了。
所以,我虽然写不好文章,还是想约略举其大概而述之,(把汪中先生的为人治学)告诉后世之君子。
古代诗词鉴赏试题选诗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陆游《秋兴》)【注释】1、秋兴,秋日的情怀,秋日引发的联想。
注意,秋兴的“兴”不是高兴的意思,是情怀、联想。
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1203年,陆游79岁),陆游完成了国史编撰,升任宝章阁待制,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绍兴。
1206年的秋天,陆游写了这首诗。
2、白发萧萧欲满头,这句辞序有颠倒(在古代诗词的创作中,为了平仄和韵脚的需要,经常有辞序颠倒的现象),意为“满头白发欲萧萧”,满头的白发愈来愈稀疏了。
人老了,头发先是变白,接着越来越稀疏。
欲,就要。
萧萧,稀疏的样子。
阅读古诗,懂得辞序的颠倒很重要。
否则,既稀疏(萧萧)又“满头”,岂不是互相矛盾?首句是理解该诗的关键:一位满怀报国之志却已白发稀疏的老人,面对萧索的秋风,会作何感想呢,于是有了下文。
3、归来,从京城辞官归乡。
4、三见,第三次看到。
5、故山,旧山,比喻故乡。
6、凭,依,靠。
7、迮,读“泽”,狭窄。
8、病入中年,疾病到了中期。
注意,中年在这里不是指年龄。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八十二岁了。
中年,中期。
9、日月遒,留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遒,尽。
10、百战铁衣空许国,许国铁衣百战(落了)空,披着铁甲身经百战为国家收复失地的诺言落了空。
许国,答应为国献身。
许,答应。
11、画角,这里是指军中的号角。
12、烟雨,如烟的细雨。
13、桐江,钱塘江在桐庐一段的别称。
14、丹枫,叶子变红的枫树。
【大意】满头的白发愈来愈稀疏,辞官离京,已经是第三次看到故乡的秋天了。
(以酒浇愁),酒醉之后登上高阁凭栏远望,(本应觉得天高地迥),我却感到天地竟如此狭窄;疾病已到中期,想来上天给我留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披上铁甲,身经百战为国收复失地的诺言,怕是要落空了;黎明前听到从军应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只会触发起我的万端愁绪。
明天清早,在那烟雨迷濛的富春江边,我权且先占住一株枫树,栓着我垂钓的小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