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枫桥夜泊赏析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全诗内容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通过对江南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古诗详细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著名羁旅诗,被收录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之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一、原文及译文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二、词语解释及背景介绍1.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原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2.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 霜满天:并非字面意思上的霜遍布天空,而是形容天气极冷,霜气弥漫。
5. 江枫:通常解释为“江边枫树”,也有说法指“江村桥”和“枫桥”。
6.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一同打渔的伙伴。
7.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将江枫和渔火拟人化。
8.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10. 夜半钟声: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三、诗句赏析1.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了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乌鸦啼鸣,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霜满天虽是夸张,但生动传达了空气极冷的感受。
2. 次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形成鲜明对比。
•“对愁眠”点出诗人愁绪满怀,难以入眠。
3.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进一步烘托出夜的静谧和深永。
•“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还揭示了夜的清寥,加深了诗人孤独愁苦的感受。
•寒山寺的钟声成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赋予了诗以深远的意境。
枫桥夜泊原文与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原文与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原文与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创作背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浅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美《枫桥夜泊》是唐代大诗人张继的名篇之一,该诗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沉思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艺术美。
本文将从意境、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来浅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美。
从意境方面来看,《枫桥夜泊》的意境非常独特,展现了一种深邃、静谧的美感。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一夜霜寒水”,通过对夜色、月光、江水、枫桥的描绘,形成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意境,给人一种宁静岁月、人生沉思的感觉。
在这样的意境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考,也让人沉浸领略生活中的宁静美好。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枫桥夜泊》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命运的领悟。
诗中的“枫桥夜泊”的场景虽然简单,但通过作者的笔墨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里,看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笔调沉郁、情感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展现了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
从语言艺术方面来看,《枫桥夜泊》的语言艺术非常精湛,包括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诗境的描绘。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一夜霜寒水”,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寂静幽冷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寒孤寂的感觉,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感悟和对诗境的精准把握。
诗中还有“人道如流水,我亦沧海一角”,通过对人生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坎坷的感悟和对自己处境的理解,语言优美、生动。
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深邃的意境、深厚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富有诗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考,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
这种独特的艺术美不仅让诗歌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更让人们在品读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描写秋天的诗词《枫桥夜泊》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枫桥夜泊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枫桥夜泊》原文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译文及注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枫桥夜泊》赏析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枫桥夜泊》张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歌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描绘了秋霜满天、残月西沉、乌鹊哀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
其中,“月落”点明了时间,“乌啼”增添了凄凉之感,“霜满天”则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寒冷。
次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枫”点明了江边的枫树,“渔火”则描绘了渔船上的灯火,这两种景象与“愁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忧愁。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介绍了寒山寺的地理位置,“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了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的情景。
“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更增添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钟声的烘托,将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和孤独。
从注释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了这首羁旅诗。
当时,江南政局相对稳定,许多文士纷纷逃到江浙一带避乱,张继也是其中之一。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的秋夜美景吸引着他,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作品鉴赏部分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诗歌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描写山寺的钟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给人以深远的遐想。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夜半钟声”的意义,指出这一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成为了这首诗的一个重要意象,给人以古雅庄严之感,也使这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
《枫桥夜泊》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孤独。
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词语解释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浅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美《枫桥夜泊》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由唐代诗人张继于唐代创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晚在枫桥上泊船的情景,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枫桥夜泊》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本文将浅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美,从意境、形象、语言和音韵等方面展开分析。
从意境上看,《枫桥夜泊》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开篇,勾勒出一幅江南小镇的夜色图景。
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江南景色,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船上的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舒适、悠然之感。
作者在诗中不时插入自己的感叹:“莫怪夜深无梦眠”,表达出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这种独特的意境,从静谧到迷茫,从宁静到无奈,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在诗中还描绘了一些酒家吆喝声、渔船摇摆声、渔火闪烁等生动的细节,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从形象上看,《枫桥夜泊》构思严谨,形象细腻。
作者通过精心的描写,塑造出一个个真实、饱满的形象。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根植于江南的土地之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些形象不仅是对江南一带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这些平凡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形象,使诗歌更加富有魅力。
从语言上看,《枫桥夜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表现力。
诗中的语言简练明了,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每一字都是精心推敲的结果。
例如“含情四顾深深惋”,“此事只应天上有”,这些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抱怨。
在这些简练的语言之中,凸显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诗中使用的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有韵律和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从音韵上看,《枫桥夜泊》的音韵优美,意境深远。
诗中的韵律多变,如“裁为眉,寄为舌”一句中的“为”与“舌”相得益彰;“自缚赴湖海”,“那更求”一句中的“海”和“求”对仗工整,音韵悠扬。
《枫桥夜泊》之许渊冲译文赏析摘要:《枫桥夜泊》是唐诗中的精品,全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寒秋霜夜风景图,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愁思。
气氛幽深感人,已经扣人心弦,文字独具匠心。
本文旨在赏析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译作,分析他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探讨如何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古诗原有的精髓,将其其展现给目标读者。
关键词:《枫桥夜泊》;许渊冲;押韵;直译一、《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代表作。
虽然唐朝诗人群星闪耀,张籍或许和他们相比平淡无名,但是一首《枫桥夜泊》却能让他名垂千古,并且永远流传。
此诗的妙处在于高超的技艺和手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月落”、“乌啼”以及弥漫着的“霜气”,来烘托出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凄清的氛围。
诗人饱经离乱,流落至此,他只能一个人坐在船上,观望“江枫”以及“渔火”,表现出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感受,最后以“愁”点出,使愁绪蔓延在当时的意境之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音韵上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但是三、四句却没有严格对仗。
前两句以落月、啼唔,霜气等意象开篇,一动一静,后两句意象疏宕:只有城、寺、船、钟声远离尘嚣,给人以空旷之感。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许渊冲《枫桥夜泊》译文赏析MooringbyMapleBridgeatNight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Beyondthecitywall,formTempleofColdHill.Bellsbreaktheship-borneroamersdreamandmidnightstill.但是个人认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当之处。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枫桥夜泊》古诗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枫桥夜泊》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张继,南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这是一旨脍炙人口的小诗。
苏州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因此而名闻遐迩,成为每个游客必到的名胜。
在这首诗中,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
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
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
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
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摘要:汉语古诗词可谓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因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精美的形式而为人所喜爱。
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尤其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别于日常普通语言,它具有音乐美,诗就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不断移动的平衡构成的。
优秀的诗歌一般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及两个英译本从音美,即语音修辞层面上进行分析。
关键字:诗歌;音美;语音1.引言诗也被称作诗歌,由此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严格遵守韵律的文体,正是这种特性使其与其他的文体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吕叔湘,1988),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这导致英译的汉语古诗很难保持原诗的“音美”。
然而,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 首先可以不求形似, 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刘季春,1995)。
由此可见,在诗歌英译中,“音美”是一重要因素。
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汉字单音节特征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
译者虽然不能在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诗歌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但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
英语则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完全复制原诗的音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中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
2.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分析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By Xu yuanchong)译文二:Night—moor at Maple Bridge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By Yunte Huang)2.1 原诗平仄分析汉语讲究平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交替,便构成了诗篇的节奏。
在一首诗中,如果平仄失调,读起来拗口,自然算不得佳作。
所谓平仄主要指的是汉语字音声调的区别。
其作用在于造成音韵的和谐。
声调始于南朝宋齐之间,指的是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现代汉语的声调则指阴平、阳平、上、去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为仄声(王力先生的建议)。
诗歌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声韵反应了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了语言的顿挫。
汉语的单音节发音决定了中国诗歌不同于英文诗歌的乐感节奏。
(丛滋杭,2007)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同类型的诗所包含的音步也是不同的例如,五言诗一般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七言诗一般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组成。
并通过平仄(诗句中第二、四和六个字的发音)交错、平仄相粘和平仄对立来表现古典诗词的抑扬顿挫。
例如原诗为七言律诗, 每行为7个平仄音节,如下: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如第一行第二、四、六个字,“落”(luò)[仄]、“啼”(tí)[平]、“满”(mǎn)[仄])总是采用平仄交错的方式排列的;诗的第二行,“枫”(fēng)[平]、“火”(huǒ)[仄]、“愁”(chóu)[平]与第三句“苏”(sū)[平]、“外”(wài)[仄]、“山”(shān)[平]采用的都是平—仄—平的形式,即所谓的平仄相粘;诗的第一行“落”(luò)[仄]、“啼”(tí)[平]、“满”(mǎn)[仄]采用的是仄—平—仄,第二行“枫”(fēng)[平]、“火”(huǒ)[仄]、“愁”(chóu)[平]采用的是平—仄—平(第三四句也是如此),即平仄相对。
2.2原诗及译文的节奏分析就节奏而言,原诗节奏感强,有一定的停顿或间隔规律,第一句和第二句相对应,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应,分别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和“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译文一中,译者巧妙地利用译入语词汇搭配的意群关系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第一、二句是“At moonset/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和“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第三、四句是“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he Cold Hill”和“Bells break/the ship- 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译文二中,译者保持着与原诗一样的韵律,节奏感很强,第一、二句相对应“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和“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第三、四句相对应“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和“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总之,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而言,译文一和译文二在韵律和节奏上表现的美感可以与原诗的“音美”相媲美。
2.3 原诗及译文的韵律分析诗歌离不开它在语音层上表现出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音乐性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本文从语音层的头韵、尾韵入手,解析中英文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迷人之处。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语音模式,因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安排上自然呈现不同特点。
2.3.1头韵(alliteration)头韵是指在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开头辅音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
这种对开头音相同的单词的重复,显得简明生动,可以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
头韵是英文诗歌中一个重要语音修辞手段,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译文一中“cry”和“crows”,“streaking”和“sky”,“bells”,“break”和“borne”,以及译文二中“crows caw”,“frost fills”,“fishing fires”,这些头韵的应用给全诗增添了一份美感。
2.3.2. 尾韵(consonance)尾韵是指相同的词尾辅音在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等中重复出现。
具有悦耳的节奏感。
“尾韵除了使英诗具有音乐性外,还对诗歌涵义的表达和美感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人往往使押韵的两行或更多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传递音乐和意境的美感。
”译文一中有“cry”,“sky”,和“lie”,以及“hill”和“still”,两组尾韵,它们的韵脚分别为/ai/和/il/。
译文二中有“fishing”和“drowsing”,以及“at”,“midnight”和“boat”两组尾韵,它们的韵脚分别为/iŋ/和/t/,尾韵的使用让这首诗更具音乐性。
2.3.3. 押韵(rhyme)英文诗歌以音节押韵,所押的韵音局限于诗行中重读的末尾音节上。
成为单韵,或者男韵(masculine rhyme ),听起来强劲有力。
押韵押在两个音节上,后一音节非重读音节,称女韵(feminine rhyme),也叫双韵,听起来或轻快,或幽婉。
这种韵律中,音多落在前一音节上。
韵律轻快而优美。
“三重韵”(triple rhyme)指句末三个音节同时押韵,如glorious和victorious,这种韵律多用于幽默诗、讽刺诗。
就韵律而言,原诗韵律规则,全诗以“an”韵为主,分别是“天”、“眠”和“船”,分布在第一、二和四句,即“aaxa”。
译文一中,译者采用单词尾韵押韵的方式,即“sky”和“lie”押韵,“Hill”和“still”押韵,使全诗保持“aabb”的韵律规则,从而创造性地再现原诗“aaxa”的韵律。
译文二在这方面有些不足。
另外,译文一巧妙地运用英语头韵使译诗具有更多的音乐特性,呈现出美感,如第一句的“cry”和“crows”,第四句的“Bells”、“break”和“borne”。
3.结语诗歌的魅力不只是在于它的语音层面,然而平仄的交替,节奏的搭配,头韵的强调效果,尾韵的节奏感,单韵的力度和双韵的轻快,韵律的整体性,为诗歌添香添彩,就像音乐一样,传递着诗歌的喜怒哀乐,表达着诗歌特有的思想感情、风格韵味。
参考文献:1.张颖《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的翻译比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姜波,何麟.试论中国诗歌音韵的构成【J】,理论观察,2011.3.许渊冲. 唐宋诗词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EB/ OL] ,1995.5.廖红. 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 孙宁宁,邢瑞. 诗歌翻译中的音美和形美【J】,海外英语,2011.7.赵蓓,白雅丽. 从语音层分析英文诗歌的风格【J】,青春岁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