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堂巩固 中图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3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结合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①_______,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②________,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错误!3.自然带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4.表现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⑧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⑨____________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⑩________和⑪________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1~3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⑫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⑬__________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⑭____________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垂直地带自然带沿着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的⑯高山地区,纬度越性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⑮________地区的自然带变化__________的变化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⑰____________、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达标练考查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疏导引导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如下表所示:例如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上,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极少,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缺乏。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
特别注意自然界有四大物质能量循环,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特别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还会“牵一发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 (1)概念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
(2)特征各个自然带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各带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3)分布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对应关系图示(以北半球为例)(4)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任何一个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教案章节:一、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类环境、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复合环境。
(2)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理环境。
(2)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地理环境。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三、地域分异规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概念,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2. 教学内容:(1)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分异的现象。
(2)讲解地域分异的概念和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原因。
四、地理环境差异与地域联系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掌握地域联系的方式。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2)地域联系的方式:自然联系、人文联系、空间联系。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看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学生能自己举例,并能根据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学生举例,简要分析一个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教学难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了解概念及地理环境产生地域分异的基本原因的基础上,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图和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说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规律。
2、以某山地垂直自然带为例说出垂直地带性规律.3、举例说明某地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由:此规律是各自然要素的总结和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难点:1、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由: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陌生)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由:学生利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困难)三、教学方式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流程序号课标要求教师学生设计意图1运用地图说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导入:展示不同自然带和同一自然带的多种景观图片,提出问题看图片回答问题,发现差异创设情境,直观认识,激发兴趣2显示全球卫星图片归纳出概念分组讨论差异原因并汇报引出概念3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图和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1、非洲从赤道向两侧自然带变化及原因?2、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带变化及原因?归纳总结一、二、三组讨论问题1四、五、六组讨论问题2小组代表发言通过读图找出规律;提高读图技能4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卫星像片及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讨论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5提出问题:1、非洲东部赤道地区为什么是热带草原自然带?2、读图说明南半球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归纳总结一、二、三组讨论问题1四、五、六组讨论问题2小组代表发言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五板书设计巩固练习夯基达标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揭示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系。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标要求及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在高中阶段,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角度对地域分异加以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教材P68~P6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填写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名称。
A气候(地貌),B地貌(气候)。
2.从图中看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如下表所示:气候和水文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气候影响水文: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降水少的地区,情况相反。
水文影响气候:修建水库,会增大水库上方空气湿度,使降水的几率增加,并缓和气温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教材梳理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教材P69~P7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3.自然带4.分异规律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1)图中①→②→③的分布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它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
A.热量丰富B.降水多
C.相对高度大D.纬度高
解析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低,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且相对高度大,因此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
答案 D
2.下列气候类型中,自然带相同的一项是( )
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C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属于( )
A.纬度地带地域分异B.经度地带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解析此诗句描写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和降水都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影响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
答案 C
4.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是( )
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
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
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A项不是地带性分布规律,B项是非地带性规律,C项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下列山地中垂直自然带谱最丰富的是( )
A.日本的富士山B.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C.欧洲的阿尔卑斯山D.中国的泰山
解析纬度越低,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就越丰富,故B项正确。
答案 B
下图为40°N纬线上的三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图中自然带由A→B→C的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7.图中B地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6~7.解析该图中的自然带由A→B→C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是由水分主导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答案 6.B 7.B
读下图,完成8~9题。
8.图中②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9.③荒漠带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
A.海拔高度B.气压带和风带
C.海陆位置D.地形起伏
8~9.解析由图中植被分布可知: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为温带荒漠,④为温带草原。
③自然带的形成与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有关,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答案8.A 9.C
二、综合题
10.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结合美国气候分布可确定图中甲为温带荒漠带,乙为温带草原带,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盛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此可知由甲→乙→丙→纽约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规律。
从纽约→华盛顿表现出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旧金山到甲地经过美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因此还可观察到垂直地带性。
答案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是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