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沪教版第一册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通过课文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美与可贵。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的学生,对于自然界的了解较少,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界的瑰宝的文章,通过课文使学生了解到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和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听读、理解、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以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过程1.开始:(1)导入:通过自然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热爱。
(2)出示课文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询问学生对于常春藤叶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变化,让学生对常春藤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师生问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常春藤叶的特点和意义,多角度了解常春藤叶。
3.讲解:(1)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常春藤叶,特点和意义。
(2)学生边听边读,认真把握常春藤叶的相关信息。
4.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并进行班级讨论,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保护意识。
5.复习与小结(1)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大意和重点。
(2)教师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
六、板书设计常春藤叶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自然界的了解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网络或教辅材料,用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分析的方法;2. 复印故事原文,用以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短篇小说的了解。
提问:什么是短篇小说?其特点是什么?2. 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原文给学生,并提醒他们仔细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并通过标注、便签等方式记录下来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的观察与感受。
3. 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主题与象征意义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所象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文学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故事的结构、角色发展和情节的转折点等。
2. 指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解读故事中的冲突、人物心理、主题等。
扩展讨论(15分钟)1. 提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作者使用象征意义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扩展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并进一步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提供详细且有理论支持的分析与观点。
3.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扩展讨论。
高一语文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一语文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教学目标:1、掌握短篇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阅读方法,了解欧▪亨利以及他的小说。
2、整体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和内容。
3、自主学会通过环境描写,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4、通过探究人物形象,感受生命的卑微与伟大,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1、通过环境描写,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感悟到生命的卑微与伟大,感悟到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导课设计: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这样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确实,人的生命与天地和沧海相比是多么得短暂渺小而卑微。
然而人的生命又有伟大而永恒的一面,他的伟大和永恒又体现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从《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感受一个卑微者的伟大形象。
让我们为他唱一首卑微者之歌。
活动之一整体感受卑微者形象《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在这三要素中,那个是主要的(人物)1、那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你们找出这篇小说中的人物。
(苏艾琼珊医生老贝尔曼)2、谁能说说这四个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苏艾和琼珊是两个穷青年女画家,一个来之缅因州,一个来之加利福尼亚州。
她们租住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画室,老贝尔曼是住在苏艾和琼珊楼下底层不得志的穷老画家。
医生是他们居住地区看病的医生。
苏艾:"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
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
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贝尔曼嚷道:"你真女人气!谁说我不愿意走吧。
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效劳。
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抽象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深入理解人物行为和心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简要描述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简要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常春藤叶》,思考:为什么是“的常春藤叶”?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琼珊的性格特点。
(2)讨论琼珊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为什么选择坚持?(3)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4.理解主题(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讨论文章中体现的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学习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的悬念设置,探讨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坚持,珍惜生命。
四、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琼珊或贝尔曼的感悟文章。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较好,但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待提高。
2.在学习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悬念设置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还需加强。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在学习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命运的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3)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
(2)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3)文学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简介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小说《的常春藤叶》的情节,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和相关研究。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常春藤叶》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2)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常春藤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的有趣之处。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交流分享。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学生谈谈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课程总结,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常春藤叶》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的常春藤叶》。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网络资源:有关课文背景资料、相关作品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主题;2. 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含义;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学生教材中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2. 备课笔记和教学大纲。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部分常春藤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常春藤的注意,并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短篇小说。
2. 预测故事(10分钟)学生观察短篇小说的封面图像,并试图猜测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猜测,并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3. 阅读和理解故事(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并提供必要的词汇和句子解释。
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和意义。
学生可以阅读完整的故事,然后回答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讨论故事中的不同部分。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场景或事件,并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见解。
每个小组分享的时候,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进一步深入讨论。
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导学生思考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反思。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引导性问题,促进学生们对故事的深入思考。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篇关于故事的读后感作业,并要求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教训。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可以包括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分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和分析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布置,学生得以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继续写相关内容:7. 探究故事的主题与情节(20分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故事的主题与情节之间的联系。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复述故事情节。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纳闷邪恶二、课堂教学(一)导语设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文本研读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4、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5、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肚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
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6、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7、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8、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五)文本引申1、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片段描写。
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琼珊绝处逢生的结果令人可喜。
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
那么当我们个体生命面临绝境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测试与反思:(能力测试)(1)、事例展示:二十世纪70年代国外某地区发生了历时六点八级大地震,蓝光闪过后,某医院7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罹难。
然而,奇迹出现了,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5日,一位名叫埃尼撒希尔的女药剂师重见天日、幸免遇难、最后获救。
(2)、情景呈现:(读详写略)药房整体陷入地下,两名医护人员的死尸横卧地上,药柜里有少量药品撒落在地,墙上挂钟的指针在地震发生时,指在三时十五分的位置,药房内没有蜡烛、没有手电筒,只有一盒火柴,房内一片漆黑,好在仍有空气流入。
(3)、提出问题:(分组讨论)a、是谁创造了废墟下存活15日的伟大奇迹?(创造奇迹的不是别人,是女药剂师埃尼撒希尔自己。
)b、奇迹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学习琼珊的“经验教训”,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为女药剂师埃尼撒希尔创造奇迹寻找理由。
板书设计:不利因素:我陷入地下,获救的希望十分渺茫。
要是得不到及时解救,我会憋死、饿死。
房内一片漆黑。
外边的人听不到我的呼唤,如何来救我?有利因素:起码我现在还活着,不像我的同事她们,现在已经倒下了。
至少现在不会死。
因为房内还有空气;我还知道葡萄糖放在哪里。
我有火柴,并可找见酒精、纱布,能制作一盏酒精灯用来照明。
我要利用挂钟,牢记时间,在夜深人静时敲打墙壁,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声明有人现在还活着。
(4)、总结: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
(齐声朗读、强调学以致用)课后练习:a、回忆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b、假如你身处逆境,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倡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
(六)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2、“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3、“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汤。
只剩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