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6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其中第一课《古诗三首》安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和《长相思》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帐营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教授该首古诗时可以采用古诗组读的方式,通过对比学过的《山居秋暝》,感受相同主题、相同写作手法传达的不同意境及诗人的不同心境。
《枫桥夜泊》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人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人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课文配备的插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枝叶静静飘落。
营造了和诗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由于已经学过《山居秋暝》,学生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在学习《枫桥夜泊》时可采用扶放结合、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同样是写景诗,表达的情感却大不同。
现在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缺少关注,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月落”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渐渐沉落的现象。
“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对愁眠”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课程背景•适用年级:五年级•课题:古诗鉴赏•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背诵并朗读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引言导入《枫桥夜泊》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3.课文鉴赏: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朗读: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1.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交流思维。
3.言之有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课时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
2.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深入探讨古诗中的寓意。
3.课堂小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感受诗意生活。
参考资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原文此为参考教案,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度调整。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背诵指导: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结合画面来进行背诵。
默写指导:默写《枫桥夜泊》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注意熟练掌握所要背诵的诗句并注意正确书写。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枫桥夜泊》。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想象感悟法: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宁静的音乐,展示枫桥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夜景象的古诗,作者张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这首诗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创作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相关资料,以及古诗文朗诵等辅助教学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激发他们对《枫桥夜泊》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或手工艺品,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枫桥夜泊》的意义和内涵,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觉悟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写作手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枫桥夜泊》诗歌原文,诗歌赏析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学生准备:提前学习诗歌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朗诵+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枫桥夜泊》,注重声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解释诗歌的背景、寓意,并就关键词、句式进行讲解。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从意境、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剖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联想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展开联想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撰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的内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备课教师:熟悉古诗《枫桥夜泊》的内涵和背景知识。
•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了解古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出《枫桥夜泊》古诗。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夜晚河边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古诗1.教师朗读《枫桥夜泊》古诗,学生跟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3.分段详细解读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发挥情感。
2.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讨论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意境。
第四步: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枫桥夜泊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作业1.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2.背诵《枫桥夜泊》古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应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人格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味。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
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边。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2)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字懿孙,天宝年间进士。
他的诗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节课古诗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重读“霜”“愁”“到”等字。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诗文解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寒霜,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20、枫桥夜泊(部编版小语五上第20课)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枫桥夜泊》。
2. 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枫桥夜泊》的诗句意思。
3. 通过反复朗读比读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正确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生:枫桥夜泊。
(若无法答出,师补充“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枫桥夜泊这首诗”)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生:把船停靠在岸边。
师:那现在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
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
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
争取读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可以划出诗的节拍,然后再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学生自学自读。
师: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明一位学生读。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然后全体齐读,师生合作读。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再次换过来读。
仔细体会诗歌的节奏。
三、疏通全文,点明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诗歌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借助注释,理解音义。
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的意象。
3.紧扣诗眼,通过吟诵声音,感悟诗人的“愁”。
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愁”。
通过“钟声”的意象,感悟愁苦的诗人心境终归平静。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
四、说学情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鸟”、“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情景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法完成学习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张继通过描绘枫桥夜泊的场景,表达了旅途中的愁思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朗读等。
2.诗文资料:收集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枫桥夜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播放诗文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诗文,学生自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读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诗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古诗,诗人张继以旅途中的一座枫桥为线索,抒发了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孤寂之情,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通过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理解古诗的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孤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设身处地等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孤寂之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设身处地等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画面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多元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
3、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枫桥夜泊》的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生字:出示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组词,加强记忆。
3、多元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4、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诗意,教师巡视指导。