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通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二、研读课文:1.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2.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3.邹忌讽齐王的发端是什么事?4.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5.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6.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7.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王曰:‘善。
’”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设喻巧妙,推理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9.课文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10.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与威王的宫妇、群臣、百姓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11.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邹忌——善于言辞。
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
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
齐威王——重贤明理。
12.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齐王采纳了建议。
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材分析◇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新人教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2.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2.知识链接《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
《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谈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的人物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体会古人高妙的说理技巧。
2、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抢答的方式进行检测。
(一)解释词语含义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
谏:直言规劝,纠正错误。
谤: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非难、指责。
(二)一词多义(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美丽)(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1)吾与徐公孰美(谁)(2)孰视之(仔细)(1)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2)皆朝于齐(朝见)(三)句子翻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二、整体感知、理层次师:同学们对字词掌握得还不错。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
先试着背诵课文。
生:个别、一齐背诵。
师: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围绕“三”字展开,请同学们试概括本文情节三问答三反思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总结:文章“三叠“式结构,彰显了结构对称之美。
三、细读文本、析内容(一)邹忌为什么“讽”?师:从文章题目可知:邹忌讽齐王纳谏。
思考:邹忌为什么“讽”?生: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悟出治国的道理。
师:为了征求“吾与徐公孰美”这个问题,问了哪几个人?生:妻、妾、客三个人。
师:三个人的回答略有不同,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从语气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的心理状态。
【屏显】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评价一下生:我觉得读得平淡,没有读出语气和情感。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巩固《战国策》相关知识)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研习第一自然段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巧妙的方式讽谏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以及邹忌用比喻和讽谏的方式使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讽谏和纳谏的意义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突破方法:通过讲解、翻译、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和翻译。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 ,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 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 ,劝诫齐王纳谏 ,由己及君 ,以小见大 , 由家事到国事 ,道理由浅入深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 ,故事情节生动 ,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 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 ,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 婉劝说的方式 ,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 ,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 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 ,通过自主、 合作的学习方式 (如朗读比赛、 分组讲述等 )理解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反复诵读 ,理解文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 ,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意 ,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
神
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 ,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 ,培养
,用委婉劝说、 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
1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巩固《战国策》相关知识)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2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 “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3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琐的学习。
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思想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师生交流探讨。
在课堂中,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资源鸿合智慧黑板、PPT、平板信息技术创新运用将学习成果拍照上传,达到分享交流的目的。
成语故事动画视频,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论区里各抒己见,贯古通今。
教学方法与工具1、赏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点拨法。
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教学互带法。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预习任务了解邹忌和齐威王的故事教学安排导入新课“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讲的是什么故事?(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其实,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那么怎么才能使为国为民的劝谏奏效,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k12精品 K12精品文档学习用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用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丽(yì)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镜(kuī)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k12精品 K12精品文档学习用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2)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读yòu,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 ②孰视之(孰通“熟”,读shú,仔细) (3)一词多义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疑问代词)孰视之(仔细)
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等)上书谏寡人者(送上,呈上) 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 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如同) 于美于徐公(比)皆朝于齐(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徐公)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古今异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身边的近臣;今:表大致范围)
②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④能谤讥..于市朝(古:议论;今:诽谤讥讽) (5)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k12精品 K12精品文档学习用 ③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⑤能面.刺寡人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a.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b.皆朝于齐(状语后置。即“皆于齐朝”)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1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1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2段。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k12精品 K12精品文档学习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交流: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 3.研习第3、4段。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4.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悟技巧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①品味邹忌的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k12精品 K12精品文档学习用 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 第二问的原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是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回答、语气与神态也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三、研读课文,赏析劝谏技巧 1.同学们悉心揣摩,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