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光度法
- 格式:pptx
- 大小:777.64 KB
- 文档页数:29
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荧光素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荧光素,听起来就像是个神秘的科学实验,其实呢,它其实没那么复杂,反而充满了趣味。
想象一下,在实验室里,灯光微微暗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心里暗自期待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你手里握着的不是一把利器,而是一台看似普通的仪器,但它却能把荧光素的秘密一一揭开。
这种荧光素,它可不是个平凡的家伙,想当年可是在实验室里风光无限。
它的光芒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吸引着每一个好奇的目光。
嘿,别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过程哦。
要搞清楚荧光素是什么。
它是某些生物体内的产物,比如小青蛙的皮肤,或者某些海洋生物的体内,想想就觉得有点神奇。
我们用分子荧光光度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种仪器,看看荧光素在光照下的表现。
那种色彩斑斓的光芒,简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缤纷的梦境。
你可以想象,它在光照下跳动的样子,就像小孩在草地上追逐蝴蝶,活泼又可爱。
在这过程中,首先要准备好荧光素的样品,可能是提取自生物体的,也可能是实验室合成的,反正你得确保它的纯度。
要是杂质多,那可就麻烦了,可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就像做菜一样,食材的新鲜度很重要嘛,调味料也要放对了。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波长,调好仪器。
这时候,你就像是一个调酒师,认真调整每一个细节,确保最终的“饮品”味道独特。
波长选择得当,荧光素的光芒就会如期而至,照亮整个实验室。
荧光光度法的关键在于灵敏度。
就像是你去酒吧喝酒,调酒师的手艺越好,喝到的酒就越美味。
荧光素在合适的光照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发出的光越亮,代表浓度越高。
想想看,那一瞬间,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你心里感到一阵小小的自豪。
看到数据一目了然,结果清晰可见,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内心的小宇宙瞬间爆发。
但注意啦,处理数据也不能马虎。
这就像是填报高考志愿一样,得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测得的荧光强度,计算出浓度,公式在手,心里有谱。
将实验结果与标准曲线对比,这一步可别大意,做错了可就前功尽弃,像是拼图时缺了几块,怎么也拼不完整。
实验十一分子荧光法测定奎宁的含量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性能与结构,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2.学会绘制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图(即确定最大的λex和λem);3.定量测定奎宁的含量(标准曲线法)二、实验原理奎宁在稀酸溶液中是强荧光物质,它有两个激发波长250nm和350nm,荧光发射峰在450nm。
在低浓度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量浓度呈正比:I f = k c,通过标准曲线法可以测定未知样品中的奎宁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岛津RF-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计2.试剂:10.0 μg·mL-1奎宁储备液;0.05 mol·L-1 H2SO4溶液四、实验步骤1.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取6支25mL的容量瓶,分别加入0.00、1.00、2.00、3.00、4.00、5.00 mL 的10.0 μg·mL-1奎宁标准溶液,用0.05 mol·L-1 H2SO4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2. 绘制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以1.2μg·mL-1的标准溶液找最大λem和λex)将λex固定在250 nm, 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 在350~600 nm范围内扫描即得荧光发射光谱,从谱图中找出最大λem值;将λem固定在450 nm, 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在220~400 nm范围内扫描即得荧光激发光谱,从谱图中找出最大λex 值。
3.绘制标准曲线将激发波长λex固定在250 nm处,荧光发射波长λem固定在450 nm左右处,在选定条件下,测量系列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到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标准曲线。
4.未知样品的测定取约4 mL待测样品,按照标准溶液相同的测定条件测定其荧光强度,扫描三次,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对应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1.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绘制以1.2μg·mL-1的标准溶液测定奎宁的发射光谱,固定激发波长为250nm,激发和发射狭缝分别设定为nm和nm,激发光谱扫描范围为350 ~ 600nm,得到奎宁的发射光谱,从图中可知其最大发射波长在nm左右。
分子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2含量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分子荧光法定量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实验目的】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荧光是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波长。
荧光激发光谱是通过测定荧光体的发光通量随波长变化而获得的光谱,反映不同波长激发光引起荧光的相对效率。
荧光发射光谱是当荧光物质在固定的激发光源照射后所产生的分子荧光,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相对强度。
由于各种不同的荧光物质有它们各自特定的荧光发射波长,可用它来鉴定荧光物质。
有些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故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 附近。
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而且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
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另一物质一光黄素,光黄素也是一个能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比维生素B2的荧光强得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F与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关系:F=2.303ΦT0Ebc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F=Kc【仪器与试剂】1.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型号:F2500HITA[H));1cm石英比色皿l:50mL容量瓶2.试剂:维生素B2标准溶液(10.0μg/mL)(已加乙酸)》【实验内容与步骤】1.系列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配制取维生素B2(10.0μg/mL)标准溶液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 分别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标定,摇匀。
取2.00mL待测溶液于50mL的容量瓶中,标定,摇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分子荧光光度法的比较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两种现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光度测定技术,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用来测量悬浮液和溶液中某种物质含量,通过检测它
们吸收波长不同的光,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仪可以很好地用来定量分析一种物质的含量,
主要原因是它可以采用强度谱的方式测定光谱分析,这是数据量最大的分光光度法。
而分子荧光光度法则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存在很大的不同。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
用于测定物质的定量分析的光度测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激发某种物质的激发状态,并采
用光谱分析的方式测定淬发状态下某种物质吸收的光谱,采用发射率谱测量它发射出来的
光谱,这种方法有利于识别样品中含量很小的物质。
此外,两种光度测量技术在检测样品中的某种物质的含量时也有很大的差异。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常可以测到复杂样品中有结构特性的物质,因此适用于分析各种复杂混
合样品,分子荧光光度法则是通过向某种物质添加少量共振激发剂来标记样品中某种物质,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它可以清楚地测量某种独特结构物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纯化和同位
素比值等细胞研究中,并可以更明确地测量和筛选出某种物质。
综上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两种现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光度
测定技术,它们在原理,应用,检测样品中含量的某种物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据实际
情况和需要,可以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光度测量技术,以获得更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
荧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6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6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是用于扫描液相荧光标记物所发出的荧光光谱的一种仪器。
其能提供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度、量子产率、荧光寿命、荧光偏振等许多物理参数,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分子的成键和结构情况。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定, 不但可以做一般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可以推断分子在各种环境下的构象变化, 从而阐明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扫描范围一般是190-650nm,发射波长扫描范围是200-800nm。
可用于液体、固体样品(如凝胶条)的光谱扫描。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物质荧光的产生是由在通常状况下处于基态的物质分子吸收激发光后变为激发态, 这些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将一部分的能量又以光的形式放出,从而产生荧光.不同物质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同,其激发态能级的分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荧光上表现为各种物质都有其特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因此可以用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不同来定性地进行物质的鉴定。
在溶液中,当荧光物质的浓度较低时,其荧光强度与该物质的浓度通常有良好的正比关系,即IF=KC,利用这种关系可以进行荧光物质的定量分析,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类似,荧光分析通常也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
荧光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①光源:为高压汞蒸气灯或氙弧灯,后者能发射出强度较大的连续光谱,且在300nm~400nm 范围内强度几乎相等,故②激发单色器:置于光源和样品室之间的为激发单色器或第一单色器,筛选出特定的激发光谱。
③发射单色器:置于样品室和检测器之间的为发射单色器或第二单色器,常采用光栅为单色器。
筛选出特定的发射光谱。
④样品室:通常由石英池(液体样品用)或固体样品架(粉末或片状样品)组成。
测量液体时,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安排;测量固体时,光源与检测器成锐角安排。
⑤检测器:一般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
分子荧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物质浓度和反应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它基于分子在受到光激发后发射荧光的原理,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在分子荧光光度法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激发波长,以激发待测物质中的荧光染料或标记物。
当激发波长的光照射到样品中时,样品中的分子吸收光能并跃迁到激发态。
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足够长时,分子会发生非辐射跃迁,即释放出荧光。
荧光的强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分子荧光光度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物质。
其次,它具有快速和简便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测定。
此外,分子荧光光度法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等。
然而,分子荧光光度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荧光信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荧光染料的性质等。
因此,在进行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
其次,某些样品可能会产生背景荧光干扰,这会降低测定的准确性。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背景荧光的影响。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在物质浓度测定和反应
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激发波长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这种方法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进步。
分子荧光法测定蒽一、 实验目的1. 掌握荧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关系;2. 掌握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及使用方法;3. 掌握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 实验原理处于基态的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与其对应的特征电子能级相一致的光能后,将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电子激发态。
处于较高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经振动弛豫、内转换等非辐射方式跃迁到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在10-9~10-7s 的短时间内发射光子返回基态,产生分子的荧光发射光谱。
每种荧光物质都具有特征的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激发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对同一物质的稀溶液而言,荧光强度I f 与该物质的浓度c 有如下关系:lc I I f εϕ0f 303.2=当入射光强度I 0和吸光光程l 一定时,上式可简写为:Kc I =f 。
式中K 为常数。
因此,在低浓度下,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可利用标准曲线法对低浓度荧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 仪器与试剂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光谱仪)。
容量瓶若干。
试剂:10 mg·L -1蒽标准储备液。
四、 实验步骤1. 测量溶液的配制准确移取10 mg·L -1蒽标准储备液0.5、1、1.5、2和2.5mL 于5个50mL 容量瓶中,分别加入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所得溶液浓度分别为0.1、0.2、0.3、0.4和0.5 mg·L -1。
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绘制开启仪器,预热10分钟,预扫描确定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最佳发射波长下绘制激发光谱;在最佳激发波长下绘制发射光谱。
改变不同的激发光波长,观察激发光波长对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3. 不同浓度下荧光光谱的绘制分别对浓度为1.00、2.00、3.00、4.00和5.00 mg·L -1的蒽的无水乙醇溶液扫描荧光光谱,并进行比较,观察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4. 蒽样品的定量分析(1)标准系列溶液荧光强度的测定分别由稀到浓测定浓度为0.1、0.2、0.3、0.4和0.5 mg·L -1的蒽的无水乙醇溶液的荧光强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分子荧光光度法的比较定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根据被测量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波段范围(150~800纳米)单色辐射的吸收或反射强度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吸收较短波长的光能后发射较长波长特征光谱的性质,对物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可以从发射光谱或激发光谱进行分析。
组成部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①辐射源。
必须具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波长范围350~2500纳米),氘灯或氢灯(180~460纳米),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
②单色器。
它由入射、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
③试样容器,又称吸收池。
供盛放试液进行吸光度测量之用,分为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前者适用于紫外到可见区,后者只适用于可见区。
容器的光程一般为 0.5~10厘米。
④检测器,又称光电转换器。
常用的有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⑤显示装置。
这部分装置发展较快。
较高级的光度计,常备有微处理机、荧光屏显示和记录仪等,可将图谱、数据和操作条件都显示出来。
分子荧光光度法:激发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和记录显示部分。
1. 光源能发射紫外到可见区波长的光、强度大、稳定。
常用的有溴钨灯、高压汞灯、氙灯。
2. 单色器,两个单色器。
3. 样品池通常用石英制成。
4.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常见类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单光束。
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双光束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
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3.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λ1 ) 快束交替通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Fluores_cence •1楼1、基本原理在室温下分子大都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当受到光的照射时,便吸收与它的特征频率相一致的光线,其中某些电子由原来的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高电子激发态中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这就是在分光光度法中所述的吸光现象。
跃迁到较高能级的分子,很快通过振动弛豫、内转换等方式释放能量后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能量的这种转移形式,称为无辐射跃迁。
再由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下降到基态的任何振动能级,并以光的形式放出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这种光便称为荧光。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需样量少和方法简便等优点,它的测定下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较广泛。
荧光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吸收了一定频率的光以后,物质本身所发射的光的强度。
物质吸收的光,称为激发光;物质受激后所发射的光,称为发射光或荧光。
如果将激发光用单色器分光后,连续测定相应的荧光的强度所得到的曲线,称为该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ex citation spectrum)。
实际上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就是它的吸收光谱。
在激发光谱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处,固定波长和强度,检测物质所发射的荧光的波长和强度,所得到的曲线称为该物质的荧光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在建立荧光分析法时,需根据荧光光谱来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荧光物质定性的依据。
某些物质的分子能吸收能量而发射出荧光,根据荧光的光谱和荧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fluoresc ence analysis)。
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这是荧光定量分析的基础。
2、检测荧光的仪器测定荧光可用荧光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其二者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分子荧光光度法的比较定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根据被测量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波段范围(150~800纳米)单色辐射的吸收或反射强度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吸收较短波长的光能后发射较长波长特征光谱的性质,对物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可以从发射光谱或激发光谱进行分析。
组成部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①辐射源。
必须具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波长范围350~2500纳米),氘灯或氢灯(180~460纳米),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
②单色器。
它由入射、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
③试样容器,又称吸收池。
供盛放试液进行吸光度测量之用,分为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前者适用于紫外到可见区,后者只适用于可见区。
容器的光程一般为 0.5~10厘米。
④检测器,又称光电转换器。
常用的有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⑤显示装置。
这部分装置发展较快。
较高级的光度计,常备有微处理机、荧光屏显示和记录仪等,可将图谱、数据和操作条件都显示出来。
分子荧光光度法:激发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和记录显示部分。
1. 光源能发射紫外到可见区波长的光、强度大、稳定。
常用的有溴钨灯、高压汞灯、氙灯。
2. 单色器,两个单色器。
3. 样品池通常用石英制成。
4.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常见类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单光束。
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双光束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
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3.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1、λ) 快束交替通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