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大单元】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收藏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漫谈新闻领取活动任务【课型】单元预习课【学习内容】畅谈新闻、初步认知;体验情境、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目标2.初步了解新闻文体3.感知活动情境,明确活动任务【学习过程】(一)导入:顾炎武有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是我们知晓天下事的来源。
(二)学生活动一:畅谈新闻、初步感知1.请你谈一谈最近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并说说你获知新闻的渠道。
2.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你得到对“新闻”的哪些认识?明确:新鲜的的事情;真实的事件;公开发生的事件;可多渠道获取。
3.速读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文章,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
4.与小组同学交流,尝试为新闻下一个定义。
明确: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三)学生活动二:体验情境、明确任务新成立的校园电视台将隆重推出“新闻追击”栏目,每期节目将报道校园及城市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征集栏目主创,要求面试者交一份新闻作品。
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录制一期节目作为作品,包括新闻策划、采写、播报、录像等过程的制作。
通过班级选拔后,代表班级前往应征。
你需要和你的小组同学完成以下挑战:任务一:勇闯记者训练营——新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及图书大量新闻作品,完成下列关于新闻文体知识的填写,考核通过,你才能获得记者证上岗哦!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广义的新闻指:狭义的新闻指:新闻具有:等特点。
从狭义新闻的结构及要素的角度把握每一则新闻的内容;能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新闻语言了解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任务二:奔赴新闻最前线——新闻采写根据校园或城市发生的实事,小组合作,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对事件人物进行采访并撰写新闻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理解第一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会描写人物和事件,提升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消息二则》时,可以提问“消息的特点有哪些?”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例如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让小组讨论“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讲解一些历史背景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非常精彩的语文之旅。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哈。
有一群勇敢的记者,他们奔赴在各个地方,为了给大家带来最真实的新闻报道。
他们有的去了战火纷飞的地方,记录下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有的去了美丽的大自然中,探索那些神奇的生物和壮丽的风景。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那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记者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义呀?其实呀,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也会像这些记者一样,带我们去领略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人和事。
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二)知识讲解1. 《消息二则》(1)首先呢,我们来看《消息二则》。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息吗?来,小明你说说。
小明:“老师,我觉得消息就是新闻吧。
”非常棒!小明说得很对。
消息呢,就是一种新闻体裁,它主要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最近发生的事情告诉大家。
那我们来看这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部编本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五篇范例]第一篇:部编本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部编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上)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
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
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教法学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单;2.单元过关作业; 3.教学课件;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活动~探究课型指导1课时单元导读课1课时落实任务一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落实任务二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落实任务三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单元整理课1课时文本拓展读写课2课时口语交际指导课2课时合计14课时教学过程:活动*探究课型指导(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主题:战争作品类型:叙事性,有新闻.通讯.小说.书信.报告文学。
一..教学内容回顾人类历史,观察时事风云,血与火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和平的呼声而不断爆发。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
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五篇课文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中,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本单元五篇课文,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
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壮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
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魂,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识记字词,积累并运用;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把握叙事性作品六要素,学会概括;了解中外古今战争史,树立正确战争观,培养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 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本文将对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进行教材分析,以便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单元。
该单元主要包括《关雎》、《将进酒》和《出师表》三篇古文阅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1.《关雎》《关雎》是一篇集中展现了周代风俗化的诗歌,同时也是《诗经》中的珍品之一,诗歌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无奈。
这篇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恋爱文化、婚姻观念、礼仪习俗等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懂古文,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2.《将进酒》《将进酒》是一篇展现豪迈、激情和力量的诗文,作者李白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不甘寂寞的一面和对世事的热爱。
这篇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欣赏李白的豪迈诗风,领略诗歌的美感和艺术内涵。
3.《出师表》《出师表》是一篇展现忠诚、勇气和责任感的古文阅读,文中的诸葛亮表述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三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走向更高的思考层面,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案分析1.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习、理解、鉴赏和应用三篇古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技巧和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深刻领会古人的思想和感受。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展示和实践。
通过讲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尽、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展示,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同时利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三篇古文的内容和内涵,通过学习古文,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同时,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缺乏阅读古文的经验和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指导和鼓励,同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3)一、单元目标 (3)二、单元任务 (3)三、单元教学指导 (4)第1课消息二则 (6)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6)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8)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11)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 (13)第4课一着惊海天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教案 (16)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基本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本单元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综合考虑新闻体裁和国别,编为四课。
它们都是典范的新闻作品,都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不仅能够体现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且自身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些新闻作品的内容涵盖了军事、经济、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体现出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
从整体写法的角度来看,教材所选的新闻作品所采用的多为经典写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
除了课文,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料,学生可以利用它们自学课文,学习有关常见新闻体裁的知识、消息的结构特点和写法等。
本单元课文的旁批主要有三种功能:介绍新闻基础知识,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重要内容和写法特点,提醒学生思考课文作者的主观倾向与表达意图。
补白以对比的方式说明新闻特写的特点,既是知识介绍,也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提示。
技巧点拨突出消息这一学习重点,集中介绍其常见结构、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总体的语言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对文章中的人物或者场景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2、过程和方法: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反复练习,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默读的方法加快阅读速度;在比较和感受中,归纳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正视人的生命的珍贵,呼吁和平;在生命之战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二、单元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这几篇课文从体裁上来说有的是新闻,有的是小说,还有的是书信,但是几篇课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用战争的线串联起来的。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1、对于新闻体裁的理解和认识,对单元中重点字词的记忆和书写。
2、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能知道新闻的几部分,并准确的在新闻中找出来。
3、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严密的特点。
4、能正确客观的看待战争。
难点:1、对于几篇文章中战争背景资料的了解。
2、能正确的写简单的新闻。
四、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基础还不够扎实,学生的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对记叙文的阅读、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还不够,记叙的写作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新闻体裁,对于新闻体裁的结构五部分把握不好,对于战争的背景了解还不太清楚,教师要在这两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五、教学课时安排精读课文各两至三课时,自读课文各一课时。
六、各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要点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二)教学要点:《新闻两则》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
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
教学中要把握:1、着重探究第一则新闻内容上并列的三个层次,探究三个内容是怎样有机的结合,联系成一个整体的。
2、体会本文的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
3、引导学生对第二则新闻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4、对两则新闻写作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芦花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欣赏描写环境的语言注重环境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用人物描写的具体行动来认识人物的性格,揣测人物的心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我们中国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要点:
《芦花荡》以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战争为小说题材,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
教学中要把握:1轻松飘逸、张弛有度的叙述。
2、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把握主人功的爱、恨以及智慧和勇敢。
4、对主人公过于自尊自信要实事求是的认识。
5、景物描写细腻传神,要仔细品味精彩语句。
6、注意体会侧面表现人民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行动。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析文章动人的写法,体会如果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运用标志性的事物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2、过程和方法:细读和速读相结合,了解文意,又能抓住中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用人的和平期望来呼唤和平的到来和持续。
(二)教学要点:《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
教学中注意把握:着重感受通过细致的行动来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资料和作家的情况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经。
教学中注意把握:1、文章首先高度赞誉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然后指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全人类的。
作者凭着想象展示华丽的文明被毁灭,激起人们对强盗行为的愤恨,谴责强盗的行为。
2、感知雨果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教学要点:《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见闻,再现被惨杀者的场面,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行为。
教学中注意把握:1、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强盗的灭绝人性。
2、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含义。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活动目标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正确对待战争,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共识。
(三)形式:查阅历史资料,弄清人物事件,交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