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原理。
一、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物质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而且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引起的。
在物质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物质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人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的重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的方向。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导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它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经过列宁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揭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二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它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方法的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第四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哲基本原理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基本原理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的把握,是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马哲基本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世界的辩证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统一整体,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第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马哲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哲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无始无终、无限发展的统一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而产生的,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进行的,是由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哲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和支柱。
总之,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和支柱。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哲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实践和发展观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和相互作用,在理解社会历史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工具,强调事物的矛盾、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并在不断的斗争和转化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了解事物的矛盾本质,只有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无论是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通过分析和研究阶级斗争的规律,可以认识到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必然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四、实践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探索、实践的改造才能不断地发展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扩展和深化理论,以适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实践和发展观。
这些原理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有深入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论,以哲学为基础,经济学和科学、政治等多方面结合,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客观存在是辩证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统一体,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础,并且认为精神、意识、观念等都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包括物质本质、物质运动发展规律、矛盾和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是不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进行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从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整个社会关系、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社会根本变革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上,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如阶级斗争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关于科学和技术的看法、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看法等。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思想。
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它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是矛盾的,由此而产生阶级斗争。
当阶级斗争不断激化时,社会也将迎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从而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形态,包括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
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生产力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一、常考知识汇编(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由此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思维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 一元论和二元论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4.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认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等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基本粒子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但仍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和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莫大于吾心;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本质都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万物都在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7.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
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可生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容易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犯了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8. 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具有三维性,即长、宽、高三度。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则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9.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通过实践人类可以把目标、知识、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属于人的世界。
(2)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的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小。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相互联系。
②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每一事物在联系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4.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5.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6.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的始终,是理解其他规律的线索和纽带。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线。
8.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处处都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万物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矛盾存在于某一具体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第二,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0.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1)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①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条件成熟时次要矛盾也可以转变成主要矛盾。
11.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2)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反对"左"或者"右"的错误倾向时,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1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是事物的本质升华。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
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13. 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
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
否定是促使事物的灭亡,向其他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
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
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