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20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第I卷第一卷选择题(共60题,10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theatreB In a shop C.In a restaurant2.Where is the barber’s shop?A.At the end of street . B.This side of the street C Across the street3.How can the woman improve Tom’s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man?A.To ask him more questionB.To be much stricter with himC To give him more homework4.How many girls are there living in the room?A.Two. B.Three C.Four5.How old is Anna now?A.Seventeen. B.Twenty-one. C. Thirty-five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小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全二册)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校对:考试时长:150 分钟分值:150 分I 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憎.恶(zèng)岑.寂(cán)流涎.(yán)锱.铢必较(zhī)B.目眦.(zì)攻讦.(jiān)拉纤.(qiàn)一蹴.而就(cù)C.瞋.目(chēng)绮.丽(yǐ)得逞.(chěng)昙.花一现(tán)D.折腾.(teng)帷.幕(weí)露.穷(lù)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不及不离挥豁无度珍羞美味源源不断B.抱残守却诩诩如生转瞬即逝迫在眉睫C.相形见拙烟熏火燎宠然大物屈指可数D.莫名其妙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冠冕堂煌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物体)自鸣.得意(表示)无动于衷.(内心)B.疾.言厉色(急速)胡作非.为(不对)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C.自顾不暇.(时间)冥思苦.想(用心)一丝不苟.(苟且、马虎)D.小心..谨慎(留心)纵横交错.(叉开) 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都是传统文化。
A.不过如果只要便B.不过即使如果就C.但是不管只要便D.但是也许如果就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A.“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
”B.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高新部高一班6月份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二普通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周可真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
有人认为,提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
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
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
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
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
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
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
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
黄陵中学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高一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高一普通班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高新部高一中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介绍)2018学年度放学期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一般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人授课标版高一一般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卷一、代文(35分)(一)述文本下边的文字,完成(本共3小,1~3。
9分)舜文化《尚》云:“德自舜明。
”《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以身作则所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所以,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所的代,是中国社会展的折期。
在个期,夷集与夏集的交融已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交融已完成,在部落盟的系统沿了数千年后,国家已初步形成;作个体的人,也已入了由部落盟——侯国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所以,在社会生之中,需要有一种不一样于过去的关系和两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才能侯国之和人与人之的与和。
作侯国盟首的舜,正是适了一社会展的需要,以身作则地造、想方法地推行了些准,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个“道德”范,成人由文明生段入文明展段的重要志。
文化的展拥有史的承性。
我孔子是儒文化的始人,但是,孔子的功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上不过孔子舜文化的承和弘;使是儒文化的中心内容之“仁”,也不过孔子在商周文化基之上的画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中的《唐虞之道》写道:“忘,仁而未也;尊,而未仁也⋯⋯尊,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于舜帝所建的道德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
舜文化生在炎、黄民族交融以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的共同利益,也是舜文化得以承和不停弘的原由。
舜帝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了“德治”文明的新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史意。
以耕文化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内涵的舜帝文化,是中文化的三里程碑。
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古文化的源。
又特以舜文化广博精湛,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含了政治、、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高一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 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A.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 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A.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 《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 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C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这一段的中心论点,即本段开头的第一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题详解】试题分析:A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具有诗化、情态化的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所引诗歌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C项中“被树阴遮住了”错解了原文的“在阴影里”;D项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诗与小园互为比兴,互为增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
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
B. 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C. 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如文中的“故事”指“成法”;“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5. 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6. 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4. A 5. ①敬业;②博学(有见识有学养);③思想开通;④爱学生;⑤教学水平高超/因材施教。
6. 从形象刻画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似贬实褒的手法,对先生性情、相貌、习惯进行“丑化”,真实展现了先生的脾气暴躁、相貌古怪、不修边幅/极不儒雅、孤傲狷介/我行我素等个性特征,突出老师的有趣可爱率真,颇有喜剧效果;从全文看,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外在丑衬托内在美,与下文老师的敬业、爱生、严谨不苟、诲人不倦形成表里的反向衬托,也传递出自己对老师的敬慕。
【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错误,从文中来看,当老师骂“我”的时候,“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此时并不能说是“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后文老师给我改作文等情节让我认识到老师教学水平的高超、对学生的教诲,这些应是“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
C项,“‘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错误,从语境来看,“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此处的“警句”应是指“好玩而又印象深刻的语句”。
D项,“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错误,从文章最后来看,“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